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的故事:祝枝山寫聯罵財主的故事簡介 | 陽光歷史

 

A-A+

祝枝山的故事:祝枝山寫聯罵財主的故事簡介

2015年03月10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533 次

  祝枝山是誰?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貞迎英宗復辟有功,受皇帝寵愛,遭到在復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幾次被誣下獄,後來英宗特詔讓他回家。回家後閉門謝客,直到曹、石相繼敗死才開始買田築屋,準備安度晚年,這時祝允明已經兩三歲了,跟隨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徐有貞在鄉里德高望重,蘇州府學碑刻立石往往請他撰並書,也經常有人請他作墓誌銘。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觸到了不少人,時時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歲,祖父祝顥辭職回鄉,祖父雖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會談,旁徵博引,又常會開開玩笑,當時人都很願意和他交遊。祖父風趣灑脫的性格和生動的言談給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稟賦很好,又有兩位大儒的教導,所以很早就顯露出他的才華。他五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行,九歲時已經能作詩,被稱為「神童」。

  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十三歲時,外祖父去世,終年六十六歲。這一年吳門出了一位狀元吳寬,兩年後祝允明的老師王鏊廷試又得第三,吳門文人名聲日大。祝允明青年時期發奮苦學,為的是和他的長輩一樣求取功名,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蘇州府學樹立著他外祖父撰並書的《儒學興修記》和撰寫的《科第題名之記》,這對於祝允明來說就是壓力和要求。


祝枝山畫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師長一個個金榜題名,他也必須努力,科舉除了讀書外還要練好楷書,祝允明嚴格地按照前輩的教導扎扎實實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讀書和寫字結合起來學習。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書法三大家」(另兩人為文征明和王寵)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時期的詩文書法已經聞名鄉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華,因此當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後生一子,名續,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書法上的進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導。

  李應禎精於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他提倡創新,在實踐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書法老師,因此對吳門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祝允明在苦讀期間結交了很多良師益友。他拜比他長十歲的王鏊為師,又與年紀相仿的都穆、楊循吉為友,更與比他年輕的唐寅和張靈交往。經常一起作詩唱和、切磋書畫,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懷才戲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後才華已經相當出眾。

  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讚賞。憑著自己的才學,祝允明很自信,認為進京考試,錄取高第易如反掌。誰知以後七試禮部都沒有成功,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擊對於祝允明的後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祝允明中年是在這樣一個轉變中度過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於科舉考試,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儒家觀念。

  而後,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向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遊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只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他的書法也漸漸轉向行草書,五十歲以後在草書上的發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他在三十七歲時,二十七歲的唐寅與鄰居張靈一起常常縱酒遊玩,不好好讀書。祝允明知道後特地去規勸,此後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讀書了,他還把張靈收為自己的學生,在著文作詩或作書時,讓張靈在旁邊侍筆硯,因此張靈也進步很快。

  在那段時間裡,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為「吳門四才子」,他們都規規矩矩讀書求功名。五十歲以後的祝允明,心情極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痛苦、焦躁、煩悶的心情幾乎到了極點,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


祝枝山書法

  五十七歲那年冬天,因拙於催科秋稅曾被停給俸米,祝允明身在興寧做官,雖然政績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生了歸鄉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場上看不慣積弊,作為一個有學養的文人,雖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卻使他不能融入官場,這是一對矛盾。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因此後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於下決心托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

  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築了懷星堂安身,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受盡世態炎涼後去世了,年僅五十四歲。祝允明異常悲痛,含淚為他作了墓誌銘,寫下了《哭子畏二首》,後來又作了《再挽子畏》,字裡行間流露出悲歎和同病相憐的情感。又過一年,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了,終年七十六歲,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為自己沒有做到如老師期望的那樣而感到慚愧。兩位師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陰影。

  他曾在病中,緬懷知友,不論少長、隱顯、存沒,各作一詩,計十八人,給王寵作了兩首,因此留下《懷知詩》十九首,慘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蕩不羈,直率真切地表達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製。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這位書法領袖在貧病中告別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並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明史》本傳稱「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餘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產。

  祝枝山寫聯罵財主的故事

  祝枝山是明代書畫家,有一年除夕,一個姓錢的財主請祝枝山寫春聯,祝枝山想這個錢財主平日搜刮鄉里,欺壓百姓,今日既然找上門來何不藉機奚落他一番?於是,吩咐書僮在錢財主的大門兩旁貼好紙張,揮筆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餘財。

  過往的人們看到這副對聯,都這樣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餘財。

  錢財主聽了氣急敗壞,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罵他,於是到縣衙告狀,說祝枝山用對聯辱罵良民,要求老爺為他作主處置。另外,錢財主還暗中給縣老爺送了些金銀財物。當下,縣令便派人傳來祝枝山,質問道:「祝先生,你為何用對聯辱罵錢老闆?」祝枝山笑著回答說:「大人差矣!我是讀書人,無權無勢,豈敢用對聯罵人?學生寫的全是吉慶之詞嘛!」於是,拿出對聯當場念給眾人聽: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餘財。

  縣令和財主聽後,目瞪口呆,無言對答,好半天,縣老爺才如夢初醒,呵斥錢財主道,「只怪你才疏學淺,把如此絕妙吉慶之詞當成辱罵之言,還不快給祝先生賠罪?」錢財主無奈,只好連連道歉。祝枝山哈哈大笑,告別縣令,揚長而去。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