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繼位沾了兒子的光?
俗語雲;母以子貴。然本文介紹的,卻是父以子貴,這大概也屬中國特色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君主選擇嗣君,主要依據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是君主時代君位承襲的最基本原則與標準,它由我國古代西周時期的大聖人周公所開創。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外,古代君主因個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繼承原則,主觀決定繼承人的現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稱為皇孫或王孫的人物,往往也會左右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接班人選擇問題。這種現象的緣起是:由於君主特別鍾愛某一個皇孫或王孫,而移愛於生下了「好聖孫」的皇子或王子,並堅決地選擇了這位皇子或王子為儲君,以便保證這些「好聖孫」能夠在將來繼承大位。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繼承問題上多多少少沾了點兒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晉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西周王朝先祖王季
周朝是我同古代皇權時代以前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段,「周」原為商朝的一個小小藩屬國,後來實力漸長,並成為反對商朝殘暴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周代建立以前。先君太王(古公宜父)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為太王生有一個名叫姬昌的孫子。
相傳,周太王非常喜歡孫子姬昌,因此逐漸萌生出了一個想法——隔過太伯和仲雍,直接將王位傳給幼子季歷,以便保證將來季歷再傳位給姬昌。據司馬光《稽古錄》記載:「(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興周家,欲立季歷以傳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竄於句吳以讓季歷。太伯猶服端委,仲雍遂從夷俗,斷髮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歷立,是為王季……王季薨,昌立,是為文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王季的即位,完全得益於兩位兄長的讓賢,為了能夠保證侄兒姬昌的即位,太伯和仲雍寧願去蠻荒之地,去過野蠻人一般的生活。至於太伯、仲雍他們二人到底去了哪裡,目前尚沒有定論,有的人說是去了北方,並建立了虞國,有的則說二人是到南方建立了吳國。無論哪一種說法成立,反正二人為了不成為三弟季歷登基的絆腳石,主動遠離了自己的故土是不爭的事實。
周太王死後,王季便掌握了周的統治權力;後來他又把權位交給了姬昌。姬昌沒有辜負先人的期望,終於使自己成為了一位奠定西周基業的偉大君王。
癡兒晉惠帝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繼承父祖功業,建立了西晉。遺憾的是,由於司馬炎把皇帝寶座傳給了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導致了天下大亂,不僅皇族內部互相廝殺,而且外族大肆入侵,西晉也在內外戰亂中覆亡。司馬衷傳世的「聖言」不多,其中兩句話最有名,且都是經典性癡語,分別是:「蛤蟆是為公事叫還是為私事叫」和「(既然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何不喝肉湯」。
對於兒子的愚傻,武帝不是不知道,好多大臣都曾勸他更易太子,但武帝一直都沒有易儲。緣何?首先,司馬衷佔有了「天時」的優勢——他是父母實際上的嫡長子(司馬衷之前,武帝與楊皇后生有皇長子司馬軌,但卻早逝)。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司馬衷既嫡且長,這個身份天生高貴,儘管晉武帝共誕有二十六個兒子,可供選擇之人甚多,其中不乏睿智之人,但他依然毫不猶豫地把司馬衷立為了皇太子。除此之外,或許還有一點更為關鍵,那便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通。
司馬衷雖然愚鈍,但他與宮女謝氏的兒子司馬通卻是一個機靈鬼,聰明得要死。晉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小皇孫。一次皇宮失火,武帝站在城樓上指揮滅火。此時他五歲的小皇孫司馬通跑到武帝身邊,把武帝拉到了一邊,說:「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意思是皇帝爺爺應當在混亂時躲起來,以防止他人藉著著火之際對皇帝爺爺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小小五歲頑童竟然能夠說出這般話語,這令晉武帝格外興奮。
還有一回,武帝領著愛孫走到了圈養豬的地方,小司馬通停下腳步,指著那些大肥豬對皇帝爺爺說:「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武帝聽罷,更是高興,立即下令宰殺幾頭豬,以犒勞兵士。後來武帝曾對廷尉傅祗評價司馬通說:「此兒當興我家。」對愛孫抱有莫大的厚望。
又有人說廣陵「有天子氣」,將會出天子,武帝信以為真,遂又將愛孫封為了廣陵王。很明顯,在晉武帝眼中,司馬通已經成了有實無名的「皇太孫」。然而,這一切卻最終成了晉武帝的一廂情願。雖然司馬衷登位後,聰明的小司馬通被立為了太子,但司馬通因非皇后賈南風所生且漸生惡習,最終被其毒死。
瘸子皇帝明仁宗朱高熾
明成祖「靖難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建文政權之後,原燕王世子同時亦是成祖長子的朱高熾,被冊封為了皇太子,成為大明皇權的合法繼承人。
按照常理來講,由王世子而皇太子是再正常不過的水到渠成之事,但是,朱高熾這個太子的選立,卻是其父皇朱棣思想鬥爭後的結果,因為成祖對這個繼承人並不十分滿意。據《明史》記載,朱高熾「體肥重,且足疾」,行動極為不便,成祖認為兒子的形象不夠好,將來作為一國之君,有損國威和形象;另外,他更喜歡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煦,並且早在朱棣起兵「靖難」之時,就曾經許諾朱高煦,將來君臨天下後,把皇位傳給他。於是,成祖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遵循封建宗法禮制而出現的既成事實,畢竟朱高熾是當年太祖冊封的燕王世子;另一方面卻是作為人間無上帝王對二兒子鍾愛之情的難以釋懷。
正值明成祖朱棣左右為難之際,大臣謝縉的一個詞,終於使成祖堅定了立朱高熾的決心,這個詞便是——「好聖孫」。據《明史·謝縉傳》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可見,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是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即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將繼承自己的豐功偉業與國家大權的希望寄托在了朱瞻基這位「好聖孫」的身上,因此才移愛於朱高熾,朱高熾因子得福,由此幸運地成為了皇儲。此後,成祖又於永樂九年(1411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還曾說朱瞻基是「他日太平天子也」。由此,朱瞻基成了大明王朝繼建文帝朱允炆之後第二位有名有實的皇太孫。可見,瘸子皇帝朱高熾是沾了兒子受寵的光了。
清世宗雍正帝胤禪
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初清聖祖康熙帝存晚年廢黜皇二子胤礽太子之位後,最終選擇皇四子胤禪為嗣君,是因為喜愛胤稹兒子弘歷(後來的乾隆帝)的緣故。雖然民間及學術界關於雍正即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但有一點卻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那便是康熙晚年極為寵愛皇孫弘歷。
關於這一點,有兩個事例可以佐證。第一,康熙晚年,胤稹曾邀請父皇到圓明同遊玩。一次,康熙一行到圓明園牡丹台遊賞,胤稹藉機將兒子弘歷介紹給了康熙,康熙見到弘歷後格外高興,立即「命宮中養育」,這使弘歷享受到了其他一百多個皇子皇孫所沒有的殊遇。第二,一次在避暑山莊獅子園,胤稹帶著嫡福晉烏拉那喇氏和側福晉、弘歷生母鈕祜祿氏一同拜見康熙,康熙當著眾人的面稱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為什麼康熙單單稱讚妾身份的兒媳鈕祜祿氏呢?究其原因,當然是母以子貴,因為她生下了寶貝皇孫弘歷,康熙說鈕祜祿氏有福,背後隱含之語即弘歷日後必大福大貴。後來弘歷登基,還曾多次提及自己兒時被皇帝爺爺帶在身邊的故事。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縱然胤稹最後在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自身的實力,但弘歷的受寵,無疑大大增添了J亂稹繼承大統的可能性。在康熙遺囑中被稱為「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的雍正,顯然是又一位王季式的因子而得福的古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