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之萊蕪戰役:模板化的避實就虛的經典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當年1月,國民黨軍在其最高統帥蔣介石部署下制訂了「魯南會戰」計畫,以23個整編師53個旅,採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決戰於臨沂地區。同時,從冀南、豫北抽調4個整編師集結於魯西南地區,以便阻止華東野戰軍西進或晉冀魯豫野戰軍東援。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1月底,由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的8個整編師2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分三路由台兒莊、新安鎮(今新沂)、城頭一線向臨沂攻擊前進,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的第73、第12軍及整編第46師,為輔助突擊集團,自1月中旬起,由明水(今章邱縣)、周村、博山一線南下,向萊蕪、新泰地區開進,策應南線的作戰。
時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於臨沂地區休整待機。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企圖採取各個擊破、逐次殲敵的手段,首先誘逼南線進攻的三路國民黨軍突出一路,予以割殲,再及其餘。南線國民黨軍始終堅持密集靠攏,齊頭並進。而北線的李仙洲集團3個軍(整編師)以梯次配置的隊形,孤軍深入,於2月初佔領萊蕪、顏莊一線。華東野戰軍陳、粟、譚依據敵情的變化,果斷改變戰役計畫,轉兵北上,殲滅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除以第2、第2縱隊偽裝全軍,在臨沂以南採取寬正面部署,迷惑並阻擊南線國民黨軍,主力第1、第4、第6、第7、第8縱隊於2月10日起,以急行軍隱蔽北上,同時以駐膠東、渤海地區之第9、第10縱隊迅即開赴萊蕪地區參戰。並佈置地方武裝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造成華東野戰軍將向晉冀魯豫野戰軍靠攏組假象。15日,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華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蔣介石、陳誠誤認為華東野戰軍傷亡過大、無力再戰,遂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協同歐震集團,聚殲華東野戰軍於臨沂以北地區。
18日,華東野戰軍主力7個縱隊進抵萊蕪周圍地區,完成對李仙洲集團主力的戰役合圍。李仙洲集團察覺有被圍殲的危險,迅即收縮兵力於萊蕪城,並令駐博山之第73軍第77師即開萊蕪歸建。華東野戰軍除以主力蔭蔽待機外,以一部攻取錦陽關,構成對明水方向援軍的阻擊陣地,以一部進攻萊北吐絲口鎮(今口鎮),切斷李集團北撤通道,另以一部擔負伏擊第77師。20日上午,由博山南開之第77師進至博(山)萊(蕪)公路上的和莊、不動地區,被預先設伏於該地的第8、第9縱隊主力一舉殲滅。20日晚,華東野戰軍對困守萊蕪的李集團發起全線攻擊,至21晨,攻佔萊蕪城郊的幾個要點,打退守軍的連續反撲。攻佔錦陽關,包圍吐絲口鎮守軍。李仙洲固守無力,待援無望,在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的指令下,於23日率其指揮部及第73軍、整編第46師向萊蕪以北突圍。整46師師長韓練成在解放軍敵工幹部策動下,臨陣放棄指揮脫離部隊,更增加了突圍部隊的慌亂。
華東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在萊蕪至吐絲口鎮的公路兩側設置袋形陣地,並以由南線趕來參戰的第2縱隊部署於蒙陰地區,以防李集團向西南撤退。上午10時,李集團的先頭部隊進至芹村、高家窪一線,即遭部署於吐絲口鎮的第6縱隊的頑強阻擊。中午,當李仙洲集團的後尾撤出萊蕪城時,第4縱隊一部立即搶佔該城,斷其退路。同時,由第1、第7、第4、第8縱隊組成的東、西兩突擊兵團向擁擠於南北約2公里、東西約3公里的狹窄地域的李仙洲集團,發起向心突擊,採取穿插分割戰術,僅經5小時,殲滅該集團,俘李仙洲。第73軍軍長韓浚率餘部千餘人鑽隙撤入吐絲口鎮,會合新編第36師向博山方向撤退,被部署於青石關地區擔任阻擊的第9縱隊殲滅。華東野戰軍乘勝發展攻勢,收復膠濟鐵路西段及其兩側的縣城13座,使魯中、膠東、渤海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了山東戰場的作戰態勢。
萊蕪戰役期間,華東各級支前機構和民工支前制度已趨於完善。中共中央華東局在戰前還專門發出了加強戰勤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最有威望、最有能力的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持支前工作。戰役期間,在通向戰區的漫長補給線上,50萬民工日以繼夜地前送糧彈,後送傷員。當我軍改變作戰方向後,廣大民工也迅速調轉方向,向萊蕪地區緊急輸送糧食彈藥。實踐證明,戰區支前工作發動的充分和組織的嚴密,是保障戰役、特別是大規模運動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萊蕪戰役中也充分暴露了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矛盾。正如戰後敵軍的一些高級軍官所說的:政治上的派系之爭反映為作戰指揮上的不統一。陳誠與何應欽的矛盾,直接體現在戰役指揮上陳誠與王耀武的分歧上。這種情況,促使不少高級軍官間離心離德,人人自危,寧願在戰後的戰役檢討上打官司,而在戰場上則各保實力。
點評:此戰,解放軍以傷亡8800餘人的代價,3天內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區前進指揮所、2個軍(整編師)部、7個師(整編旅),計56800人,其中俘敵46800人,斃傷10000人(連同南線及膠濟路東段的作戰,共殲敵7萬餘人),並乘勝解放了博山、淄川等十三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嚴重打擊了敵人的氣焰,打破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的計畫,為爾後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這一作戰,華東全軍對毛澤東的運動戰思想體會更深,執行得更為自覺,集中統一的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萊蕪戰役也為我軍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主要是:一切作戰行動均應從有利於殲滅敵人著眼,哪裡便於殲敵就到哪裡去打,不惜暫時放棄重要城市;集結最大而有活力的部隊,持重待機,保持主動;誘敵深入,堅持在運動中求殲孤立突出之敵;善於利用敵人的弱點和矛盾,製造敵人的錯覺;敵變我變,實施靈活機動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