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因勢利導的主人公是誰?因勢利導的典故
因勢利導出處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因勢利導釋義
因:順著;勢:趨勢;利導:引導。因勢利導.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導向正常道路。
因勢利導成語的典故
戰國時候,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立即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問大家道:「早去救好,還是晚去救好?」成侯說:「不如不救。」田忌不贊成:「我們不去救,韓國被打敗了,必然依附魏國。我看還是早救好。」
孫臏說:「現在韓、魏尚未正式交戰,早救,我國將代替韓國和魏作戰,勢必蒙受極大損失,不如晚救好。等他們實力消耗了,再出兵,可以受利得名。」齊威王認為是個好辦法,打發韓使回國,答應出兵援救。
韓國仗著有齊國的支援,拚命抵禦魏軍的進攻,但打了五次仗,都失敗了,只得再派人向齊國求救。這時,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孫臏仍用十三年前圍魏救趙的老辦法,揮兵直指魏都大梁。
魏軍主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把軍隊從韓國撤回來,不料齊軍已經越過邊界,進入魏國國境了。
這時,孫臏對田忌獻策說:「魏國軍隊一向強悍勇敢,輕視齊國,以為齊國軍隊不敢和他們作戰。會用兵的人,就要因勢利導,引誘他們中計。現在我軍進入魏國國境,可用減灶之計來蒙騙他們。」
他接著說:「第一天紮營時,要架造供十萬人煮飯的灶。第二天架造供五萬人煮飯的灶,第三天只架造供三萬人煮飯的灶,讓敵人以為我們的軍隊天天在減少。」田忌採用了孫臏的計策。
果然,龐涓率軍追蹤齊軍時,發現齊國軍營爐灶天天減少,大為得意,「我早就知道齊軍是膽怯的,知道齊軍艦細,只有三天,他們的士兵就逃走了半了。」
於是,他不用步兵,只帶了一部分輕裝的騎兵去追趕齊軍。
齊國軍隊已經在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紮營。這裡兩旁是山,道路狹窄,形勢險要,是埋伏軍隊的好地方。孫臏估計魏國軍隊在夜裡會趕到這裡。
孫臏叫人在一棵大樹樹幹上削去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著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並在馬陵道兩旁山上埋伏了弓彎手,等見到火光時一齊射發。
夜裡,魏軍到了馬陵。樹木叢雜,道路崎嶇。龐涓看到那棵樹幹露出白木,又寫著一行字,便點起火把照看。
頓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紛紛倒下,其餘的狼狽逃走。龐涓知道敗局已定,就拔劍自殺。臨死時,歎道:這下成全了這小子的聲名了!」龐涓一死,齊軍乘勝前進,把魏軍徹底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