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神秘槍聲來自何方:國民黨元勳廖仲愷被刺案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神秘槍聲來自何方:國民黨元勳廖仲愷被刺案

2015年04月30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26 次

1925年8月20日上午,盛夏的廣州籠罩在一片濕熱之中,空氣沉悶得令人窒息。突然,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前響起一陣密集的槍聲,凝重的空氣被擾動了,隨著人群的尖叫和血腥味的瀰漫,廖仲愷倒在血泊中!




 


廖仲愷,身兼國民黨黨政軍財十多個重要職務: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黃埔軍校黨代表、黨軍黨代表、工人部長、農民部長、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血案發生時,廖仲愷正偕同夫人何香凝驅車赴廣州中央黨部參加會議,當汽車到黨部大門前時,廖仲愷先下車,在門前登至三級石階時,突然跳出兩名暴徒,向他開槍射擊,大門鐵柵內也有暴徒同時開槍,共射20餘發。他身中4彈,俱中要害,當場倒地,不能做聲,在送往醫院的途中與世長辭,享年48歲。


這樁光天化日之下的謀殺案轟動廣州城。20多萬人自發為他送葬,淚灑羊城,史上罕見。但是,這樣重要的政治人物的不正常死亡最後竟然不了了之,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總有一些蛛絲馬跡不會被淹沒,忠誠者的鮮血,總會引導我們發現那神秘的槍聲來自何方……


神仙眷侶攜手革命路


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1877年4月23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父親廖竹賓年輕時流落到香港,被賣身為豬仔,遠渡重洋,到美國做勞工。其父一生含辛茹苦,終至致富,成為匯豐銀行分行的職員。1893年,廖竹賓在舊金山病故。廖仲愷陪同患病的母親,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原籍廣東省歸善縣鴨仔鄉。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清政府慘遭北洋水師被殲的大敗,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維新思潮風起雲湧,廖仲愷決意放棄舊學,學習西學以尋求救國圖強之路。1896年,在叔父的資助下,廖仲愷赴香港,進入英國殖民當局所辦的皇仁書院讀書。


1897年底,廖仲愷在廣州與何香凝結婚。二人的結合得益於「天足」緣,未經自由戀愛,屬門當戶對的舊式婚姻,卻是難得的神仙美眷。原來,廖竹賓親歷了旅美華僑在異域遭受的種種歧視與不公,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人的恥辱,按照客家人的規矩,他臨終前留下遺囑:「今後兒子娶親,必須討一個大腳天足的婦女為妻。」在當時19世紀末的中國,婦女幾乎都裹小腳,大腳婦女極為罕見,上層社會中更難尋覓到不纏足的名門閨秀。


何香凝,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省南海縣(今南海市)棉鄉人。其父何載,是一個破落商人之子,後到建埠不久的香港經商,從小雜貨店發展為家資百萬的大地產商。


何香凝在何載的12個兒女中排行第九,人稱「九小姐」。她自幼喜歡讀書,但在舊式封建家庭中,父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何香凝多次請求到鄰近的女書館讀書,但僅讀兩年家裡就不讓她讀了。何香凝只好在閨中自學。由於她天資聰穎,學識不斷長進,竟然還可以寫作詩詞。


何香凝從小喜歡聽親戚和長輩們講述太平天國反清革命故事,對太平軍中天足的女兵非常嚮往,幼小的心靈中萌生出向她們學習的想法。所以當母親堅持為她纏足時,五歲的她進行了頑強的反抗,每天晚上都用剪刀把纏足布剪掉,次日雖遭母親的訓斥和責罵,但仍不動搖,纏而再剪,再纏再剪,終不屈服。最後感動了寵愛她的父親,不再強求她纏足。後來,當何香凝赴日留學時,進步的留日學生都為她有一雙天足而驚異,親暱地稱她為「何大腳」。


經媒妁之言,香港富商之女與旅美華僑之子喜結連理。二人情投意合,由於經濟上不能獨立,只好住在廖仲愷的哥哥廖恩燾家中。為避喧囂和減少與嫂子的矛盾,廖仲愷夫婦在屋頂曬台上搭建了一間小屋,以斗室作為新房。


在這裡,他們白天評詩論文,晚上賞月觀星。一次中秋佳節,皎月清輝,何香凝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還把這間陋室命名為「雙清樓」,並自號「雙清樓主」。二人在此生活了四五年之久,直到廖仲愷赴日留學。


為了幫助丈夫赴日留學,何香凝變賣妝奩,資助廖仲愷進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兩個月後,何香凝變賣家當,毀家去國,追隨廖仲愷留學東瀛。他們在早稻田大學附近租了一間公寓,名之為「覺廬」。不久後何香凝也考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後轉入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廖仲愷則在早稻田大學政治預科畢業後,考入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專攻政治經濟學。廖仲愷後來在財經工作上所表現出來的卓越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這個時期的學習。


追隨孫中山投奔革命


1903年9月的一個晚上,在神田神保町中國留學生會館,廖仲愷夫婦第一次見到孫中山,以後,廖仲愷又幾次去拜訪孫中山,並決心加入革命行列,從事革命工作。


1905年,孫中山從歐洲再次赴日,準備組建統一的政黨,經與黃興、宋教仁等人反覆磋商,決定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等反清革命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8月,何香凝在自己的寓所內,由孫中山主持,舉行加盟手續,成為最早加盟的女會員。廖仲愷則在從香港籌措留學費用返日後的9月1日,把孫中山邀至寓所,由何香凝、黎仲實二人介紹,宣誓加入同盟會,並參加中國同盟會總部的領導工作,任外務部幹事。


l909年夏,廖仲愷從日本中央大學畢業後,返回香港。他想取得清政府功名,以便「入清廷握其政權以為革命之工作」,於是同年偕友人赴北京參加留學生科舉考試,考中法政科舉人。之後,他被清政府派赴東北,幫助邊務督辦大臣陳昭常、會辦大臣吳祿貞辦理吉林省建吉地區回歸祖國的交涉事宜。在此期間,廖仲愷結識了受孫中山指派在東北從事革命工作的林伯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月9日,廣東省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成立軍政府。胡漢民擔任都督,廖仲愷應胡漢民的邀請,從吉林返回廣州,擔任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想方設法使一切經濟來源控制在軍政府手中。


此時,何香凝已在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畢業,未等舉行畢業典禮,就攜兒女夢醒、承志返回香港。


12月間,廖仲愷被南方革命政府派去上海參加南北議和。他的哥哥廖恩燾跟隨北方首席代表唐紹儀參加這次會談,廖仲愷則與南方首席代表伍廷芳隨行,兄弟二人參加同一個會談,一個是革命派,一個是袁世凱派,一時成為新聞。


1912年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後,應陳炯明請求,南下協助領導廣東工作,廖仲愷升任為軍政府財政司司長,主管財政。


當時廣東的財政非常困難和紊亂,廣州市以外的稅收多為駐當地的民軍截留,市內的房捐等已奉軍政府命令一律豁免,又沒有清代的部庫撥款和各省協餉接濟,庫空如洗。


在廖仲愷的努力整頓下,廣東財政工作不久便井然有序,收支不僅平衡,還庫儲有餘。當他於1913年8月初解職離開廣州時,省庫中存有現洋700餘萬元,另有紙幣數百萬元。


1913年3月20日夜晚,廖仲愷與黃興、於右任、陳其美等人和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同行時,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袁世凱指使的歹徒刺殺,成為民國初建後的第一樁政治血案。以刺宋案為導火線,爆發了孫中山領導的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爆發前,為了爭取國會議員反對袁世凱,廖仲愷奉孫中山之命,潛赴北京策動議員反袁。廖仲愷的秘密活動被袁世凱的密探偵知,遂被列入捕殺的名單。廖仲愷得知後,星夜離開北京,經天津返回廣州。


不到兩個月,「二次革命」失敗,廖仲愷與何香凝分頭攜帶子女,倉促逃離廣州,追隨孫中山流亡日本。


1914年,孫中山決心改組同盟會,成立新的政黨。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駐地精養軒宣佈成立,廖仲愷被選任黨的財政部副部長。由於財政部部長張靜江體弱多病,實際上工作重擔完全落到廖仲愷的肩上。


1915年12月間,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4月底,廖仲愷隨同孫中山由日本乘「近江丸」輪起程回國,5月初到達上海。25日,廖仲愷被孫中山派往山東青島,慰問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他先後到山東濰縣、即墨、壽光、高密及諸城等縣,連續十多天深入部隊和地方慰問和視察,對做出特殊成績的東北軍第2師及高密縣的民政部門,給予鼓勵和表揚,並獎授了孫中山手書的匾額。


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黎元洪只是「看印總統」,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的是國務總理段祺瑞。孫中山對於段祺瑞的獨裁統治,採取堅決鬥爭的態度。1917年7月,廖仲愷和朱執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及部分國會議員,隨同孫中山從上海到廣州,準備以廣東作為革命鬥爭的基地。孫中山聯合了桂系軍閥的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等,於8月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出任大元帥,扛起「護法」大旗,以維護民國元年頒發的《臨時約法》和恢復國會為號召,來反對段祺瑞的反動政府,以「樹立真正之共和」。


在護法運動中,廖仲愷奔走於上海、廣東之間,積極協助孫中山組織革命力量,並親自深入海軍艦隊,動員北洋海軍彭東原部南下參加護法運動。


9月24日,廖仲愷被任命為財政次長,不久又特任為署理財政總長,專職管理財政,再一次擔負籌措革命經費的重任。為加速籌款工作,他向海外僑胞廣泛宣傳護法的意義和目的,號召華僑在海外竭力籌款,以濟軍用。然而,孫中山沒有屬於自己的堅強的革命武裝,軍政府的軍事實權都落到西南軍閥手裡。


1918年春,陸榮廷、唐繼堯等與北洋軍閥勾結,配合政學系在非常國會中提出改組軍政府,取消大元帥一職,而代之以總裁合議制,進一步剝奪了孫中山的職權。孫中山不得已地辭去了大元帥職務。5月21日,廖仲愷跟隨孫中山黯然離開廣州,再次回到上海。


他們回到上海後,孫中山深感自己「沒有一點實力」之苦,因而想從製造革命輿論入手,以此來「啟發國民」,「喚醒社會」。所以,廖仲愷便以極大努力輔佐孫中山創辦報刊,加強理論宣傳,從事理論建設。同時,廖仲愷還積極協助孫中山策劃打倒南方桂系軍閥,奪回廣東民主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5月下旬,廖仲愷代表孫中山赴四川會見川軍將領熊克武等人,以謀共同堅持護法的辦法。10月,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廖仲愷被任命為財政部長。後來,廖仲愷和朱執信奉孫中山之命,又先後兩次去福建漳州,敦促陳炯明率粵軍回師討伐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


1920年8月,陳炯明在廖仲愷、朱執信的催促下,在漳州誓師,回粵討伐桂系軍閥。10月,順利驅逐了陸榮廷等桂系勢力。11月,孫中山再返廣州重組軍政府。


1921年4月,國會非常會議決定建立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被選為大總統,於5月5日宣誓就職。廣東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後,廖仲愷被任命為財政部次長,隨後,又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他努力協助孫中山,力圖在廣東開創一個新的革命局面。當時,籌集經費絕非輕而易舉的事,財政來源都控制在陳炯明和其他軍閥手中。這些軍閥並不同意孫中山的北伐主張,處處刁難,北伐軍餉的籌集工作極度困難,廖仲愷四處奔走,全力籌款接濟,才使部隊經費勉強維持。當時,廖仲愷被人們讚譽為孫中山的「錢荷包」。



在槍林彈雨中堅持革命


陳炯明率軍打回廣東後,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變成了新軍閥。廖仲愷對其多次勸阻,沒有結果。當時陳炯明身兼廣東革命政府陸軍總長、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省長等要職,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構成極大威脅,他暗中勾結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陰謀聯合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


6月14日,陳炯明以「領款」和「有要事相商」為名,電邀廖仲愷到惠州。廖仲愷雖覺察到陳炯明居心叵測,但打算再做陳炯明的工作,於是冒險前往惠州。他剛到東莞縣石龍就被陳炯明扣留,後被押送到廣州西郊石井兵工廠監禁。陳炯明從廖仲愷的皮包內搜得孫中山有關聯俄、聯共的密函三封,即交給香港的英國報紙,以此攻擊孫中山接近共產主義,是「過激黨」。隨後,陳炯明又從廖仲愷的財政部保險箱裡,取走了有關孫中山和列寧的所有「親筆信」及桂林會談革命問題的材料。陳炯明命令把這些材料刊登在各個報紙上,作為孫中山出賣國家的證據。


6月16日晚,陳炯明趁孫中山從北伐前線大本營韶關回到廣州之機,公開發動叛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妄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正在辦公的孫中山在左右護衛下冒著槍林彈雨衝出叛軍的包圍,轉移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號」)上。


何香凝歷盡艱辛,找到孫中山和宋慶齡以後,又去設法營救陷入虎口的丈夫廖仲愷。此時的廖仲愷被監禁在石井兵工廠一座小樓的暗室之中,三道鐵鏈把廖鎖在一張鐵床上,陳炯明準備隨時殺害他。


面對死亡威脅,廖仲愷曾揮筆寫下多首詩篇與何香凝和兒女訣別,怒斥陳炯明,悼念老戰友,《金縷曲》詞中「地老天荒渾不管,空谷蒼松獨嘯」正是他本人的生動寫照。


得知廖仲愷被囚禁的地點後,何香凝把兒女送到香港,自己四處奔走,設法營救。8月18日,何香凝冒著滂沱大雨,爬上廣州白雲山粵軍總司令部去見陳炯明,她當面厲聲責問陳炯明:「廖仲愷有什麼對不住你的地方?為什麼要囚禁他?」


陳炯明被何香凝逼問得啞口無言,一面佯說是誤會,是部下背著他所為;一面又要把廖仲愷轉移到白雲山來。何香凝據理力爭,當面予以揭露,迫使陳炯明同意釋放廖仲愷。


當時,韶關的北伐軍已離開粵北,構不成對陳炯明的威脅,粵軍對廖仲愷又素有好感,懾於多種原因,陳炯明躊躇再三,勉強釋放了被囚62天的廖仲愷。


深夜返家後,何香凝害怕陳炯明會反悔,凌晨3點,與廖仲愷逃離家門,乘船赴港。果然,19日上午,陳炯明派軍隊又來捉拿廖仲愷,撲了個空。


陳炯明叛亂事件,對孫中山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孫中山接受了李大釗提出的改組國民黨的重要建議,決心同共產黨人合作,學習俄國的革命經驗,重新組織一個有嚴格組織紀律和強大戰鬥力的國民黨,把民主革命繼續進行下去。廖仲愷受孫中山的委託,為深入商議聯俄、聯共問題,準備同蘇俄全權大使越飛作進一步會談。


廖仲愷為了避開特務的偵察,以參加侄女承麓和許崇清在東京的婚禮為由,於9月下旬赴日本。當時,廖仲愷的兄長廖恩燾擔任北洋政府駐日本代辦。廖仲愷抵日本後,便住在東京中國公使館中。廖仲愷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秘密地展開了和越飛的會談。他們詳細交換了中蘇合作的初步意見,為後來《孫文越飛宣言》的發表做好了準備。


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發表,確定了平等友好的中蘇關係,宣言標誌著聯俄政策的確立。


宣言簽訂後,廖仲愷奉孫中山委派,陪同患足疾的越飛去日本,準備再次會談,商量合作的具體問題,以便把聯合宣言具體化。他們於2月1日抵達日本。為避開特務的偵察,這次會談在日本著名溫泉伊豆山海濱的熱海飯店秘密進行,廖仲愷和越飛「住在一塊,天天討論,非常契合」。廖仲愷從談判中瞭解了關於十月革命和蘇聯政治制度、內外政策的理論和實踐,開始理解和贊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從而全力支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廖仲愷也因此更加得到孫中山的信賴,得到共產黨人的尊重。


這時,叛軍陳炯明在滇軍、桂軍的進攻之下,被迫退出廣州。


1923年2月,孫中山復任陸海軍大元帥,3月1日成立大本營,重建廣東革命政權。2日,廖仲愷被委任為大元帥大本營的財政部部長。


廣東革命政權重建之後,孫中山和廖仲愷在組織武力討伐叛逆的同時,加速了改組國民黨的步伐。5月7日,孫中山調廖仲愷任廣東省省長,以加強廣東革命根據地建設和改組國民黨工作的領導。10月25日,廖仲愷接受孫中山的特別委派,在廣州財政廳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特別會議,討論改組問題。


廖仲愷在這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改組的理由:自中華民國建立以來的12年中,國民黨「多在失敗地位」,究其原委,「皆因根本不鞏固」,並進一步指出「其故實由於組織尚未嚴密,今日必須改組,根本整理,本黨方有起色。吾國如是之大,要改良政治,必先有嚴密組織之團體」。


與此同時,廖仲愷和譚平山、胡漢民、楊庶堪、陳樹人、林森、鄧澤如、孫科、吳鐵城9人擔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另有李大釗、許崇清、汪精衛、謝英伯和古應芬5人為候補委員,組成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權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10月28日,廖仲愷主持召開了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宣佈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成立。為了取得改組工作的經驗,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先在廣州市試點,按照新章程草案改組廣州市黨部。廖仲愷、林森、鄧澤如、孫科、謝英伯5人負責改組廣州市黨部的工作。


由於廖仲愷的親自主持和努力,廣州市黨員登記及有關的組織會議都按照計畫開展起來,截止1924年l月l2日,廣州市「成立了9個正式區黨部、3個代理區、66個區分部、3個特別區黨部」,黨員登記者激增至8218人。


此外,鑒於形勢發展很快,廖仲愷在廣州發起組織了國民義勇軍。之後,稍加操練,使之成為了一支保衛革命政權的武裝力量。


11月29日,廖仲愷趕赴上海與各省支部商討改組問題,並召集胡漢民、汪精衛、張繼、葉楚傖和戴季陶等5人籌組國民黨上海臨時執行機構。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舉行了上海7個區的分區會議,成立了各區分部,並投票選舉了上海市出席全國代表大會的3名代表。


廖仲愷受命主持或積極參與下的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孫中山的直接領導下,辦理了全國代表大會案、國民黨改組宣言案、黨綱草案、組織義務軍案、籌辦國民黨軍官學校案等,勝利完成了改組國民黨和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一切準備工作。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正式開幕,孫中山以總理身份親自擔任大會主席。


廖仲愷被指定為廣東省三個代表之一,並擔任了大會的黨務審查委員會委員、國民黨章程草案審查委員會委員,在大會中起了重要作用。


1月23日,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1月30日,國民黨「一大」勝利閉幕。國民黨從此被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廖仲愷在國民黨改組中的巨大貢獻,除孫中山外,是無人能夠超過的。蔣介石曾說:「當時如果沒有廖先生,如果沒有他那樣的決心和熱誠來輔助總理。恐怕十三年本黨的改組,難得有那樣的徹底精神和偉大的結果。」


在「一大」期間,孫中山下令籌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由蔣介石任委員長。當時,既沒有經費,又缺槍械,更沒有教官。蔣介石以「環境惡劣,辦事多遭掣肘」為由,於2月21日提出辭呈,擅自離粵返回原籍。孫中山不得不委派廖仲愷代理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負責籌建軍校。


廖仲愷領命後,四處奔走,克服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所存在的極大困難。蔣介石得知廖仲愷已克服重重困難,軍校建設工作基本完成,在得到廖仲愷「經費不乏,盡可安心辦去」的保證後,於4月下旬返回廣州。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蔣介石任軍校校長,廖仲愷任駐校國民黨代表。


初期的黃埔軍校,槍械彈藥奇缺,教學器材不足,一天三餐的伙食難以為繼。當蔣介石講到困難情形與廖仲愷商量時,廖仲愷總是安慰他說:「你儘管專心去教育學生吧,經費的事我來辦。」


當時,廣州市的財政由滇桂軍閥劉震寰、楊希閔控制,他們自恃打走陳炯明迎回孫中山有功,以槍桿子包煙館賭場抽稅。為了解決軍校的經費,廖仲愷拿著孫中山的批款條去找劉、楊二人協商,往往深夜才能回家。


何香凝開始還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天天這麼晚才回家?」廖仲愷歎著氣回答:「我一晚上都要坐在他們抽鴉片的床邊,等他們過足了癮,高興了,才能要一點錢回來!」


張治中將軍在《黃埔精神和國民革命》一書中也說道:


我們常常聽到廖先生講起籌款時的種種辛酸,他幾乎落下淚來。有時一天出去,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鐘還沒得著一個子。他只好跑到一批軍閥的公館裡去,這些軍閥斜靠在煙榻上抽大煙,根本不予理睬,要等他們抽完大煙後高興時才能提及錢的事。而且只能講有一個緊急用途,根本不能說是黃埔的經費開支。每要一筆錢,廖先生的心裡就要滴一次血。


就這樣,廖仲愷忍辱負重,為黃埔軍校奔走操勞,為革命軍隊的建立打下基礎,奠定了統一廣東、進行北伐戰爭的基本軍事力量。


廖仲愷的言行感動了所有軍校同志,無論是教職員工,還是青年學生,都把廖先生看成「黃埔慈母」。這一美譽,廖仲愷當之無愧。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