揭秘:抗日戰爭史上是誰逼死了抗戰英雄張自忠?
導讀: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犧牲於湖北襄樊。5月28日,國民政府舉行隆重葬禮,蔣介石題寫了「勳烈常昭」,追授他為陸軍上將,使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陣營中戰死的最高將領。8月15日,延安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使之日後成為新中國「追認」的「革命烈士」。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抗日英雄,卻曾是國人眼中徹頭徹尾的「大漢奸」。「七七」蘆溝橋事變之前,日軍與國民革命軍曾達成在華北建立「非軍事緩衝區」的協議,國民黨政府在華北只留下一支軍隊,這就是宋哲元中將駐守京津的第29軍,而張自忠則是第29軍轄下的第38師師長。當時蔣介石給這支軍隊的任務是「忍辱負重」,不主動打仗,也不放棄陣地,與日軍作長期周旋。軍中幾乎所有將領對日軍都恨之入骨,不願意與日軍打交道,唯有張自忠儒雅周詳。他那偉岸的身軀和英俊的相貌,不僅深得國軍中官兵敬仰,就是日本人也很喜歡他。基於這種條件,張自忠先後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和天津市市長,艱難地維持著苦澀的和平。對外他不能得罪日本人,對內又不能丟中國人的臉,這就讓一些局外人對他產生了懷疑,這位曾在喜峰口戰役口親臨前線指揮,令大刀隊夜襲敵營的抗日英雄,這時卻成了「疑似漢奸」。
蘆溝橋事變後,第29軍奉命南撤,以期取得緊急北上的5個甲種師的增援。同時,為了疏散和安置沒能隨軍撤離的軍人家眷,免使京津蒙受重大損失,宋哲元任命張自忠為冀察政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兼北平市市長,與日軍周旋、拖延時間。這一次,沉默寡言的張將軍落淚了,他對副軍長秦德純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為漢奸了。」果然,此後的張自忠便成了眾矢之的,成了叛、大漢奸、賣國賊的代名詞。1937年下半年的報紙無不在痛罵他「賣國變節」,一律稱他為「張逆自忠」。當張自忠完成黨國交給他的任務,轉道天津,逃離北平至濟南時,卻被韓復渠拘押,要將這個「十足」的漢奸送到南京候審。在火車上,張自忠又被打著白旗的學生包圍,最後躲在廁所裡才躲過這一劫。至此,張自忠已明白,要想改變公眾形像,只有「粉身碎骨,以事實曲直於天下」。
1938年,張自忠代理第59軍軍長,上任當天,他又一次落淚,對著同樣背負著漢奸惡名的老部下說:「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在徐州會戰中,張自忠率部痛殲板垣師團兩個聯隊,取得「臨沂大捷」。在武漢會戰之後,他以一對十,擊斃日軍3名聯隊長,殲敵13000人,贏得「鄂北大捷」。不久,張自忠又率部猛衝猛打,取得「襄東大捷」。然而,張自忠的這些戰功,在一些人眼裡,只不過是為了彌補他過去當過漢奸的罪過。只有張自忠自己明白,他從未當過漢奸的事實,必須用自己的壯烈犧牲來證明。
1940年,日軍集中30萬兵力攻打襄樊,張自忠在襄河東岸打了勝仗,撤回西岸。此時,他的第33集團軍只有3個團的兵力在此,其他部隊分散在幾個隘口,不能抽調。但張自忠卻要再渡襄河,去主動攻打日軍重兵。按說作為中將總司令的他,無論怎樣打,他都不應該親自率小股部隊出征,但他卻不顧部下的再三勸說,非要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自己率兩個團東渡襄河作戰。幾日激戰,張自忠率部重創日軍之後,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包圍了張自忠。5月16日,張自忠左臂中彈,他堅持給第五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一份報告後,告訴副官:「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此時,在日軍包圍圈的東北角尚有一個缺口可以突圍,但張自忠卻拒絕突圍,只是讓蘇聯顧問和一些文職官兵撤退,他似乎早已作好了戰死的準備。
下午3時,張將軍腰部中彈,右肩和右腿被炮彈炸傷,只能臥地指揮。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將軍又身中三槍,卻猛然站起,被身後的日本兵射殺,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去,用槍托擊碎了他的頭顱,把刺刀插進他的腹部……當日軍從他衣兜裡的金筆上發現「張自忠」三個字時,大為震驚,他們立即列隊脫帽,行軍禮致敬,最後又用棺木盛殮,豎起「支那大將張自忠」的靈牌。
張自忠死了,他死得很慘烈,並且這種慘烈的死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他似乎是刻意地去追求這種慘烈,來向同胞們證明:張自忠是清白的,他不是漢奸,他是為國家為民族而力主抗日的英雄……此後,媒體開始專心致志地描繪張自忠從小就立志成為民族英雄,民眾們也完全忘記了張自忠曾是他們唾棄的「漢奸」。這種因公眾的不理解而被逼以壯烈地死來證明自己清白的故事,至今似乎還在重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