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誰是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次數最多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次數最多的皇帝,武帝在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共到泰山封禪了8次,頻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漢第六位皇帝,漢高祖劉邦之曾孫,景帝劉啟第三子。 15歲登基,在位54年,開創了西漢自高祖以來的鼎盛局面。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製,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准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製,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準。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
漢武帝封禪
漢武帝在位期間,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並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必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
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是在他即位後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10年3月,漢武帝率18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東巡。先祭中岳嵩山,而後東往泰山。命人立石於泰山頂,自己則轉往海邊巡遊。四月,泰山草木已生,武帝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祀地神,在山下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已故將領霍去病的兒子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今萊蕪市西北)。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泰山腳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賀,並因首次封禪改年號元鼎為元封。
然後,武帝廣賜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歷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而且詔許凡天子車駕所經之處,免除一切勞役。武帝又令,在泰山腳下為諸侯修建官邸,以備他們隨駕迎駕封禪泰山之朝宿,泰山附近因此宮殿館舍群起,常年有達官要人往來住宿,逐漸繁榮起來。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鎮,是春秋時的博邑(位於泰城舊縣村),該城曾先後為魯、齊兩國所統屬,秦統一後,在此設立博陽縣。漢初在這裡設立博陽郡(漢武帝時改稱泰山郡)。自春秋至西漢武帝前的四百年中,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110年,漢武帝下令在泰山以東割瀛、博設立新縣,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泰安城東故縣村)。又將泰山郡治遷至奉高。奉高繁榮至北朝,歷時六百年。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在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到泰山封禪了8次。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頻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