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皇后竇猗房: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漢文帝皇后竇氏干政及三朝
漢文帝劉恆的皇后竇氏先後干政文帝、景帝、武帝前期三朝。她出身微賤,也並非冊立皇后之後生子,而是通過生下劉啟、母以子貴被冊立為皇后的。她推崇黃老思想,在對人方面儘管沒有劉邦呂後的陰毒,卻也有自己的一套。她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皇帝位不傳子而傳弟的先例。另外,她雖然眼睛失明了,但在她干政的時期,景帝、武帝分別廢過太子,這不能不說多少與竇氏有關。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文帝、景帝時期,曾出現過「文景之治」,應當說竇氏也是有貢獻的。
(1)文帝時期,基本堅守婦道
呂雉及呂氏家族當政十五年,陰毒至極,把劉邦的八個兒子殺了四個。代王劉恆本分老實,從不參與國家大事,封國地點又偏僻,加之其母薄夫人為人小心,從沒有與呂雉結怨,所以母子得以倖存。
呂後病死時,劉邦的兒子只有淮南王和代王劉恆了。陳平、周勃剷除呂氏家族後,眾臣經過一番權衡,決定將劉邦的嬪妃薄夫人所生的、二十二歲的劉恆立為皇帝,是為文帝。
在劉恆稱帝之前,他的結髮正妻即代王妃王氏便死了,而且她所生的四個兒子在劉恆稱帝不久也相繼病死,所以文帝劉恆沒有嫡子。王氏死後,竇氏便成了代王妃。
其實,竇氏本是漢高祖劉邦的宮女,出身微賤,在劉邦當皇帝時沒有被其臨幸。劉邦死後,呂雉將未被劉邦臨幸的宮女分別賜給了諸侯王,每王五人。竇氏等五人被賜給了劉邦之子代王劉恆。
據史書記載,竇氏出宮時年紀尚小,而且嫵媚動人,可人喜愛。自成為代王劉恆的王妃後,深得劉恆的喜歡,所以不斷被劉恆臨幸,沒過幾年,竇氏便生了一女,取名劉嫖。後來又連續生下了兩個男孩兒,分別取名劉啟、劉武。
在帝位穩定後,大臣們開始關注國家之根本——皇太子問題和皇后問題。既然沒有「嫡」了,於是就關注「長」。在劉恆的諸子中,最大的就是竇氏所生的劉啟,所以十歲的劉啟順利地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竇氏所生的女兒劉嫖也被封為館陶長公主;二兒子劉武被封為代王,過了兩年,又改封為地點富足的淮陽王。三個孩子的未來有了著落,是竇氏的最大慰藉。
在中國歷史上,儘管大多數朝代均以「嫡長」為繼承的主要方式,但實際上皇后和皇太子是分開說的。立皇太子雖然以皇后所生的兒子為主,但並不是說皇后生的兒子必須立為皇太子。也就是說,劉啟雖然被立為皇太子,劉恆也沒有了皇后,但皇后的鳳冠並不一定落在劉啟的母親竇氏頭上。通過母以子貴而尊為皇太后的比比皆是,可是通過母以子貴被冊立為皇后的卻不多。竇氏則算是很幸運的一位。
在解決了皇太子問題後,一些大臣便催促文帝立皇后。文帝不過有兩種選擇,一是立皇太子劉啟的母親竇氏為皇后;二是另擇皇后。劉恆雖也有多個嬪妃,但他本人對女色並無偏重,加之他對竇氏印象不錯,又考慮到立皇太子母有利於皇室的一脈相承。且竇氏本人雖然是出身微賤,但並沒有什麼劣跡,於是竇氏被立為皇后。這似乎大出漢室國戚的意料之外,他們沒想到劉邦昔日不寵幸的女子,日後會成為漢室的皇后。這就叫風水輪流轉。
竇氏被封為皇后之後,文帝劉恆也按慣例封已經死去多年的竇氏父母為安成侯、安成侯夫人。竇氏有兄弟兩個。哥哥竇長君便繼承了安成侯位,也算是貴族了。但他非常明智,從不頤指氣使地以皇親國戚自居。
竇氏的弟弟竇少君早年被人販子拐賣,不知去向。竇氏封後不久,便有個名叫竇少君的人上書,自稱是竇氏的弟弟。
文帝派人召那人入京審查。那個人清晰地說出了竇氏家早年的情況以及原來的家庭地址。於是,竇皇后出面親自考察。
那人回憶了與姐姐相處的日子。他滿懷深情地說道:「姐姐選入宮前,還為我洗澡、餵飯。我們在驛站和她分別,然後姐姐才被帶走的。」
念舊重情的竇氏此時已經不能自持,她抱著那人痛哭起來,認定此人便是弟弟竇少君。文帝劉恆重重地賞賜了竇少君。
竇少君雖然一介平民,但懂得克己,謙遜有禮。文帝對竇氏一家非常讚賞,後來一直對他們不錯,而且政治上也非常信任他們,許多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找竇氏商量。
其實,竇氏本是漢高祖劉邦的宮女,出身微賤,在劉邦當皇帝時沒有被其臨幸。劉邦死後,呂雉將未被劉邦臨幸的宮女分別賜給了諸侯王,每王五人。竇氏等五人被賜給了劉邦之子代王劉恆。
據史書記載,竇氏出宮時年紀尚小,而且嫵媚動人,可人喜愛。自成為代王劉恆的王妃後,深得劉恆的喜歡,所以不斷被劉恆臨幸,沒過幾年,竇氏便生了一女,取名劉嫖。後來又連續生下了兩個男孩兒,分別取名劉啟、劉武。
在帝位穩定後,大臣們開始關注國家之根本——皇太子問題和皇后問題。既然沒有「嫡」了,於是就關注「長」。在劉恆的諸子中,最大的就是竇氏所生的劉啟,所以十歲的劉啟順利地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竇氏所生的女兒劉嫖也被封為館陶長公主;二兒子劉武被封為代王,過了兩年,又改封為地點富足的淮陽王。三個孩子的未來有了著落,是竇氏的最大慰藉。
在中國歷史上,儘管大多數朝代均以「嫡長」為繼承的主要方式,但實際上皇后和皇太子是分開說的。立皇太子雖然以皇后所生的兒子為主,但並不是說皇后生的兒子必須立為皇太子。也就是說,劉啟雖然被立為皇太子,劉恆也沒有了皇后,但皇后的鳳冠並不一定落在劉啟的母親竇氏頭上。通過母以子貴而尊為皇太后的比比皆是,可是通過母以子貴被冊立為皇后的卻不多。竇氏則算是很幸運的一位。
在解決了皇太子問題後,一些大臣便催促文帝立皇后。文帝不過有兩種選擇,一是立皇太子劉啟的母親竇氏為皇后;二是另擇皇后。劉恆雖也有多個嬪妃,但他本人對女色並無偏重,加之他對竇氏印象不錯,又考慮到立皇太子母有利於皇室的一脈相承。且竇氏本人雖然是出身微賤,但並沒有什麼劣跡,於是竇氏被立為皇后。這似乎大出漢室國戚的意料之外,他們沒想到劉邦昔日不寵幸的女子,日後會成為漢室的皇后。這就叫風水輪流轉。
竇氏被封為皇后之後,文帝劉恆也按慣例封已經死去多年的竇氏父母為安成侯、安成侯夫人。竇氏有兄弟兩個。哥哥竇長君便繼承了安成侯位,也算是貴族了。但他非常明智,從不頤指氣使地以皇親國戚自居。
竇氏的弟弟竇少君早年被人販子拐賣,不知去向。竇氏封後不久,便有個名叫竇少君的人上書,自稱是竇氏的弟弟。
文帝派人召那人入京審查。那個人清晰地說出了竇氏家早年的情況以及原來的家庭地址。於是,竇皇后出面親自考察。
那人回憶了與姐姐相處的日子。他滿懷深情地說道:「姐姐選入宮前,還為我洗澡、餵飯。我們在驛站和她分別,然後姐姐才被帶走的。」
念舊重情的竇氏此時已經不能自持,她抱著那人痛哭起來,認定此人便是弟弟竇少君。文帝劉恆重重地賞賜了竇少君。
竇少君雖然一介平民,但懂得克己,謙遜有禮。文帝對竇氏一家非常讚賞,後來一直對他們不錯,而且政治上也非常信任他們,許多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找竇氏商量。
這一時期,竇氏的干政主要表現在對文帝的影響方面。
文帝沿用惠帝以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統治國家,這對於漢朝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利的。竇氏作為皇后,主動率領皇太子劉啟以及本家兄弟,努力學習黃老思想,這也為她日後的干政打下了基礎。
不過,竇氏的身體不濟,在一場大病後眼睛失明,逐漸被文帝冷淡。在帝王之家,不管是皇后還是嬪妃,總有一天是要失寵於皇帝的,如果不能耐住寂寞,那將是危險的。出於對皇太子的未來,及本家兄弟榮華富貴的考慮,失寵後的竇氏仍然恪守婦道,對於文帝的一些大政方針,還是願意參與的。
(2)景帝時期,試圖改變皇位繼承體制
公元前157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執政二十三年的漢文帝病逝,三十二歲的皇太子劉啟即皇帝位,是為景帝。竇氏則成為了皇太后。
提起景帝,是不能不提平定七國之亂的。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恆繼承帝位,他就是漢文帝。他的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劉啟當時只有九歲,活潑好動,很喜歡玩一種叫做博紅的遊戲。這種遊戲就像現在棋類智力遊戲,有棋盤和棋子,也要分出輸贏。當時這種遊戲很盛行。
司馬遷在《史記吳王劉濞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漢文帝執政的時候,有一次,吳國的太子來就都,在皇宮裡與皇太子劉啟一起喝酒、玩博戲。吳國太子與劉啟都是小孩子,又都是王室子弟,所以都比較爭強好勝,誰也不肯服輸。在玩的時候就發生了爭執。吳太子性格比較蠻橫,平時說一不二,霸道慣了,根本沒把皇太子劉啟放在眼裡,所以對劉啟說話很沒禮貌。皇太子劉啟哪裡受過這等氣,他抓起博戲用的棋盤就朝吳國扔了過去,沒想到竟然一下子擊中了要害,把吳國太子給打死了!
吳國太子的遺體被送回吳國安葬。
吳王劉濞異常悲憤。悲的是自己的兒子活蹦亂跳地去了京都,回來時卻是冷冰冰的屍體。他憤的是:自己是高祖劉邦的親侄子,跟皇帝是劉氏同宗一脈相承。自己的兒子既然死在了長安,那就葬在長安罷了,何必再千里迢迢地送回吳國來安葬?
從此以後,懷恨在心的吳王劉濞不再遵循藩臣的禮節,並且稱病不上朝,只是在適當的時候派使節到朝廷去應付一下。
文帝自然明白劉濞不守臣禮的原因。但他還想證實一下。有一次,吳王劉濞派使者前來覲見時,他馬上把吳使抓起來質問。
吳國的使者誠實地回答說:「吳王的確沒有什麼大毛病,但是朝廷多次審訊吳國派來的使者,吳王怕皇上怪罪,心中非常惶恐,所以才說是身體有病不能上朝。請求陛下原諒吳王以前的過失,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
漢文帝聽後,想了想,就放了吳國的使者,又賜給吳王倚幾與手杖,說:「既然吳王的年紀已經很老了,以後就可以不用上朝了。」
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等於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曾經以博戲的棋盤打死吳國太子的劉啟已經當了皇帝,就是漢景帝。當時,吳王劉濞已經有二十多年不上朝了。
漢景帝劉啟的執政思路和他的父親漢文帝有很大不同。漢景帝「外尚無為而內崇刑名,好嫉恨,刻薄寡恩」。對於諸侯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不聽朝廷調遣,他心中早已經非常不滿。即位之後,他重用晁錯,修改法令,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一步步把諸侯的封地收回到進行手中,以「尊天子而安宗廟」。
當時,各個諸侯國中,要數吳國的國力最強盛。吳王劉濞雖已經六十二歲了,但薑還是老的辣!他的管理經驗、作戰經驗都不容小視,又和景帝有殺子之仇。因此,得到景帝將「削奪諸侯封地收歸中央」這個消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舊仇新恨一起迸發,他馬上聯合楚王等其他六個劉氏同姓王,商定要共同起兵。
景帝三年正月,吳王的軍隊渡過了淮河,與楚王的軍隊會合。吳王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王送信,號召各路諸侯一起發兵,並許以高官厚祿。很快,吳楚聯軍西破棘壁,攻入梁國。梁國是漢景帝的弟弟劉武的封國。梁國被攻破後,吳楚軍一路攻殺,勢如破竹,很快就與膠西、膠東等幾位諸侯王合軍一處,一起包圍了齊國。
七王叛亂的消息很快就傳到長安。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帶軍隊前去阻止吳楚聯軍。任命曲周侯酈寄為大將,率領部隊攻打趙軍,最終將七國全部平定。
景帝四年,因為竇氏非常思念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梁王劉武。景帝便召宣劉武入朝覲見。
景帝非常熱情地款待了這位同母弟弟,奏請竇氏以及皇親國戚一同赴宴。在宴席間,劉啟喝到興致盎然時,對劉武隨口說道:「朕千秋萬歲以後,把帝位傳給你如何?你幹不幹?」
當時景帝雖然已經有了幾個兒子,但他才二十六歲,還沒有急於立皇太子,所以這樣的玩笑說出來異常敏感。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實際上,景帝說完後,已經覺得失言,但覆水難收,不能收回了。劉武當然喜不勝收,但他還算理智,沒有敢發表言論。可皇太后竇氏則不然,不僅聽後特別高興,而且還當了真。因為她平時就特別喜歡小兒子劉武,所以連聲稱好。
在景帝劉啟非常尷尬的情況下,竇氏的親侄子、非常明事理的竇嬰看出了劉啟的心思,於是端起一杯酒,來到景帝面前,大聲說道:「皇位父子相傳,這是漢家的祖制,不能輕易破壞,皇帝怎麼能傳給梁王呢?」他又轉身對眾人說道,「這不過是皇上的一句玩笑,來!我們喝酒吧。」
吳王劉濞異常悲憤。悲的是自己的兒子活蹦亂跳地去了京都,回來時卻是冷冰冰的屍體。他憤的是:自己是高祖劉邦的親侄子,跟皇帝是劉氏同宗一脈相承。自己的兒子既然死在了長安,那就葬在長安罷了,何必再千里迢迢地送回吳國來安葬?
從此以後,懷恨在心的吳王劉濞不再遵循藩臣的禮節,並且稱病不上朝,只是在適當的時候派使節到朝廷去應付一下。
文帝自然明白劉濞不守臣禮的原因。但他還想證實一下。有一次,吳王劉濞派使者前來覲見時,他馬上把吳使抓起來質問。
吳國的使者誠實地回答說:「吳王的確沒有什麼大毛病,但是朝廷多次審訊吳國派來的使者,吳王怕皇上怪罪,心中非常惶恐,所以才說是身體有病不能上朝。請求陛下原諒吳王以前的過失,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
漢文帝聽後,想了想,就放了吳國的使者,又賜給吳王倚幾與手杖,說:「既然吳王的年紀已經很老了,以後就可以不用上朝了。」
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等於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曾經以博戲的棋盤打死吳國太子的劉啟已經當了皇帝,就是漢景帝。當時,吳王劉濞已經有二十多年不上朝了。
漢景帝劉啟的執政思路和他的父親漢文帝有很大不同。漢景帝「外尚無為而內崇刑名,好嫉恨,刻薄寡恩」。對於諸侯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不聽朝廷調遣,他心中早已經非常不滿。即位之後,他重用晁錯,修改法令,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一步步把諸侯的封地收回到進行手中,以「尊天子而安宗廟」。
當時,各個諸侯國中,要數吳國的國力最強盛。吳王劉濞雖已經六十二歲了,但薑還是老的辣!他的管理經驗、作戰經驗都不容小視,又和景帝有殺子之仇。因此,得到景帝將「削奪諸侯封地收歸中央」這個消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舊仇新恨一起迸發,他馬上聯合楚王等其他六個劉氏同姓王,商定要共同起兵。
景帝三年正月,吳王的軍隊渡過了淮河,與楚王的軍隊會合。吳王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王送信,號召各路諸侯一起發兵,並許以高官厚祿。很快,吳楚聯軍西破棘壁,攻入梁國。梁國是漢景帝的弟弟劉武的封國。梁國被攻破後,吳楚軍一路攻殺,勢如破竹,很快就與膠西、膠東等幾位諸侯王合軍一處,一起包圍了齊國。
七王叛亂的消息很快就傳到長安。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帶軍隊前去阻止吳楚聯軍。任命曲周侯酈寄為大將,率領部隊攻打趙軍,最終將七國全部平定。
景帝四年,因為竇氏非常思念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梁王劉武。景帝便召宣劉武入朝覲見。
景帝非常熱情地款待了這位同母弟弟,奏請竇氏以及皇親國戚一同赴宴。在宴席間,劉啟喝到興致盎然時,對劉武隨口說道:「朕千秋萬歲以後,把帝位傳給你如何?你幹不幹?」
當時景帝雖然已經有了幾個兒子,但他才二十六歲,還沒有急於立皇太子,所以這樣的玩笑說出來異常敏感。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實際上,景帝說完後,已經覺得失言,但覆水難收,不能收回了。劉武當然喜不勝收,但他還算理智,沒有敢發表言論。可皇太后竇氏則不然,不僅聽後特別高興,而且還當了真。因為她平時就特別喜歡小兒子劉武,所以連聲稱好。
在景帝劉啟非常尷尬的情況下,竇氏的親侄子、非常明事理的竇嬰看出了劉啟的心思,於是端起一杯酒,來到景帝面前,大聲說道:「皇位父子相傳,這是漢家的祖制,不能輕易破壞,皇帝怎麼能傳給梁王呢?」他又轉身對眾人說道,「這不過是皇上的一句玩笑,來!我們喝酒吧。」
竇嬰的話解了景帝的圍,但也得罪了竇氏和劉武。過了好幾天,氣急敗壞的竇氏仍然憤恨難平,她下令把竇嬰從皇親國戚的名單上除名,使他成為平民。同時也邁出了政策上干政之外,又試圖改變皇位繼承製的愚蠢的一步。讓竇氏沒有想到的是,日後竇嬰得到了景帝的兒子武帝的重用,還官拜丞相。當然這是後話了。
事實上,景帝的一句玩笑不僅竇氏當了真,同時也使公卿大臣非常不滿,他們紛紛上疏予以制止,這使竇氏的對立面陡然增加。大臣們看到,景帝必須及早立皇太子,只有這樣才能使竇氏、劉武或者竇氏家族死心,於是他們連續上疏,以國家根本為理由,不斷進諫,要求冊立皇太子。
景帝立即抓住這一時機,表示聽從大臣們的建議冊立皇太子。他為了不使母親過於傷心,還曾為此事見竇氏,但竇氏堅決不從,並表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皇帝不應說話反悔」。此時,景帝也不顧竇氏的反應了,在經過一番權衡後,立兒子劉榮為皇太子。
竇氏為此憤憤不平,總是找理由難為皇帝。景帝心疼母親,也就忍了,在許多國事上聽命於她。漸漸地哄得竇氏的心情有了好轉。可是,誰也沒想到,是景帝自己再次挑起了竇氏的這根筋。
就在景帝劉啟立劉榮為皇太子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景帝又想廢太子。竇氏也從別人口中知道了一些,也是極力說服景帝廢了皇太子,她還拿漢家天下說事情,搞得景帝無可奈何、心煩意亂。於是,追求完美的景帝下令廢了皇太子劉榮。實際上,竇氏並沒有忘掉讓小兒子繼皇位的事情。她看到劉榮被廢後,再次找到景帝,要求立劉武為皇太弟。她態度強硬,也不給皇帝留面子,常常把話說得很重,使景帝很沒有面子。
大臣們又開始反擊竇氏。有個叫袁盎的大臣上疏認為竇氏的說法不妥,並且據理力爭,態度極為鮮明,為了國家根本,不惜得罪竇氏和劉武。景帝劉啟非常感動。
公元前150年,景帝劉啟改立兒子劉徹——就是日後非常有作為的漢武帝——為皇太子。竇太后的願望再次落空。
梁王劉武聽說袁盎從中作梗後非常憎恨袁盎,氣急敗壞地派刺客去刺殺他。景帝龍顏大怒,敕令追拿兇手。劉武著實嚇個半死,怕事情敗露後景帝不饒他,弄不好會滿門抄斬。於是他迫令刺客自殺,又托姐姐館陶長公主到景帝處斡旋。
本來氣憤之極的景帝是要把事情搞清的,無奈竇太后立即出面干預,她以死相威脅,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把梁王無罪釋放。但從心裡面,對竇太后、梁王劉武等一干親屬的感情日漸淡薄。
此事六年後的公元前144年,梁王劉武病死。竇太后整日哭泣,認為是景帝劉啟殺了她的小兒子。儘管劉啟念及母子感情,多次向她解釋,可是竇太后鐵了心腸,不改觀點。孝順的景帝看著已經失明多年的母親如此傷心,心裡也很難受。他想了很多主意,試圖安慰母親,都是無功而返。正愁沒了辦法的時候,他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為他出了個主意,讓景帝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五個兒子都封王,劉武的五個女兒也給封地。這樣,劉武的一個王變成了五個王。
其實,這個主意並不高明,可是,仁孝的景帝居然採納了,最重要的是竇太后也真的滿意了。唉!皇帝自有皇帝的苦啊!
景帝當政的時候,在秦朝遭到禁錮的儒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漸漸地與竇太后推崇的黃老思想相抗衡,這是竇太后所不容的。
其實,景帝對儒學並沒有什麼反感,所以才有了兩種思想的對抗局面。而竇太后堅決維護黃老思想的統治地位,她不許兒子在執政思想方面有什麼動搖,於是開始打擊儒學思想。
有一次,有一個叫轅固生的人,當著竇太后的面說了不少駁斥黃老思想的話,結果竇太后大怒,下令將轅固生扔進野豬圈,讓他與野豬搏鬥,殺雞儆猴,給一些人臉色看。
仁慈的景帝沒有坐視不管,他暗中派人將一把短劍扔進豬圈,轅固生刺死野豬,才保了性命。事後不久,景帝還把轅固生外放京師,給了一官半職。
除了竇太后干政令景帝非常苦惱外,薄太后對景帝婚姻的干涉,也令景帝痛苦不堪。
薄太后是劉邦的妃子,文帝劉恆的生母。劉恆即位後,尊薄姬為太后,史稱薄皇太后。劉啟當太子時,就到了大婚的年齡,薄太后出於鞏固、維護薄氏外戚勢力的目的,便把自己娘家一個遠房親親戚的女兒小薄氏許配給劉啟為妃。小薄氏雖然天生麗質,可劉啟並不喜歡她。但他又不敢違抗祖母的命令,只好立小薄氏為皇太子妃。在眾多的妃子中,薄妃的地位最高,然而,皇太子劉啟卻很少臨幸她,所以她也沒能生有子嗣。
漢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即位後,他尊生母竇皇后為皇太后、祖母薄太后為太皇太后。雖然他非常不喜歡的薄妃,但卻只能順從祖母的意思,立了薄妃為皇后。
就在景帝劉啟立劉榮為皇太子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景帝又想廢太子。竇氏也從別人口中知道了一些,也是極力說服景帝廢了皇太子,她還拿漢家天下說事情,搞得景帝無可奈何、心煩意亂。於是,追求完美的景帝下令廢了皇太子劉榮。實際上,竇氏並沒有忘掉讓小兒子繼皇位的事情。她看到劉榮被廢後,再次找到景帝,要求立劉武為皇太弟。她態度強硬,也不給皇帝留面子,常常把話說得很重,使景帝很沒有面子。
大臣們又開始反擊竇氏。有個叫袁盎的大臣上疏認為竇氏的說法不妥,並且據理力爭,態度極為鮮明,為了國家根本,不惜得罪竇氏和劉武。景帝劉啟非常感動。
公元前150年,景帝劉啟改立兒子劉徹——就是日後非常有作為的漢武帝——為皇太子。竇太后的願望再次落空。
梁王劉武聽說袁盎從中作梗後非常憎恨袁盎,氣急敗壞地派刺客去刺殺他。景帝龍顏大怒,敕令追拿兇手。劉武著實嚇個半死,怕事情敗露後景帝不饒他,弄不好會滿門抄斬。於是他迫令刺客自殺,又托姐姐館陶長公主到景帝處斡旋。
本來氣憤之極的景帝是要把事情搞清的,無奈竇太后立即出面干預,她以死相威脅,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把梁王無罪釋放。但從心裡面,對竇太后、梁王劉武等一干親屬的感情日漸淡薄。
此事六年後的公元前144年,梁王劉武病死。竇太后整日哭泣,認為是景帝劉啟殺了她的小兒子。儘管劉啟念及母子感情,多次向她解釋,可是竇太后鐵了心腸,不改觀點。孝順的景帝看著已經失明多年的母親如此傷心,心裡也很難受。他想了很多主意,試圖安慰母親,都是無功而返。正愁沒了辦法的時候,他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為他出了個主意,讓景帝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五個兒子都封王,劉武的五個女兒也給封地。這樣,劉武的一個王變成了五個王。
其實,這個主意並不高明,可是,仁孝的景帝居然採納了,最重要的是竇太后也真的滿意了。唉!皇帝自有皇帝的苦啊!
景帝當政的時候,在秦朝遭到禁錮的儒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漸漸地與竇太后推崇的黃老思想相抗衡,這是竇太后所不容的。
其實,景帝對儒學並沒有什麼反感,所以才有了兩種思想的對抗局面。而竇太后堅決維護黃老思想的統治地位,她不許兒子在執政思想方面有什麼動搖,於是開始打擊儒學思想。
有一次,有一個叫轅固生的人,當著竇太后的面說了不少駁斥黃老思想的話,結果竇太后大怒,下令將轅固生扔進野豬圈,讓他與野豬搏鬥,殺雞儆猴,給一些人臉色看。
仁慈的景帝沒有坐視不管,他暗中派人將一把短劍扔進豬圈,轅固生刺死野豬,才保了性命。事後不久,景帝還把轅固生外放京師,給了一官半職。
除了竇太后干政令景帝非常苦惱外,薄太后對景帝婚姻的干涉,也令景帝痛苦不堪。
薄太后是劉邦的妃子,文帝劉恆的生母。劉恆即位後,尊薄姬為太后,史稱薄皇太后。劉啟當太子時,就到了大婚的年齡,薄太后出於鞏固、維護薄氏外戚勢力的目的,便把自己娘家一個遠房親親戚的女兒小薄氏許配給劉啟為妃。小薄氏雖然天生麗質,可劉啟並不喜歡她。但他又不敢違抗祖母的命令,只好立小薄氏為皇太子妃。在眾多的妃子中,薄妃的地位最高,然而,皇太子劉啟卻很少臨幸她,所以她也沒能生有子嗣。
漢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即位後,他尊生母竇皇后為皇太后、祖母薄太后為太皇太后。雖然他非常不喜歡的薄妃,但卻只能順從祖母的意思,立了薄妃為皇后。
作為薄太后鞏固薄氏外戚勢力的犧牲品,小薄氏的命運是悲慘的,無論是做皇太子妃,還是做皇后,她始終沒有得到景帝的喜愛,常年獨守空房,無數次獨自飲泣,薄太后對此也無計可施。
小薄氏做皇后的第六年,其靠山薄太后病死了。薄太后屍骨未寒,薄皇后便被廢黜,打入別宮。這件事情也有竇氏的「功勞」。
漢景帝劉啟廢黜小薄氏,一方面是出於對薄太后的報復心理。另一方面,他也不願意讓母親不高興。當時,他並沒有確定要立誰當他的繼任皇后。所以,薄氏成了薄太后的「殉葬品」實在是代人受過。但歷史沒有假設,歷史更不相信眼淚。
經過一段宮廷鬥爭後,在竇氏的力主下,王娡脫穎而出,當上了皇后。
其實,王娡是個「二手貨」。漢景帝劉啟當太子的時候,王娡的母親臧兒去卜筮——就是現在的算命——卜者說,她的女兒都能夠得到富貴,尤其是大女兒,將來會生下天子。臧兒十分高興。她知道,要求得富貴,就得把女兒送進皇宮去,其他都是奢談。可是她的長女王娡早已經嫁給平民金王孫並生了一個女兒。這可怎麼好呢?思來想去,王娡的母親臧兒有了主意!她挖空心思把王娡從夫家「要」了回來,並托了許多的關係,把她送進了皇宮。
王娡母親臧兒的富貴夢很快就得到了應驗。
王娡進了皇宮後,被派去侍奉皇太子劉啟。沒想到劉啟對王娡一見鍾情。王娡先為劉啟生了兩個女兒,又於在劉啟即皇帝位的那年,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劉徹。
當時,劉啟還非常寵愛一個名叫栗姬的姬妾。栗姬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榮。劉榮被立為太子後,母以子貴,他的母親栗姬身價倍增,得意至極。
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當時早已嫁給堂笆侯陳午,她生了一個女兒,小名叫阿嬌。館陶長公主想與栗姬聯姻,讓女兒成為太子妃。誰知竟被栗姬婉言拒絕了。館陶長公主非常不高興。她又來找與王娡,想把女兒嫁給王娡的兒子劉徹。王娡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不久,薄太后病死,薄皇后被廢黜,栗姬十分高興。她想:我的兒子是皇太子,現在皇后又被廢黜,皇后的位子非我莫屬。就在栗姬得意忘形的時候,在她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館陶長公主開始報復她了。
長公主想,絕對不能讓鳳冠落在栗姬頭上。於是,她時時伺機在景帝面前詆毀栗姬。
起初,景帝確實想立栗姬為皇后。他曾對栗姬說:「我千秋之後,你要好好照顧其他妃嬪所生的子女。」可遺憾的是,目光短淺的栗姬卻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景帝對她非常失望,無形中開始冷淡她。
其實,館陶長公主的心胸更是狹隘,同時她還是一個「鍥而不捨」的女人。一次詆毀不行就來兩次,兩次不靈還有三次。終於,她在景帝面前詆毀栗姬收到了成效,加上劉啟自己也認為劉徹比劉榮聰睿、賢能,於是劉啟開始動了心。
館陶長公主見自己的努力有了效果,就又想出一計來:她暗中讓負責禮儀的大行官員給景帝上疏,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現在皇后的位子空懸著,而國家不能沒有皇后!當今皇太子的母親應該扶到正位,立為皇后。」
這個時候,景帝還對栗姬很生氣呢,看到這份奏疏,勃然大怒,說:「立皇后這樣的大事,怎麼能是你們這些人可以談論的呢?」他下詔殺死了那個上疏的官員。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又廢黜皇太子劉榮,將他貶為臨江王,並把王娡立為皇后,把劉徹立為皇太子。
長公主終於如願以償了。王夫人也終於如母親臧兒所願,得到了最大的富貴,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她的兒子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此時,王太后王娡當初與金王孫所生的女兒仍然留在金家,王太后不願提起這件事,金家更不敢前去認親。後來有人稟告了武帝。武帝命人備好車駕,親去金家迎接那個同母異父的姐姐,然後直奔母后下榻的長樂宮。王太后母女相對而泣。武帝擺酒宴祝賀家人團聚,並賜給姐姐錢千萬、奴婢三百人人、田百頃、府邸一座,號為「修成君」。
(3)當太皇太后,也管漢武大帝之事
景帝劉啟病死,武帝劉徹即位後,由於武帝年紀還小,權力仍由竇太皇太后把持。當時有個叫田蚡的人,是武帝的舅舅,非常受武帝的信賴。田蚡通過竇太皇太后,推薦竇嬰出任丞相。當年,竇嬰曾極力反對景帝將皇帝位傳給弟弟劉武,被竇太皇太后從皇親國戚名單中除名。雖然事情過去了多年,竇太皇太后卻沒有忘記。直到竇嬰認了錯,竇太皇太后才同意他出任丞相。
儘管如此,竇嬰、田蚡還是不知趣,他們舉薦儒學大師申公的學生趙涫、王藏為御史大夫、郎中令。為弘揚儒學,他們還打算在京師建立一座太學,推薦申公來主持。年少的武帝不知其中的厲害,派車將申公接到了長安。
一直篤信並尊崇黃老思想的竇太皇太后知道後大怒,她認為自己的侄子竇嬰沒有吸取前朝教訓,仍然與她作對,就下令罷免了竇嬰、田蚡的職務,再令趙涫、王藏自殺。武帝也受到牽連,被迫反省數日。
此事不日傳遍皇宮內外,讓人們再次看到竇太皇太后的厲害。許多大臣由此對竇太皇太后「禮敬有加」,卻再也不管事情了。
客觀地說,在當時的局勢下,黃老的無為思想已經不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了。但是,竇太皇太后卻堅持以其為治國思想,由此發生一系列的免職、責令自殺就不奇怪了。
在武帝的婚姻上,竇太皇太后和館陶長公主也是要干預的。
劉徹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娶取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太子妃。他登基後,把陳氏立為皇后。小時候的武帝確實喜歡陳阿嬌,兩個孩子從小一起玩,兩小無猜,彼此有好感。但他們的婚姻中含有深厚政治色彩,這也是無可辯駁的。加上武帝天生好色,因此,阿嬌的命運注定是出悲劇。
大婚之初,武帝與陳後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只是陳後多年沒有生育,兩人的感情才漸漸有些淡了。不過武帝還是很尊敬陳後的,因為他需要借助館陶長公主的家族勢力穩定朝政。後來,喜新厭舊的武帝開始討厭驕橫的陳後,但是當時竇太皇太后還活著,他不敢對陳後怎麼樣。不過,武帝也沒虧待自己。
有一天,武帝路過平陽公主的府邸。平陽公主擺出盛筵款待他,還叫出十幾位年輕美貌的少女來勸酒。武帝是個好色之徒,他把這十幾個女子看了一遍,發現沒有一個能看入眼的,不免掃興。
平陽公主見狀,便將安排好的一個女子叫進來。武帝一看之下不由得呆住了。只見這個女子低眉斂翠,暈臉生紅,一雙俏眼水靈靈的,眼風一次次向武帝飄去……她所彈唱的歌曲柔聲媚語,如嬌鶯啼囀,令武帝心醉神迷。武帝問了平陽公主,才知道這女子名叫衛子夫。
武帝以天氣太熱,要去裡面換下衣服為借口,進了內室。公主當然明白武帝的意思,當下就讓衛子夫去服侍武帝。武帝在內室更衣,過了好半天才出來。出來時,衛子夫眼波惺忪,髮髻凌亂,滿面紅暈,羞答答地用手揉捏著衣帶,一句話也不說。公主當然明白發生了什麼,她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將衛子夫送給了武帝。武帝高興極了。
當天晚上,武帝帶著衛子夫回宮後,本想夜裡再同赴位巫山。沒想到,陳後正在宮裡等他,陳皇后一見衛子夫,馬上就發起了脾氣,她柳眉倒豎,一張俏臉氣得變了顏色,只恨恨地說道:「好!好!」便轉身走了。
武帝想:自己能當皇帝,靠的是長公主的勢力,況且自己年幼時曾說過「金屋貯嬌」的誓言,怎好現在就把陳皇后拋棄了呢?於是,他無奈地把衛子夫安頓在一邊。
當晚,武帝又是賠禮又是溫存,才哄好了陳皇后,並答應把衛子夫關在冷宮裡,再不見面。
在武帝的婚姻上,竇太皇太后和館陶長公主也是要干預的。
劉徹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娶取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太子妃。他登基後,把陳氏立為皇后。小時候的武帝確實喜歡陳阿嬌,兩個孩子從小一起玩,兩小無猜,彼此有好感。但他們的婚姻中含有深厚政治色彩,這也是無可辯駁的。加上武帝天生好色,因此,阿嬌的命運注定是出悲劇。
大婚之初,武帝與陳後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只是陳後多年沒有生育,兩人的感情才漸漸有些淡了。不過武帝還是很尊敬陳後的,因為他需要借助館陶長公主的家族勢力穩定朝政。後來,喜新厭舊的武帝開始討厭驕橫的陳後,但是當時竇太皇太后還活著,他不敢對陳後怎麼樣。不過,武帝也沒虧待自己。
有一天,武帝路過平陽公主的府邸。平陽公主擺出盛筵款待他,還叫出十幾位年輕美貌的少女來勸酒。武帝是個好色之徒,他把這十幾個女子看了一遍,發現沒有一個能看入眼的,不免掃興。
平陽公主見狀,便將安排好的一個女子叫進來。武帝一看之下不由得呆住了。只見這個女子低眉斂翠,暈臉生紅,一雙俏眼水靈靈的,眼風一次次向武帝飄去……她所彈唱的歌曲柔聲媚語,如嬌鶯啼囀,令武帝心醉神迷。武帝問了平陽公主,才知道這女子名叫衛子夫。
武帝以天氣太熱,要去裡面換下衣服為借口,進了內室。公主當然明白武帝的意思,當下就讓衛子夫去服侍武帝。武帝在內室更衣,過了好半天才出來。出來時,衛子夫眼波惺忪,髮髻凌亂,滿面紅暈,羞答答地用手揉捏著衣帶,一句話也不說。公主當然明白發生了什麼,她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將衛子夫送給了武帝。武帝高興極了。
當天晚上,武帝帶著衛子夫回宮後,本想夜裡再同赴位巫山。沒想到,陳後正在宮裡等他,陳皇后一見衛子夫,馬上就發起了脾氣,她柳眉倒豎,一張俏臉氣得變了顏色,只恨恨地說道:「好!好!」便轉身走了。
武帝想:自己能當皇帝,靠的是長公主的勢力,況且自己年幼時曾說過「金屋貯嬌」的誓言,怎好現在就把陳皇后拋棄了呢?於是,他無奈地把衛子夫安頓在一邊。
當晚,武帝又是賠禮又是溫存,才哄好了陳皇后,並答應把衛子夫關在冷宮裡,再不見面。
從此,衛子夫被關在深似海的後宮中,幾乎有一年多時候沒見過皇帝。她就個罪犯一樣,出入都要被人管束。因為皇宮裡漂亮的女子太多了,武帝不久就把她忘記了。
劉徹執政六年後,竇太皇太后終於不能支撐了,撒手人寰。她死後與文帝合葬霸陵。
有一天,武帝信手翻閱宮女的花名冊,突然看到「衛子夫」三字,不由得想起了在平陽公主府中那美好的一幕。於是,他命內侍把衛子夫召來侍寢。於是,衛子夫與武帝共享雲雨。沒想到,衛子夫這一次竟然懷孕了。
陳後發現皇帝又私見了衛子夫後,生氣得不得了,她立即去質問武帝。沒想到武帝的態度來了個大轉變!他不僅沒有賠禮,反而責備陳後不能生育,自己是不得不寵幸衛氏。
陳後無話可說,氣憤地離開了。隨後她出重金求醫,希望自己也能懷上皇子。但不論她如何心急如焚,喝下的那些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陳後又氣又恨,天天想著怎麼除掉衛子夫,偏偏武帝很喜歡衛子夫,每天兩個人廝守在一起,陳後根本沒機會下手。
陳皇后不能生兒子,妒忌心又強烈,自從跟衛子夫爭寵失敗後,武帝就再也不喜歡她了。她窮極無聊,就召了一個名叫楚服的女巫進宮,要她做法術幫自己挽回武帝的寵愛。
楚服設壇齋醮,每天進宮一二次做巫法,但一直沒有應驗。
這件事傳到了武帝的耳朵裡,武帝大怒,當下派人將楚服抓住處死。陳後宮中的女使、太監等三百多人,也都被一起處死了。陳後被嚇得魂都要丟了,好多天都不敢睡覺。因為沒有了竇太皇太后的束縛,武帝再也不必投鼠忌器,他毫不留情地廢黜了陳皇后,將她遷入長門宮。
陳後自從被打入長門宮中,天天以淚洗面。後來,心有不甘的陳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命一個心腹內監帶了一千斤黃金,去請大文士司馬相如。請他為自己代做一篇賦。
司馬相如不愧是當代的才士,他揮揮灑灑、落筆千言,寫成了一篇《長門賦》,以一位冷宮女子的愁悶悲思,暗寫陳阿嬌在冷宮的苦楚。這篇賦寫得委婉淒楚:「……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陳皇后想借文人的筆墨感動皇上,因此,她命宮人天天讀誦,希望傳到武帝耳朵裡,讓他能回心轉意。但《長門賦》雖是千古佳文,卻沒能挽回武帝的心。等阿嬌的母親竇太公主死後,陳皇后悲傷抑鬱,不久也命喪黃泉。
無可否認,陳皇后的命運悲劇中,有著濃重的政治因素。
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是其姑母——館陶長公主劉嫖。條件是劉徹娶長公主的獨女陳阿嬌為妻。武帝即位後,長公主認為自己擁立皇帝有功,處處頤指氣使,而武帝則深感憂患。陳皇后也倚仗母親的寵愛而極為驕悍,讓劉徹不高興,劉徹有疏遠阿嬌的意思。他的母親王太后馬上給他來了個警告:「你剛剛坐上皇位,指公卿權貴中還有不少反對你的人。你現在這個時候要有所動作,太皇太后已發怒了。現在又要惹長公主生氣,你的皇帝位要坐不穩了。」
武帝此時根本沒有能力和竇氏較量。趙綰是他親自任命的重臣,只因提出「竇氏不應再干涉朝政」而惹惱了竇氏。竇氏就逼迫武帝罷免了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把趙綰逼死在獄中,還不得不廢除了剛開始實行的改革措施。
劉徹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對長公主、陳皇后表現得尊敬而又親近。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遊浪射獵,不再過問朝政。長公主也因而對他加以保護。由於採取韜光養晦之計,劉徹的帝位得以保全。
從人性來說,對武帝與陳皇后的評價也必須一分為二地看。
陳皇后不能生兒子,妒忌心又強烈,自從跟衛子夫爭寵失敗後,武帝就再也不喜歡她了。她窮極無聊,就召了一個名叫楚服的女巫進宮,要她做法術幫自己挽回武帝的寵愛。
楚服設壇齋醮,每天進宮一二次做巫法,但一直沒有應驗。
這件事傳到了武帝的耳朵裡,武帝大怒,當下派人將楚服抓住處死。陳後宮中的女使、太監等三百多人,也都被一起處死了。陳後被嚇得魂都要丟了,好多天都不敢睡覺。因為沒有了竇太皇太后的束縛,武帝再也不必投鼠忌器,他毫不留情地廢黜了陳皇后,將她遷入長門宮。
陳後自從被打入長門宮中,天天以淚洗面。後來,心有不甘的陳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命一個心腹內監帶了一千斤黃金,去請大文士司馬相如。請他為自己代做一篇賦。
司馬相如不愧是當代的才士,他揮揮灑灑、落筆千言,寫成了一篇《長門賦》,以一位冷宮女子的愁悶悲思,暗寫陳阿嬌在冷宮的苦楚。這篇賦寫得委婉淒楚:「……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陳皇后想借文人的筆墨感動皇上,因此,她命宮人天天讀誦,希望傳到武帝耳朵裡,讓他能回心轉意。但《長門賦》雖是千古佳文,卻沒能挽回武帝的心。等阿嬌的母親竇太公主死後,陳皇后悲傷抑鬱,不久也命喪黃泉。
無可否認,陳皇后的命運悲劇中,有著濃重的政治因素。
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是其姑母——館陶長公主劉嫖。條件是劉徹娶長公主的獨女陳阿嬌為妻。武帝即位後,長公主認為自己擁立皇帝有功,處處頤指氣使,而武帝則深感憂患。陳皇后也倚仗母親的寵愛而極為驕悍,讓劉徹不高興,劉徹有疏遠阿嬌的意思。他的母親王太后馬上給他來了個警告:「你剛剛坐上皇位,指公卿權貴中還有不少反對你的人。你現在這個時候要有所動作,太皇太后已發怒了。現在又要惹長公主生氣,你的皇帝位要坐不穩了。」
武帝此時根本沒有能力和竇氏較量。趙綰是他親自任命的重臣,只因提出「竇氏不應再干涉朝政」而惹惱了竇氏。竇氏就逼迫武帝罷免了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把趙綰逼死在獄中,還不得不廢除了剛開始實行的改革措施。
劉徹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對長公主、陳皇后表現得尊敬而又親近。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遊浪射獵,不再過問朝政。長公主也因而對他加以保護。由於採取韜光養晦之計,劉徹的帝位得以保全。
從人性來說,對武帝與陳皇后的評價也必須一分為二地看。
首先,我們來說說陳皇后。我們認為,她不是天生毒辣善妒!她是女人,哪個女人不希望自己的夫君只疼愛自己一人?陳皇后的行為從女人的角度看,是無可指摘的。問題在於她的夫君是皇上。而且,在後宮那樣的環境,你不鬥不爭就會被皇帝忘記,甚至被人殺死。唐代大詩人李白對此曾大為感歎:「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其次,我們說武帝也絕非一個只知酒色的蠻夫!他有頭腦、有才華。他的朝臣中,既有儒生董仲舒,也有風趣且知識廣博的東方朔,更有才名遠播的名士司馬相如。我們再看他悼李夫人的賦:「秋氣潛以淒淚兮,桂枝落而銷亡。」他似乎又看見李夫人的形影,作詩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由此可見,他也是一個有情人。但純潔的愛情一旦與權力有了交集,愛情就成了滾滾紅塵的一個笑話。正如王安石詩中所感歎:「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金屋與冷宮,又豈是宮廷裡的弱女子所能左右?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衛子夫雖然取代了陳阿嬌,被立為皇后,但她也有人老珠黃的時候。所以,衛皇后也步陳皇后的後塵,先是被漢武帝冷落,後來又在宮廷鬥爭中落敗,被削去了皇后稱號,最終懸樑而亡了。
「君思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君恩無常」令皇宮多少紅顏在互相爭寵傾軋中成為犧牲品。皇帝大多喜新厭舊,是好色之徒。面對後宮如雲的美女,面對強大的誘惑,他無法保持長時間對某個人的專寵。何況,他身邊總有新鮮如蜜桃的年輕美女,使他對昔日寵極一時的佳人也發生審美疲勞。一旦失寵,別說普通的妃子,就是皇后也徒歎奈何,只能默默的咀嚼「紅顏未老恩先斷」的苦果。
一部中國歷史,怨婦車載斗量。對於封建帝王而言,不用說愛情,連一般的感情也微薄如紙。后妃和宮女們只是他們淫樂的對象,是他們傳宗接代的工具,喜歡則施捨給他們榮華富貴,備加寵愛,甚至金屋藏嬌。不喜歡則棄如敝屣。翻臉無情,甚至刀劍相向。漢武帝就是這樣一個風流、放蕩、薄情、寡恩的皇帝。
史書記載:「元朔中,上起明光宮,發燕趙美人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總籍,凡諸宮美女萬有八千。建章、未央、長安三宮,皆輦道相屬。幸使宦者、婦人分屬,或以為僕射,大者領四五百,小者領一二百人。常被幸御者,輒住其籍,增其俸,秩比六百石。宮人既多,亟被幸者數年一再遇。挾婦人媚術者甚眾。選三百人常從幸郡、囿,載之後車,車上同輦者十六人,充數恆使滿,皆自然美麗,不假粉白黛綠。侍尚衣軒者亦如之。嘗自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
就拿漢武帝來說吧。被他臨幸過的宮中女子非常多,但大多沒有留下名字。僅見於史籍的美人,就有陳阿嬌、衛子夫、夫人、李夫人、尹婕妤、趙鉤弋等多位。她們就像走馬燈一樣,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武帝。直到年近花甲時,漢武帝還迷戀上了十七歲的青春美少女趙鉤弋。
武帝雖然如此多情,但又深記女人當政之苦,所以在竇太皇太后去世之後,他對女人格外敏感。後元元年(前88)武帝欲立幼子弗陵為皇嗣,恐其母趙鉤弋日後擅權,遂藉故賜死。
趙鉤弋是河間人。據說,有一次漢武帝北巡路過河間的時候,看見天空中有一團青紫色的雲氣。他就問術士是怎麼回事。術士回答說:雲氣下面的地方一定有一個奇女子。
武帝馬上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果然發現有一個姓趙的奇女子。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世間的美女很多,為什麼說她是奇女子呢?因為當地人說,這個女子叫趙鉤弋,她從一出生,手就握成拳,根本伸不開。
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武帝。武帝不信,親自去看那女子。果然很美,一雙柔荑握成拳狀!武帝就命從人去掰開那個女子的雙拳,卻沒有一個人能扳開。武帝心中很好奇,就親自去扳。沒想到,,趙鉤弋那緊握的手卻慢慢展開,手中握著碧綠的玉鉤。
武帝覺得這是一件異事,就讓趙鉤弋坐進車裡,將她帶回了皇宮中。當夜,武帝就召了趙鉤弋侍寢。第二天就命人新建一間宮室,號為鉤弋宮,讓趙鉤弋居住,還封她為夫人,稱作鉤弋夫人。
由這段故事,後人創出了一種遊戲,叫做藏鉤戲:眾人把一隻小鉤在手中傳遞,大家猜小鉤在誰的手中,猜中者獲勝。唐代李商隱曾有詩描寫這個遊戲:「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一年後,鉤弋夫人懷了孕。沒想到,她一直懷了十四個月,才生下一個龍子,武帝賜名「弗陵」。將將鉤弋夫人晉封為婕妤。
武帝聽說,上古時候,慶都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了堯帝。於是,他稱鉤弋宮的宮門為「堯母門」。
「君思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君恩無常」令皇宮多少紅顏在互相爭寵傾軋中成為犧牲品。皇帝大多喜新厭舊,是好色之徒。面對後宮如雲的美女,面對強大的誘惑,他無法保持長時間對某個人的專寵。何況,他身邊總有新鮮如蜜桃的年輕美女,使他對昔日寵極一時的佳人也發生審美疲勞。一旦失寵,別說普通的妃子,就是皇后也徒歎奈何,只能默默的咀嚼「紅顏未老恩先斷」的苦果。
一部中國歷史,怨婦車載斗量。對於封建帝王而言,不用說愛情,連一般的感情也微薄如紙。后妃和宮女們只是他們淫樂的對象,是他們傳宗接代的工具,喜歡則施捨給他們榮華富貴,備加寵愛,甚至金屋藏嬌。不喜歡則棄如敝屣。翻臉無情,甚至刀劍相向。漢武帝就是這樣一個風流、放蕩、薄情、寡恩的皇帝。
史書記載:「元朔中,上起明光宮,發燕趙美人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總籍,凡諸宮美女萬有八千。建章、未央、長安三宮,皆輦道相屬。幸使宦者、婦人分屬,或以為僕射,大者領四五百,小者領一二百人。常被幸御者,輒住其籍,增其俸,秩比六百石。宮人既多,亟被幸者數年一再遇。挾婦人媚術者甚眾。選三百人常從幸郡、囿,載之後車,車上同輦者十六人,充數恆使滿,皆自然美麗,不假粉白黛綠。侍尚衣軒者亦如之。嘗自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
就拿漢武帝來說吧。被他臨幸過的宮中女子非常多,但大多沒有留下名字。僅見於史籍的美人,就有陳阿嬌、衛子夫、夫人、李夫人、尹婕妤、趙鉤弋等多位。她們就像走馬燈一樣,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武帝。直到年近花甲時,漢武帝還迷戀上了十七歲的青春美少女趙鉤弋。
武帝雖然如此多情,但又深記女人當政之苦,所以在竇太皇太后去世之後,他對女人格外敏感。後元元年(前88)武帝欲立幼子弗陵為皇嗣,恐其母趙鉤弋日後擅權,遂藉故賜死。
趙鉤弋是河間人。據說,有一次漢武帝北巡路過河間的時候,看見天空中有一團青紫色的雲氣。他就問術士是怎麼回事。術士回答說:雲氣下面的地方一定有一個奇女子。
武帝馬上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果然發現有一個姓趙的奇女子。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世間的美女很多,為什麼說她是奇女子呢?因為當地人說,這個女子叫趙鉤弋,她從一出生,手就握成拳,根本伸不開。
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武帝。武帝不信,親自去看那女子。果然很美,一雙柔荑握成拳狀!武帝就命從人去掰開那個女子的雙拳,卻沒有一個人能扳開。武帝心中很好奇,就親自去扳。沒想到,,趙鉤弋那緊握的手卻慢慢展開,手中握著碧綠的玉鉤。
武帝覺得這是一件異事,就讓趙鉤弋坐進車裡,將她帶回了皇宮中。當夜,武帝就召了趙鉤弋侍寢。第二天就命人新建一間宮室,號為鉤弋宮,讓趙鉤弋居住,還封她為夫人,稱作鉤弋夫人。
由這段故事,後人創出了一種遊戲,叫做藏鉤戲:眾人把一隻小鉤在手中傳遞,大家猜小鉤在誰的手中,猜中者獲勝。唐代李商隱曾有詩描寫這個遊戲:「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一年後,鉤弋夫人懷了孕。沒想到,她一直懷了十四個月,才生下一個龍子,武帝賜名「弗陵」。將將鉤弋夫人晉封為婕妤。
武帝聽說,上古時候,慶都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了堯帝。於是,他稱鉤弋宮的宮門為「堯母門」。
西漢時,一直沿襲秦朝的宮廷制度,妾皆稱為「夫人」。 鉤弋夫人不過是一個嬪妃,卻被尊稱為「堯母」,這意味著剛出生的皇子弗陵被武帝寄以厚望,武帝期望他能成為堯帝。
但這樣一來,卻不知武帝要置當時的衛皇后與太子劉據於何地呢?
一些平素就愛琢磨聖意的奸佞之人認為,武帝這樣做,是想要改立弗陵為太子。於是,他們密謀要嫁禍太子劉據,以使自己能有機會飛黃騰達。
此時,漢武帝雖已年近古稀,但好色之心一如盛年。龍體自然就垮了下來,多種疾病纏身,耳不聰、目不明,還常產生幻覺。一天,他在宮中午睡,忽然做了一個惡夢,夢見無數的木人拿著棍子打他,把他嚇出一身冷汗。醒後之後還覺得心驚肉跳。後來,武帝與近臣江充說了這個惡夢。
江充認為,這是有人在利用巫蠱作祟。武帝便令江充立即查辦此事。
江充以為皇帝辦事為借口,帶人到各處掘地找蠱,只要看見木偶,便不論出身貴賤,一律辦罪。實際上,他們在土裡挖出來的木偶,大部分是江充暗中預先派人埋下的。凡是得罪了江充的,或是江充看不順眼的,這一次都受到了誣陷。當時,被陷害被殺死的有數萬人。後來,江充居然誣陷到了太子劉據身上。太子忍無可忍,發兵收捕江充。兵敗後劉據四處逃亡,後來,因為不願被捕後受辱,太子劉據自縊而死。這就是歷史上的「巫蠱之禍」。
太子已死,朝廷面臨著立儲問題。武帝的心裡是很傾向於立少子弗陵為儲君的。因為弗陵資質聰穎,品格性格與武帝很像,唯一的問題就是他的年齡還太小。此時,鉤弋夫人又正值青春。武帝認為,如果將來小兒子弗陵稱帝,鉤弋夫人必然會干涉朝政,難保不會成為下一個呂後。
武帝準備選擇一個可靠的大臣以托孤。他思來想去,朝中只有霍光與金日磾老成持重,可以托付這件大事。但金日磾是胡人,不能服眾。於是他決定把這個重任交給霍光。
武帝畫了一幅「周公負成王」的圖畫,派人賜與霍光。敏感的文武百官這下子全都明白了:武帝是想立小兒子為太子。
下一步,就是處置鉤弋夫人,以絕後患。
一天,武帝在甘泉宮,借個事由故意找岔兒,厲聲地責罵鉤弋夫人。鉤弋夫人嚇得臉都變了色,驚慌地摘下簪飾,一個勁地叩頭謝罪。
可武帝卻轉過臉去,看也不看她,大聲命令侍女把她扯出去下獄。這對一向受寵愛的鉤弋夫人來說,好似晴天霹靂,不由得淚流滿面。她想要開口問個明白,卻連一句話都說不出,只能一步三回頭地看武帝,希望武帝能回心轉意。武帝心中也很不捨,但為了千秋帝業,他狠下心大聲催促道:「快拉下去——你活不得了!」鉤弋夫人被侍女拖拉著扯出去,押進了獄中。當晚就被賜死。
賜死鉤弋夫人後,武帝曾問侍從:「外面的人可有什麼不同的說法嗎?」
侍從說:「外面的人都認為,陛下即便要立小兒子為太子,也不必殺了他的母親啊。」
武帝長長地歎息了一聲,說:「這些人都是些平庸、愚蠢、沒有見識的傢伙,他們怎能明白朕的心思?歷代國家變亂,大多是因為君主年少,而母親卻正值壯年所導致,『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後的故事麼?」
侍從聽了,這才明白武帝立子殺母的深意。
武帝的這一做法,被北魏所倣傚,並一直延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