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江左風華 | 陽光歷史

 

A-A+

琅琊榜:江左風華

2015年11月21日 琅琊榜 暫無評論 閱讀 317 次

---------
投稿網友:Gloria*悅*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我是《偽裝者》後看的《琅琊榜》,雖然沒有很多人那麼的熱血沸騰,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十分值得看的片子。

     我先誇誇兩位主演的配音。胡歌和王凱,台詞功底非常過硬,自己配的相當好。胡歌在台詞方面應該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在語速、語氣方面拿捏的很準確。我之所以要先誇下他們二位,是因為一些配音中並不很引起注意的問題他倆都注意到了,就是各種喘息聲,如同真實說話一樣,無論是歎息,讚歎,幽怨或者興奮,都掌握住了。一個作品之所以成功,也是由這些小細節匯總而成。

     關於服飾道具什麼的我就不再多說了,看到服飾上那些精美的刺繡,道具中的各種真實,細到字體這種,比如篆書和隸書之間的轉換,行書也成風格,梅長蘇房間裡的「上善若水」的條幅等,南北朝的風格,就知道他們真的查閱了一些史料,也參考了書。宋齊梁陳時期,還是漢人統治,服飾應該是明顯的漢代風格。我大中華經歷了幾次民族融合,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雖然只是個架空的故事,但是考究的裝飾和材料,必定要加分。

     整個故事也是個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是個復仇又灰暗的故事,赤焰軍的鮮血,奪嫡的血腥,最後都化作了保家衛國。

     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評論這個故事,我並沒有看的那麼興奮,卻是一口氣看下來的,還是覺得結尾太過倉促。林殊這個人物一點點抽絲撥繭的出來,因為我們從一開始知道的,就不是林殊,而是梅長蘇。故事中的林殊,是活在記憶中的,是活在霓凰郡主、靖王心裡的。最初是太奶奶的一句「小殊」,讓這兩個人物有了關聯,隨著故事的進行,兩個形象漸漸的重合,直到故事的最後,穿著盔甲的,已然是林殊,而不是初入金陵的梅長蘇。

      我沒讀過原著小說,只是說我看電視劇的感受。赤焰軍和林帥的被陷害,讓我想起了岳家軍和秦檜這個故事,岳家軍北上抗金,岳飛岳雲的屢屢戰功,卻被四狼主從中離間,挑撥關係,讓趙構覺得岳飛功高蓋主,莫須有的千古罪名,趙構和秦檜也因此歷史留名。完顏宗弼,這個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戰功無數,為大金做出的最大貢獻是最後殺掉了岳飛,毀掉了岳家軍。從女真人的歷史上說,他也是英雄。只是可惜,我們始終還是漢文化,所以,漢人稱呼他的名字才更為世人所知:金兀朮。(默默的說一句,可能因為我有滿族的一部分血統,所以對中華內部的民族鬥爭,稍稍有些在意說法。) 前幾年,某部門也覺得民族英雄這種說法不妥,所以將岳飛的頭銜改成了「抗金將領」。如此才是合理。 都是英雄,不過各為其主。最讓人悲憤的,也是前面打仗流血,後面不僅歌舞昇平,還為了一己私利陷害忠良。赤焰軍北上抗敵,卻遭到謝玉的陷害,一代忠骨,埋屍梅嶺。可讚的是這個故事並不像岳家軍楊家將一樣的悲涼,這還是個故事,還是活了一些人,還是有人去想著平反,復仇。

     林殊這個人物,不知為何,總讓我想起納蘭性德。顯然,納蘭和康熙的關係,並不如林殊和蕭景琰那般好。看著才高八斗的梅長蘇,總是想為那個征戰沙場的林殊,配上納蘭的那首詞。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這首詞從一開始就盤旋在我腦海裡,一直默默的為林殊配上做背景,和霓凰,和靖王,和父母,祁王,和所有赤焰軍戰死沒戰死的弟兄們,直到最後他的出征和死亡。故園,再無此聲。

      我不喜歡政治,更不喜歡殺戮,只要學歷史碰上了這樣的事情,我總是學不好,總是選擇性失憶。我願意在黑暗中找尋光明,所以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當初讀二月河《九王奪嫡》時的感受。高中時候讀的,現在竟然全不記得內容,我又再次選擇性失憶。如今已想不起雍正的故事,康熙的故事也記得不甚清楚,還能隱約記得伍次友和小皇帝之間的師徒情,和與蘇麻喇姑之間的知己情。而又或者,凌力筆下的才是我能記住的,那些虛構的人物們。《北方佳人》中蒙古一代美女洪高娃,《少年天子》中的董鄂妃,《暮鼓晨鐘》中的冰月,這些在權力爭鬥中身不由己的女人們,卻讓我記憶猶新。而霓凰,比她們完美的多,「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虛構的人物,完美,卻又不完美。林殊、霓凰,終究逃不過命運。歷史上,太完美的人都是不能長久的,比如周瑜、羅成、白玉堂。短命,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太過耀眼,必然墜落。

      今年九月底在故宮石渠寶笈展上,第一幅展品就是晉代王珣的伯遠帖。我還是簡單的說一下這幅作品吧,可能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三希堂。都說二王無真跡,晉代的三位書法大家,王羲之,王獻之和王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經歷代鑒定,前兩幅都不是真跡,只有王珣《伯遠帖》為真跡,這三幅稀世珍品,一直放在養心殿三希堂。隨著清末的結束帝制,49年的國寶遷台,後來的各種文物流轉,三希堂法貼也流散各處。而今,《快雪時晴帖》藏於台北故宮,《中秋帖》和《伯遠帖》回到了三希堂。(說個題外話,不知有生之年可否見到三希重聚,這也是很多故宮老的工作人員的願望,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北京人,離開故土,再也沒能回來。三希重聚在中國人心中,是有著重大意義的,意味著,團圓。富春山居圖都已經合併展出了,我想三希重聚的日子,也會等到的吧?)乾隆皇帝太喜歡這個不大的作品,於是為這幅作品做了一個長卷,開頭便題「江左風華」四個大字。我不知道海宴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受到了這四個字的影響,江左盟,梅長蘇,配得上「江左風華」這四個字!我們現在的國學教育雖然已經很差,但是風骨二字,依然有很多人追求。忠君、保家、衛國,此乃大丈夫也。

      而後再說人情與事故。信仰崩塌很可怕,尤其是古代三綱五常下的信仰崩塌。君父君父,先君後父,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可笑的愚忠,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可怕的愚孝。壓抑了人性,是封建社會的糟粕,所以這壓抑下的人性,都痛苦。皇上痛苦,在封建社會下,他不必壓抑人性,卻要考慮歷史的評價和悠悠眾生之口,以至於隨便殺掉自己的孩子,還以為是天道。皇子痛苦,天家無骨肉,生來捲入這些是非,也不是他所願意,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復。祁王如此,前太子如此,譽王更是如此。忠臣痛苦,看著朝中烏煙瘴氣,雖然入仕之時都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卻被朝中風氣壓抑,只能求生存。所以明代那起著名的舞弊案,雖然讓歷史上失去了又一位可能連中三元的才子,卻多了一位留名歷史的風流才子唐寅。如若真當了官,可能歷史上也留不下什麼名了吧。又如楊慎,楊廷和之子,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被貶之後一生不得志,卻留下了千古名篇三國演義開篇詞。明朝這三大才子,還有解縉和徐渭,哪一個是因為政績留名民間的?一個是劉寶瑞口中的《解學士》,一個是「大師大寫意」的徐文長。聰明人從本片中應該都能看出些什麼,也感謝海宴的聰明,架空的歷史,有意思。

      發完感慨,再誇誇電視劇本身。片頭真的做的太好,太美了。蝴蝶和林殊含義之重疊,破繭,成蝶,而後幻滅。每個演員都很好,不是麼?演員們我不想再誇了,大家都知道的。只是吳磊和胡歌同在一個畫面的時候,滿屏都寫滿著「李逍遙」三個字,再加上姜sir藺晨的配音,還是李逍遙呀,你們江左盟的師侄都叫李逍遙。。。。雖然片子的色調略灰暗,但是笑點也很多。 配音方面除了演員自己配音,還有一眾大咖,我能聽出來的是男演員方面,陛下是李立宏老師,頭一兩集他一說話我就自動腦補舌尖上中國,夏江的聲音很熟,但是沒聽出來是誰,夏春是趙嶺,甄平是張磊,也就是大聖,宇文暄是邊江,藺晨的是姜廣濤,列戰英是張傑,譽王是寶木中陽,這幾乎是北京配音圈裡能集合的最大牌了。

      大陸的片子,經過二十年的打磨,培養了一批演技出眾的演員,從甄嬛傳開始,逐步走向精緻和精品。除了一些接地氣系列,這種看似架空歷史,卻談論人性的片子,絕對是精彩之作。

      而胡歌,也是從李逍遙到梅長蘇的歷程吧,梅長蘇的經歷,只有他能體會,大抵也是如此,才能將這個人物刻畫的如此之好,這個人物,也是在等他吧。初步看,也許一些獎項(我希望是官方獎而不是娛樂獎),該向著他砸來了。王凱也差不多了,已經成長為實力派。再說兩句大家吐槽的藺晨配音,其實姜sir配的沒問題,靳東演的也沒問題,問題在於,兩個合不上!!而且偽裝者在前,大家都習慣了靳東的低沉嗓音。後來靳東說導演根本沒找他配音,其實他自己配的話我覺得也沒問題的,好的演員是可以塑造各種形象的。

     當然,本片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真正的戰爭場面比較少,或者說幾乎沒有。還有一些能看出來的穿幫。另外一個稱呼方面比如中書省這個稱呼,是元代才有的。唐朝有道,宋朝有路,南北朝時期,還都沒有這些。後來靖王又改說了中書閣,這也是前後不搭配的地方。另外的一些歷史問題,我個人才疏學淺,未能仔細看出來。

      最後,我是在完全沒有劇透的情況下看的本劇,感覺驚喜,最初幾集,有古龍的風格。所以,推薦。

    我想,一部架空的虛構劇能讓我想起這麼多的歷史故事,這劇,就已經足夠好了。拿它當武俠劇,或者歷史劇,都能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