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灶神星表面含水礦物跡象
該局所屬黎明號探測器已經於近期結束了對灶神星的考察,前往谷神星。對其發回的數據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顆巨型小行星擁有一個「圍脖」。在根據黎明號地軌道飛行探測數據發表的兩篇論文中,科學家們宣佈他們發現在灶神星沿赤道附近的一圈地區擁有分佈廣泛的易揮發物質。
灶神星的地表顯得有些坑坑窪窪,儘管黎明號此次並未直接探測到這裡存在水冰的證據,但是有證據表明灶神星的化學和地質組成中擁有來自小行星撞擊或行星際塵埃帶來的含水礦物成分。
此次發表的兩篇文章中,有一篇是由黎明號伽馬射線和中子探測器(GRaND)首席科學家托馬斯·普萊特曼(Thomas Prettyman)領導的,他本人來自亞利桑那州圖森的行星科學研究所。在這篇文章中,科學家們描述了他們是如何發現了灶神星上的氫原子信號,其可能是以氫氧根的形式存在於灶神星上的礦物之中。普萊特曼表示:「灶神星上這些氫原子的起源可能是由富碳的小天體和灶神星相撞時帶來的含水礦物成分,這一撞擊體的速度足夠慢,因此烈度很低,從而讓那些揮發組分得以保留了下來。」
而另外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則是布萊特·丹納維(Brett Denevi),他是黎明號項目科學家,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這篇文章描述了灶神星表面由於揮發性組分的釋放形成的坑窪地形。
灶神星是太陽系主帶小行星中質量排名第二的成員。此次採用的數據是在距離灶神星地表上空約210公里的軌道上獲取的。黎明號探測器於本月初開始離開灶神星軌道,具體時間是在9月4日,目前正在前往它的下一個考察目標——谷神星的路途中。
科學家們認為水冰可能可以存在於這顆巨型小行星的兩極附近區域。然而和月球不同的是,灶神星的兩極地區並不存在永久陰影區,因此水冰將難以保存下來。與之相反,最新數據表面灶神星地表氫原子信號最強烈的區域反而是在其赤道附近區域,但是在這些區域水冰應當是不穩定的。
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太空石塊會在稍晚的時期撞擊高速撞擊這些區域。撞擊產生的熱量將這裡礦物中固結的氫氧根以水汽的形式釋放出來,產生蒸發現象。這種由於水汽逃逸留下的坑窪直徑可達1公里左右,深度也可達到200米左右。從黎明號探測器的陣列相機拍攝的圖像上來看,這種坑窪地形在瑪西亞隕擊坑(Marcia crater)中保存最為良好。
丹納維表示:「這些坑窪或者說下陷和我們在火星上看到的很像,然而水在火星上較為普遍,但在灶神星上竟然也有如此高的丰度則是我們完全未曾預料到的。」他說:「這些結果證明了這樣一點,那就是這些含水礦物不僅存在,而且它們在塑造這顆小行星的地質歷史並形成今天我們所見地表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黎明號伽馬射線和中子探測器的數據是人類首次獲取有關灶神星地表化學組成成分的信息。黎明號的此項調查確定了灶神星地表物質組成中鐵-氧和鐵-硅元素比。這項研究確認了灶神星和一類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即HED隕石(3個大寫字母分別指代紫蘇鈣長無球粒隕石,鈣長輝長無球粒隕石和古銅無球粒隕石)之間存在緊密聯繫,它們兩者之間的這些元素比值是相同的。除此之外,在這些隕石中也發現了更高含量的揮發性組分,這些都支持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揮發性礦物成分曾經在灶神星表面堆積。
黎明號探測計畫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管理,該項目率屬於美國宇航局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領導下的「發現」項目計畫之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負責整個探測任務的科學規劃,而總部位於弗吉尼亞杜勒斯的軌道科學公司負責黎明號飛船的設計和製造工作。
黎明號探測器搭載的陣列相機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領導研製,並由德國空間局(DLR)提供給美國宇航局行星研究所搭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