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死得最冤的六名猛將:蜀國名將魏延排第一
亂世出英豪,在三國中可是說是遍地英雄,然而他們的結局卻有喜有悲,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幾個人就非常悲劇,而且死得很冤!
第6名:潘鳳
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場於小說第五回。冀州牧韓馥部下的上將。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前挑戰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
《三國演義》第9回曹操起兵討董卓裡,華雄在帳外挑戰,冀州太守韓復突然很搞笑的說了一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據我推測,潘鳳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兩,也一定知道不是華雄的對手,所以沒有主動請纓。結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就殉國了。(其實三國演義裡描述的兩軍對壘,大都是主帥問將,誰敢單挑迎敵?幾乎沒有點將迎敵的。)可能潘鳳被點到了也很鬱悶,但是將令已下,死也要向前。跟了這樣不瞭解屬下能力的主公,冤死也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平日裡就給主公吹噓自己有多厲害,那麼死的就不冤了。所以綜合排名第6名。
第5名:顏良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於討董戰役的汜水關之戰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當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歎息。 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顏良、文丑與程普、黃蓋、韓當拔劍掣刀相對 。袁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時,耿武欲行刺袁紹,被顏良斬殺。隨後與文丑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顏良統十萬精兵為前部,攻劉延於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關羽新降曹操並得了很多賞賜,希望參加對顏良作戰以回報曹操的厚待。曹操親率5萬迎戰顏良,但被顏良部下精兵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舊將宋憲、魏續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敗走。雙方休戰。
在謀士程昱建議下,曹操召見關羽,但怕他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次日,顏良軍列好陣,關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頂向下看,遠遠看見了顏良的麾蓋。關羽跨上赤兔馬衝入袁軍。顏良未及反應,措手不及,即被關羽所殺。關羽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曹操在白馬之戰中獲勝,大破袁軍,還劫奪了很多物資。
《三國演義》第50回雲長策馬刺顏良。很多粗讀三國的人都會覺得,河北名將顏良名不副實。其實不然,顏良先前斬殺的宋憲,魏續都是當年呂布帳下極厲害的人物,論武藝不在張遼之下。而後來出馬的徐公明,在顏良馬前走了不到20個回合就敗下陣來。要知道,在《在三國演義》裡第25回遷鑾輿曹操秉政裡,曹操第一次見到徐晃,許楮出馬與其戰了50個回合沒有分出勝負。所以從側面可以看出,顏良絕對是三國裡出類拔萃的單挑型武將,更是絕對不會被關老二一刀就結束性命。書上行尾小字描述到,在顏良出征以前,大耳曾經告訴顏良,要是看見紅臉長髯用大刀的,那就是我二弟,你給他招手,他就來投降……結果未做任何準備的延良就這麼死不瞑目了。所以顏良死的的確很冤。
第4名:文丑
文丑(?-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公元200年,袁紹命文丑率軍於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丑一軍,文丑於此戰中喪生。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醜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顏良是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有威名。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紹出兵攻打曹操。
曹、袁兩軍初戰白馬,曹操使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袁紹負責進攻的將領顏良。曹操認為白馬並不適合防禦,主動放棄在白馬的據點,沿河向西轉移人口和物資。袁紹渡河追擊曹操的運輸車隊。但曹操並不情願把官渡和黃河之間的土地都留給袁軍。他想抵抗袁紹進軍,在回援官渡前讓袁軍付出慘重代價。
由於曹操在白馬之戰中佯攻,袁紹將前鋒部隊沿河向西面的延津進發。他們很可能在那裡渡河且未受曹操軍阻攔。此時,袁紹幾乎正處在曹操在官渡的防禦工事和大本營都城許昌的北面。
曹操軍也到了延津,在白馬西20里、南50里的南阪下紮了營寨。因曹操營在距離河岸有一段距離的防洪堤壩南側,當曹操派人哨探袁軍動向時,袁紹卻看不見曹軍。探子起初報告有五六百騎兵在路上,後又報告騎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勝數。曹操不讓探子再報,讓騎手卸鞍放馬。
白馬的運輸車隊出現在堤壩的北側了,處在了袁紹軍的視野內。曹操的一些將官為敵軍騎兵眾多而不安,建議返回守營。軍師荀攸卻反對:「這正是我們的誘敵之策!我們怎能離開?」
袁紹的騎兵主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相繼追來。曹操的軍士想上馬,曹操不許,直到袁紹的騎兵越來越多並分散開來劫掠物資。這時曹操讓軍士上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軍士跳上馬衝擊袁軍。袁紹軍戰敗,文丑陣亡。
《三國演義》第51回雲長延津誅文丑。文醜的實力不在顏良之下。書裡描寫到文丑為了給兄弟報仇,獨自領軍殺到顏津,曹將張遼,徐晃雙戰文丑,居然還吃了敗仗。高手過招,即便被殺都很忌諱兩個打一個。可見文醜的實力已經高到讓曹將不顧身份的程度了。但是後來又讓關羽輕鬆「通關」。這次雖然書裡沒有明確描寫,但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這次出征大耳也在軍中。有劉備在,戰場不確定因素驟然增大。文丑雙戰曹將未顯懼色,且越殺越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是書上那樣說的,一見關將,交手兩個回合,撥馬繞河而走。結果被關羽騎著小紅馬,追上就是腦後一刀。綜合一切因素,可以說文丑向中邪一樣,死的更是冤枉。
第3名:張合(張郃)
張郃(?-231年),字俊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謚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三國演義》第202回木門道弩射張合。此回合開篇講到諸葛亮五出祁山敗退,張合執意要追趕,司馬仲達稍加阻攔即讓其單獨追趕,結果中了埋伏。表面上看是張合一意孤行,死有餘辜,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是司馬借諸葛之手而將張合殺之。理由一:當是司馬已經看出諸葛的詭計,知道如果深追,必中埋伏,且此刻在軍中享有絕對的指揮權,完全可以下令禁止追趕。理由二:張合乃魏之名將,數敗於張飛,魏王都未加責怪,這與曹操平日的賞罰分明有很大的不同。可見張合乃曹操深愛的武將。而張合對曹魏也是絕對的忠心。且經歷了曹氏三代,張合在軍中享有絕對的威望。不難分析,如果張合不死,則司馬竄權的野心就絕對不能實現,當時曹氏宗將沒有能挑大樑的,只剩張合是司馬的一顆眼中釘。所以再一次出現了死在自家人手裡的冤枉事。綜合一下,排名第3好了。
第2名:呂布
呂布(?-199年2月7日 ),字奉先,漢族,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佔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再次反叛朝廷依附袁術,派高順、張遼攻打在沛城,擊敗劉備。曹操派夏侯敦援救劉備,也被高順打敗,夏侯惇失去一目,九月,高順等攻破沛城,俘虜了劉備妻兒,劉備敗投曹操。曹操於是親自率兵攻打呂布,兵到下邳城下。曹操送了一封信給呂布,向他陳述禍福。呂布想投降,但陳宮等人由於自己對曹操負罪,極力反對,而且對呂布說:「曹公從遠道而來,其局勢不能持久,將軍如果用步兵和騎兵駐守城外,我率領其餘人馬關了城門把守。曹操如果向將軍進攻,我帶領部隊從後面進攻曹軍;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將軍就從外面救援。用不了一個月,曹軍糧食全部用盡,發起進攻就可以打敗曹操。」呂布同意他的看法。呂布的妻子說:「從前曹氏對待陳公台像對待嬰兒一樣無微不至,陳宮仍然丟下曹操投靠我們。現在將軍對待公台的好處並未超過曹氏,卻打算丟下全城和妻子兒女孤軍遠出嗎?一旦發生變故,我難道還能成為將軍的妻子嗎?」於是呂布作罷,但暗中派人向袁術求救,又親自率領一千多騎兵出城,打敗後退回城內,守住城不敢出去。袁術也不能援救。呂布雖驍勇剛猛,但少謀而心胸狹隘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
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曹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 便於十二月癸酉下城投降。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呂布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最終呂布被縊殺,然後梟首。其部屬陳宮、高順亦拒降被處死,張遼則領兵向曹操投降。曹操下令將呂布、陳宮、高順的首級送往許都彰功,然後下葬。
《三國演義》第38回白門曹操斬呂布。這回又是有劉備在場!!!呂布的生平事跡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倒背如流了,在此不做任何贅述。怪只怪呂布當年不應該轅門射戢,救了劉備。反被劉在後來白門樓上借曹操手殺害。其實那個時候的呂布已經40多歲快半百的人了,再也鬧騰不起來了,也想好好找個主子過好下半生。但是劉備一句讒言……綜合一切因素,排名第2。
第1名: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誌》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誌》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誌》比較可信。
《三國演義》裡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雄才大略的武將。魏延第一次登場亮相是在第81回劉玄德敗走江陵。書上原文是這樣描寫的「忽後城中一將默然跳起,引樹百人徑上城樓,來殺蔡瑁,張允。此人是誰?身長九尺,面入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摸樣,武藝獨魁。江表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延大呼曰:『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賊?以圖爵祿,非義士之所為?吾今願請使君,入城誅賊!』」 由此證明魏大將軍跟趙雲一樣,都是在劉備最背的時候前去投靠,只是在這次因為劉備急著逃難,與魏延失之交臂。而後在長沙,魏延不殺昏主,則黃忠必亡,而獻長沙城則是老早就像投靠劉備了。一切行動都證明了魏延當機立斷的大將之風。可能是孔明對紅臉的大將都沒有什麼好感,一見面就是一大堆歪理要殺魏延。要是按照老諸的理論,張松,法正之徒則都是賣主求榮之臣。而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欽封「五虎大將」,並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列位看官注意了,此時在蜀漢政權裡,魏延實際上是僅次於關羽的第2號大將。理由一: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識人用賢等方面,劉備在三國裡絕對稱的上是首席。對魏延的重任,劉備肯定與諸葛亮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後來仍然堅持己見,劉備一貫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這次是極不常見的,從側面也證明了魏延的能力。理由二:漢中地理位置的絕對重要性與對魏延的絕對放心性。
劉備當上了漢中王,而此刻五虎在何處?關羽鎮守荊州,絕對的封僵大吏。張飛此刻在閬中,閬中並不是當時的要衝,而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絕對易首難攻。趙雲此刻鎮守的棉竹(今德陽附近)更是不疼不癢。因為棉竹往上有梓潼(今綿陽一個縣),有陽平關,各路都有把守。書中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估計此刻黃馬應該都在成都。在當時蜀漢,在面對突發事件,也只有關羽跟魏延兩個武將身份的人享有調兵權。可是就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就這麼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的被諸葛亮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排擠,打壓。以至最後有些心志失常,但即便是最後關頭,魏延仍大罵曹賊,不肯投降,在諸葛亮死後,也只是想殺掉楊儀,並不想造反。可是……魏大將軍還是玩不過諸葛亮。綜合一切因素,排名冤死武將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