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2011年的十大醫學突破 | 陽光歷史

 

A-A+

[多圖]2011年的十大醫學突破

2014年12月02日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91 次

近日《時代》雜誌網站發佈了2011年的十大醫學突破評選結果。這些研究涵蓋了從干細胞克隆研究到對抗瘧疾和艾滋病的廣泛醫學分支領域,紀錄著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人類在瞭解自身奧秘和對抗最可怕疾病的道路上取得的豐碩成果。

  1 運用克隆技術製造干細胞


運用克隆技術製造干細胞
運用克隆技術製造干細胞

  這並非人體克隆,但已經非常接近了。科學家們報告他們利用「體細胞核轉移」(SCNT),即當年克隆出小羊「多利」的相同技術,在人體細胞上進行了同樣的實驗。這種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用一個成熟體細胞,如皮膚細胞中的DNA加以代替。隨後卵細胞將開始分裂,如果一切順利,最終它將產生一個和提供成熟體細胞的動物個體擁有完全相同遺傳基因的克隆體。


  在一項發佈於10月份的最新研究報告中,紐約干細胞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們對這項技術進行了改進,將成年人的細胞DNA與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進行融合,而不是簡單的替換。最初對人體細胞進行的「體細胞核轉移」(SCNT)嘗試失敗了,但是人們在這一過程中發現適當保留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似乎將有助於幫助細胞順利分裂並進而產生干細胞。不過這種干細胞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干細胞,因為很顯然其內部還含有來自卵細胞的保留下來的染色體。接下來科學家們將要嘗試抑制那些多餘染色體的作用或者乾脆從干細胞中剔除它們。


  這項研究是很有前景的,因為它將有望獲得干細胞,這將有朝一日幫助人類最終治癒脊椎神經損傷或者帕金森病。


  2 製成第一種瘧疾疫苗


製成第一種瘧疾疫苗
製成第一種瘧疾疫苗

  瘧疾每年在全球感染數以百萬計的兒童,現在人類終於有了一種對抗它的利器——第一種針對瘧疾的疫苗今年已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兒童中試驗成功。結果顯示這種新型疫苗能將瘧疾感染率降低一半左右,考慮到這是人類開發的第一種此類疫苗,這一成果已經相當不易。


  這項政府和民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的大型醫學項目由葛蘭素史克生物製品公司,PATH瘧疾疫苗研發倡議組織以及蓋茨-梅琳達慈善基金會共同參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1處地點為當地兒童接種疫苗。結果顯示,這種名為RTS,S的抗瘧疾疫苗對年齡在5~17個月的嬰兒的有效率約為56%,他們在接種後的一年內沒有受到瘧疾的感染。這種疫苗對於防止出現嚴重感染案例的有效性也達到了約47%。


  但是目前的試驗是不全面的。研究人員們正在計畫繼續對年齡在6~12周的嬰兒展開跟蹤調查,他們此次也進行了疫苗接種。這些嬰兒是這一疫苗開發的主要目標人群,一旦確證這種疫苗的有效性,它將被立即投入大規模的公共健康工作中。所有年齡段的接種兒童都將在未來三年內被進行跟蹤調查,以瞭解疫苗對他們身體的保護可以持續多久;研究人員們還在這一過程中收集有關疫苗對嬰兒使用安全性方面的相關數據。這項實驗涵蓋15460名兒童,計畫將於2014年完成。


  儘管目前看來初步的實驗結果是令人鼓舞的,但是衛生官員們必須判斷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決心去堅決遏止在這一地區肆虐的這種可怕疾病。因為相比較而言,一般兒童感染,如針對麻疹和輪狀病毒(導致兒童腹瀉致死的病原體)的疫苗有效性能夠達到70%,甚至超過90%。

3 找到抵禦艾滋病侵襲的新途徑
找到抵禦艾滋病侵襲的新途徑
找到抵禦艾滋病侵襲的新途徑

  由於抗逆轉錄病毒(ARV)藥物的研製成功,人類在對抗艾滋病的道路上取得長足進展。這種藥物能顯著降低患者體內的病毒水平,讓身體保持健康並降低HIV人際傳染的可能性。而最近的研究還發現這種藥物不但能幫助病人對抗艾滋病,它還能幫助未受感染的健康人預防HIV病毒的感染。


  2011年,醫學界在這方面取得了兩項突破,首先是發現健康的異性戀人群如果每天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Truvada,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幾率將大大降低。


  一項美國華盛頓大學領導的研究對4758對異性戀伴侶展開跟蹤調查,這些伴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其中的一名是艾滋病感染陽性,而另一名則是健康人。在測試進行3年後,結果顯示相對安慰劑參照組,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讓感染的發生幾率降低超過73%。另一項有1200名健康的,性生活活躍的成年人參與的研究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進行,結果顯示Truvada對艾滋病病毒感染風險的抑制率約為63%。


  這些結果顯示,適當運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將能有效遏制在發展中國家不斷蔓延的艾滋病發展勢頭。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些地區的公眾還很難獲得足夠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但是如果能夠做到足量充分地藥物供應,相信將可以幫助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效遏制住艾滋病的蔓延趨勢。


  4 新的飲食營養均衡指導方案


新的飲食營養均衡指導方案
新的飲食營養均衡指導方案

  每隔5年,美國聯邦農業部以及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都會按照慣例發佈一份《美國人飲食指導意見》(DGA)。2011年的版本於1月份發佈,這份意見呼籲美國人適當減少食物攝入量,並建議減少食鹽,糖和脂肪的添加,並注意保持卡路里的攝入和消耗平衡。報告鼓勵人們多吃蔬菜和植物性食品,以及海產品。同時它還建議民眾採納聯邦政府提出的適量運動建議,即每名成年人每週應保證大約150分鐘的適度運動。


  指導中建議美國的中年人士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要超過2300毫克。但是這一建議值立即遭到了美國心臟病聯合會的指責,他們建議所有的美國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低於1500毫克,以便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發生的風險。


  6月份,聯邦政府還照例發佈了根據最新指導意見製作的居民飲食指導方案:「我的餐盤」。這張顏色鮮艷的餐盤中放置著政府建議民眾遵循的科學飲食配比方案。整個餐盤被分成了4等份,分別放置水果,蔬菜,穀類和蛋白質類食物,用這樣一份簡單明瞭的餐盤圖畫替代了之前的「食品金字塔」圖示方案。儘管金字塔示意圖同樣是科學嚴謹的,但是不夠直觀易懂,而此番推出的「我的餐盤」則一目瞭然:餐盤的一半被水果和蔬菜佔據,另外一般則是穀物類食品和肉類等提供人體蛋白質來源的食物。政府健康部門的官員們希望這樣簡單明瞭的「餐盤」將幫助引導美國民眾逐漸採納更加科學健康的飲食方式。

5 在實驗室中培育人體身體器官
在實驗室中培育人體身體器官
在實驗室中培育人體身體器官

  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在實驗室中人工培育可用於移植的人體器官,並且這一項目已經開始取得切實的進展。2011年3月份,美國威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博士成功製造出了人的尿道。


  人體的尿道是負責體內尿液運輸的管道。由於疾病,它可能會被損壞或者變窄。為了重建一個尿道,阿塔拉博士首先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製作了一個管狀支架,隨後將病人本身的膀胱細胞移植上去,讓它們沿著支架生長。當最終生成一個完整的「器官」時,阿塔拉博士將其植入回病人體內。令人驚歎的是,這根體外培育的尿道真的開始正常工作了!


  不過在目前的階段,這種技術的花費太過昂貴,因而還無法為大部分患者提供服務。其所需的材料和設備費用高達5000美元。但是它對於再生醫學而言無疑將是一個福音。


 


6 細菌和結腸癌之間的神秘關聯


細菌和結腸癌之間的神秘關聯
細菌和結腸癌之間的神秘關聯

  結腸癌是由細菌引發的嗎?2011年10月份,兩個研究小組發佈了幾乎相同的報告,指出一種名為「梭桿菌」(Fusobacteria)的細菌很不尋常,它們平常在很少出現在人體腸道內,但是研究發現它們在結腸癌細胞中卻異常活躍,並且似乎顯示它們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存在相關性。將健康的結腸組織和癌變組織進行對比,科學家們注意到這種細菌明顯地集中並活躍於癌變細胞中,在一部分樣本中,這種差異甚至達到了上百倍。


  這是人們首次開始注意到這種細菌於癌症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性,但在此前,醫學界已經留意到這種細菌似乎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存在關聯。

7 新型減肥藥
 新型減肥藥 
新型減肥藥

  如果說在減肥領域有永恆真理的話,那就是:世上沒有神奇減肥藥能一下子讓你減肥成功。至少,現在還沒有。


  不過,今年一種名為「Qnexa」的實驗性藥物顯示它能讓服用者在大約1年的時間內降低10%的體重。這種藥物其實是兩種現有藥物的配製品,即減肥藥物「芬特明」和抗癲癇藥物「托吡酯」的混合物。這種混合藥劑主要通過兩方面入手來對抗肥胖問題,首先其中的芬特明成分是安非他明,即苯丙胺的近似藥物,這實際上是一種興奮劑,儘管其長期使用的潛在副作用尚不明確,但是它的確能抑制人體的飢餓感;而另一方面,托吡酯作為一種對抗醫學上對抗癲癇的藥物,能夠幫助平衡人體大腦內的神經電信號聯繫,這同樣能抑制人的食慾。


  服用這種藥物的患者的血壓水平也出現改善跡象,血糖和膽固醇含量同樣如此。這都將降低他們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不過醫生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確認這種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少美國聯邦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日前就拒絕了這種新藥的上市請求,而要求生產商提供更多的安全數據,尤其是在心臟病和嬰兒出生缺陷方面的潛在風險。


  2011年出現的另一種可能有希望的減肥藥物是美國休斯頓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在癌症研究中製成的一種注射藥劑,它能在一個月內讓患者體重下降11%。


  8 狗能嗅出肺癌


 狗能嗅出肺癌 
狗能嗅出肺癌

  人類長久以來最好的夥伴——狗,看來也即將變成醫生們最好的助手。眾所周知,狗擁有極度靈敏的嗅覺,但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狗的嗅覺甚至敏銳到能夠從人的呼吸中嗅出此人是否患有癌症。德國研究人員花費9個月時間對狗加以訓練,讓它們嘗試區分取自肺癌患者的呼氣樣本和健康人的呼氣樣本。結果測試顯示,一隻狗能夠對100份樣本中的761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可以準確地從混合的樣本群中找出93%的健康樣本。


  那麼狗是通過什麼來識別癌症的呢?科學家們認為狗是通過辨別人的呼吸氣體中的某種極微量揮發性成分的變化獲知癌症信息的,當我們的身體內部發生癌變時,這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將發生變化。未來我們或許將可以通過檢查患者的呼氣成分來篩選癌症患者,但是目前還無法確認這一點。一名研究者幽默的說:「很不幸的是,狗狗們不能說話,沒辦法告訴我們它們究竟是通過哪一種生物化學技術探查到癌症的存在的!」

9 利用唾液分析鑒定死者年齡


利用唾液分析鑒定死者年齡
利用唾液分析鑒定死者年齡

  儘管現代科技提供了先進的法醫學手段,但是人們卻仍然無法準確判定一名死者在死亡時的具體年齡。DNA似乎並沒有辦法給出死者的年齡信息。


  但是今年的情況似乎開始有了轉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對唾液開展研究,他們發現對唾液遺傳成分的分析或許將能夠幫助法醫獲得死者去世時的年齡信息。


  研究人員搜集唾液樣本,並對其中DNA上所發生的外因變化進行觀察。所謂的外因變化就是指由於外界因素對DNA造成的影響痕跡,如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壓力狀況,曬日光的時間,接觸致癌物質甚至有毒物質的程度等等。這些「暴露」經歷並不會導致DNA本身發生變化,但是它們都會在染色體表面留下痕跡,影響基因的開啟和關閉。在染色體的某些特定位置上,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痕跡會呈現幾乎像是年輪般的疊加或削減,這一特徵將有望幫助專家以誤差不超過5年的精度判斷死者的年齡。


  但是也別指望這種唾液檢查能很快應用於罪案現場調查。科學家們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驗證這一理論。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供破案選擇的檢驗手段。


  10 驗血可以預測心臟病和癌症風險


驗血可以預測心臟病和癌症風險
驗血可以預測心臟病和癌症風險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今年8月份報告稱只要進行一次簡單的驗血,醫生們或許就能夠判斷哪個人最有可能死於心臟病或癌症。這是一項歷時12年,對超過2000名志願者進行的研究。他們發現人體內擁有較高水平組織蛋白酶S的人比那些體內這種酶的水平較低的人死亡的概率要高得多。這種催化酶的作用是幫助分解某些蛋白質,當人們體內存在心臟疾病或癌症時,其在體內的含量會出現上升,這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們得出結論,體內這種酶的含量水平較高的人群將擁有更高的心臟病或癌症風險。組織蛋白酶S在脂肪組織中含量也較高,這和人們通常認識中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的說法是相符合的。


  目前科學家們還無法搞清這種酶究竟是如何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早期起作用的,不過各大製藥公司可不會坐等結果,他們現在已經開足馬力,全力試圖找出抑制這種酶的方法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