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會戰的定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抗戰的走勢
豫湘桂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最大的一次軍事失敗。1944年4月開始,至12月結束,在8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喪失了百餘座城市和6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損失了廠礦總數的三分之一;丟掉了年產糧1.2億石的重要糧區;在作戰中,中國官兵傷亡50萬人,喪失空軍基地7個,機場36個;日軍以傷亡7萬人的代價打通了南北大陸交通線,並將國民黨統治區東西分割開來。
生在河南、湖南、廣西的豫湘桂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最大的一次軍事失敗。1944年4月開始,至12月結束,在8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喪失了百餘座城市和6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損失了廠礦總數的三分之一;丟掉了年產糧1.2億石的重要糧區;在作戰中,中國官兵傷亡50萬人,喪失空軍基地7個,機場36個;日軍以傷亡7萬人的代價打通了南北大陸交通線,並將國民黨統治區東西分割開來。這種結局,暴露了中國正面戰場抗戰的弱點。無怪蔣介石在戰役後悲哀地說:「1944年對中國來說是在長期戰爭中最壞的一年」,「我今年58歲了,自省我平生受到的恥辱,以今年為最大」。
顯然,國民黨並沒有諱言豫湘桂戰役失敗對中國抗日戰爭造成的消極影響。不僅當時國內輿論發出一片譴責,美國盟軍也表示了極大不滿。以至於有人提出,美國在雅爾塔會議出賣中國利益來換取蘇聯早日出兵中國東北,就是因為豫湘桂戰役的失敗使其懷疑國民黨的抗戰能力。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豫湘桂戰役失敗大量消耗了國民黨軍隊,卻為共產黨軍隊在敵後發展創造了空前的條件,兩相比較,這也是後來中共在內戰中很快取得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觀點是否合理,已經不能單純地以戰役視角和軍事視角來判斷了。
首先來看戰役與戰爭的關係。戰爭的勝負是由無數個局部戰役較量來決定的,而不同的局部戰役之間又有著很大的關聯性。這裡所說的局部戰役還可以擴大理解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局部戰場。豫湘桂戰役正是在這樣的關聯性中發生的。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利,海洋交通線岌岌可危,南洋軍隊補給幾近中斷,為彌補海洋運輸不足,日本於1944年開始實施「一號作戰」計畫,以打通中國華北、華中、華南至越南、泰國的大陸交通線為作戰目標。為此,日軍動用了51萬兵力,遠遠超過武漢會戰時的35萬兵力,並再次進行國內動員。如前所述,日本最終實現了作戰目標。但是,日本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卻因戰線延長和兵力分散而無法有效地利用大陸交通線。而戰役與戰爭的關聯性更表現在豫湘桂戰役進行的同時,中國軍隊已經在緬北和滇西向日軍發起了反攻作戰。緬北、滇西戰役從1943年10月開始至1945年3月結束,進行了17個月,中國軍隊解放了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雲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擊斃日軍48000餘人,並且成功地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如果說豫湘桂戰役的失敗確實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譴責,那麼緬北、滇西戰役的勝利卻給國民黨軍隊爭來了臉面。前者,招致了包括羅斯福總統的非議;後者獲得了盟軍的極大讚賞。曾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史迪威評價說:「中國軍隊是極好的。」1944年11月的美國《皇冠》雜誌發表一位記者的述評說,緬北戰鬥「表現出中國軍隊忍受無限艱難的偉大,世界上任何軍隊都望塵莫及」。
豫湘桂戰役和緬北、滇西戰役雖然是在遠隔千萬里的不同地域進行的,但卻是在同一個戰爭和同一個時間段共同進行的,都與戰爭的進程密切關連。當然,戰役對於戰爭的影響存在著消極與積極的顯著區別,但僅以褒貶之詞來判斷美國在雅爾塔會議對華政策轉換的原因,卻不盡合理。事實上,雅爾塔會議對於中國利益的出賣,不僅關係到換取蘇聯早日出兵中國,也關係到歐洲戰場英美盟國與蘇聯的合作,甚至關係到戰後美蘇力量的相互制衡。因此,即使沒有豫湘桂戰役的失敗,在本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下,強國犧牲弱國的交易也要進行下去。
其次來看軍事與政治的關係。豫湘桂戰役的慘敗,有軍事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更多的時候,兩種原因是糾合在一起的。
先從軍事上來看。現在很多台灣學者認為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當時精銳部隊用於緬北、滇西,造成了中原戰場兵力不足。而實際上,在豫湘桂戰役範圍內的國軍兵力約250萬人,是日軍用於「一號作戰」兵力的5倍,儘管武器裝備與官兵素質大大低於緬北、滇西的國軍,但如果指揮得當,奮力抗敵,豫湘桂戰役也不至於敗得這樣快和這樣慘。首先,在大戰之前,國民黨最高指揮層雖然發現了日軍的異動,卻沒有意識到大戰的來臨,直到豫中戰鬥開始後,才意識到日軍的戰略用意。其次,在指揮方面,無論是最高當局與下屬部隊,還是各作戰部隊之間,都呈現不協調的情況。如日軍南進後在皖鄂等地兵力單薄且分散,最高指揮當局並沒有利用機會命令當地中國軍隊出擊以干擾日軍的作戰部署。又如衡陽保衛戰是湖南會戰最大的一次戰役,守軍付出了巨大犧牲抗敵40餘天,卻遲遲得不到友軍的支援,最終喪失了裡應外合的殲敵時機,湖南很快淪陷。而指揮的失當也嚴重地影響了官兵士氣,如廣西作戰,日軍在中美空軍的不斷襲擊之下居然能以每天3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不僅佔領了廣西,還打到了貴州獨山。《掃蕩報》記者評論說:「獨山失守,表現了軍方的無能」,「敵軍尚在數十華里之外,我軍已倉惶逃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羅斯福總統的報告也認為,中國所處的嚴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軍方處置不當和玩忽而造成的。
再從政治上來看。上述軍事指揮的錯誤,有些是不合常理的。如作戰部署和兵力配置,本來國民黨可以調動更多部隊抵禦日軍進攻,但為了「預防共黨擾亂後方」,很多兵力卻用來監視八路軍了。最為明顯的例子是,當日軍開始進攻湖南的時候,軍事委員會討論作戰計畫,是把預防日軍和預防中共並列為兩個議題。有人統計,國民黨軍對付日軍與監視中共的兵力之比大約為七比一。對此,美英盟國也大為不滿,指責國民黨以數十萬部隊監視中共而影響了對日作戰,認為除非中國的一切力量,包括正在對付中共的軍隊在內,都用來對日作戰,中國在戰爭結束前是不可能起什麼作用的。眾所周知,國民黨和共產黨確實有著不同的政治訴求,但是,抗日戰爭並不是任何一個黨派的反侵略戰爭,如果把黨派利益放在首位,顯然會傷害到民族的整體利益。當然,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也沒有諱言發展壯大自己,「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是這一時期中共的重要目標之一,因為只有壯大人民力量,才能打敗日本侵略者。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豫湘桂戰役顯示了國民黨並沒有意識到民心的作用。蔣介石在戰役後哀歎,「我們的軍隊沿途被民眾包圍襲擊,而且繳械!」這是為什麼呢?他檢討了原因,這就是「部隊裡面軍紀的敗壞,可以說到了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幹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於姦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而極具諷刺的事情是,在國軍被襲的同時,居然有民眾為日軍運輸物資。這樣的仗,失敗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