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我國首塊月球隕石」系灶神星隕石
科學研究發現,我國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成果中,曾經被全國多家媒體廣為報道的「我國第一塊月球隕石」,系發現者現場判斷失誤,其真實身份是灶神星隕石,這一成果收錄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牽頭出版的《南極隕石目錄與圖集》中。
據隕石的發現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介紹,從南極回來之後,當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這塊「疑似月球隕石」進行儀器分析,以驗證自己現場僅憑肉眼和經驗的判斷是否正確。
由於這塊隕石樣品僅有0.8克,為了盡最大努力減少切割樣品的損耗和避免可能的污染,林楊挺曾專門到瀋陽一家工廠,利用切割光學晶體的一種金剛石線鋸,花一整天的時間將隕石剖成兩半。回來後,將其中半塊樣品用環氧樹脂注膠後,再切割出一薄片,製成可在顯微鏡下觀察的光薄片。
「記得當時在顯微鏡下觀察該光薄片,感覺不大對勁,沒有看到預期的、月壤角礫岩特有的結構。進一步將樣品置於電子探針下對其中的各種礦物做化學成分的定量分析,結果證實了自己判斷失誤。」林楊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否定了我國唯一可能的一塊『疑似月球隕石』,當時確實很沮喪。」
後來,在多個學術場合,林楊挺公開更正了自己原先的判斷,並在向國際隕石學會隕石命名委員會申報該隕石的命名時,將其類型劃分為灶神星隕石,編號為GRV 051523。
據介紹,月球隕石有兩大類,即玄武岩和斜長巖,另外還有一些是這兩類的混合。如果是玄武岩,僅憑肉眼很難判斷是否為月球隕石,因為同類型隕石還可能來自火星或者灶神星。但斜長巖質隕石是月球所特有的。
林楊挺回憶說,當時,在南極格羅夫山藍冰上第一眼看見這塊隕石就能感覺到它很特殊,基本上有把握認為它可能來自月球、火星或者灶神星。特別是這塊隕石與我國在南極發現的2塊火星隕石和1塊灶神星隕石有較明顯的差異,表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大面積的斜長石角礫,甚至隕石特有的熔殼都呈透明狀(通常隕石的熔殼是黑色的),依稀可見裡面的瓷白色斜長石,外觀很像斜長巖質月球隕石,所以當時肉眼鑒定為「我國第一塊月球隕石」。
「在條件艱苦、沒有任何檢測設備的南極,科學家僅憑肉眼能發現隕石就已經很不容易,對於隕石類型出現的判斷失誤,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的魏文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通過科學鑒定,我們的科學家實事求是地更正了自己的失誤,這是一種非常值得肯定的『科學精神』。」
我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歐陽自遠院士認為,GRV 051523雖然不是月球隕石,但同樣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為我們瞭解灶神星的物質組成、岩漿分異、多階段撞擊和熱變質歷史提供了新材料。
灶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裡「個頭」第二大的小行星,僅次於谷神星。研究發現,這塊GRV 051523灶神星隕石是在1100攝氏度的高溫下、由灶神星的岩漿結晶形成,隨後深埋在地下緩慢冷卻,完全結晶固化後,曾經歷過多次強烈的撞擊事件,形成角礫化和衝擊熔脈。最後一次強烈的碰撞作用,使GRV 051523隕石脫離母體行星——灶神星的吸引,進入近地軌道,最終被地球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