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實的飛將軍之孫李陵 | 陽光歷史

 

A-A+

歷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實的飛將軍之孫李陵

2015年01月09日 中外名將盤點,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48 次

  歷史上的李陵:李陵,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74年,出生於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是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之孫。作為西漢名將之後,李陵因戰敗而投降於匈奴後被漢朝誅其三族。李陵的一生充滿了國仇家恨,而世人對於他的評價也是存在著各種爭議。接下來就由小編來揭秘下歷史上的李陵。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因受祖先蔭庇,雖然寸功未立,卻自幼便受封為侍中。由於他是將門之後,所以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是他大力提拔的五名後起之秀之一,弱冠之年就被加封為「騎都尉」,統軍五千,在酒泉、張掖駐防。

  公元前99年,李廣利率軍攻匈奴,李陵奉命引所部「為貳師將輜重」,也就是負責為李廣利的主力運送輜重。但李陵建功心切,不屑於擔任後勤工作,便上奏漢武帝:「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意思是自己麾下士卒戰鬥力強悍,用來保護運輸隊實在是大材小用,要求自出一軍,在側翼配合李廣利作戰。劉徹起初沒有答應他:「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意思是,怎麼現在誰都想做主將,而不願意輔助別人作戰?我沒有多餘的馬匹給你出征。其實漢武帝的話裡已經委婉表示了對李陵不安分的不滿,畢竟打仗講究團隊合作,總要有人在後方默默付出。李陵不肯去運輜重,皇帝就必須再委派其他人去,若人人像李陵般不安分,不肯做綠葉,只想立功陞官,大出風頭,這仗就沒法打了。但李陵看了漢武帝的回書後,卻堅持自己的願望:「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意思是,我麾下很強,沒馬也無所謂,照樣可以以步破騎,以少勝多,孤軍深入到匈奴首領的王庭處,將其踏平。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給我這個機會,不能埋沒我這個人才,我馬匹援兵啥都不要,就憑麾下五千步兵就能打勝。

  由於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好大喜功,喜歡賭博冒險之輩;再加上被李陵擠兌得沒辦法,有些賭氣;李陵又是他的愛將,恃寵幾次要求,不便不給這個面子,便答應了李陵的出兵請求,還「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也就是讓路博德在後方接應李陵。


  路博德此人是沙場宿將,深通兵略,之前曾領兵平定了南越王叛亂,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把海南島納入中原統治。他所轄的仁義之師深得越人敬仰,由於路博德被封為「伏波將軍」,越境處處都是百姓紀念他的「伏波廟」,至今南方仍有不少地方供奉伏波將軍。平南越後,路博德又在北御匈奴的戰爭中屢立大功。漢武帝此次讓他做李陵的副手,足見對李陵的重視和扶持之心。一些人謠傳漢武帝厭惡李陵,有意坑害他,這完全是說不過去地。李陵一生從無顯赫軍功,唯一的一次小功就是帶著八百騎到大漠轉了一圈,也並未做戰。他能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統領大軍,被漢武帝賞識重用,給予建功立業的機會,完全是因為他將門子孫的身份。那個在他投降前力戰而死的副將韓延年是大漢朝的前符離侯,地位頗高,卻仍是他的下屬,由此也能看出漢武帝對李陵的器重和關照。也正是因為漢武帝對他相當不錯,幾次破格提拔,所以在得知他降敵後,才會非常惱怒。他不僅辜負了漢武帝的信任,更顯得其毫無識人之明。

  漢武帝同意李陵出兵後,強弩都尉路博德卻反對李陵的這個計畫。他提出了另一個方案:「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擒也。」也就是希望等到明年春天時機更有利時再出擊。實事求是地說,路博德提出的計畫才是穩妥且明智地,比李陵的冒險計畫強得多。不過路博德也未嘗就沒有私心,撰史者認為是「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後拒」,這也不無可能。路博德的資歷比李陵老得多,自然不願做一個毛頭小子的副手,自己只負責接應,把大功都讓對方得去。既然李陵能拒絕給李廣利當綠葉,他自然也不甘心為李陵當墊腳石。當然,撰史者也可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路博德之腹,因為單純地從軍事角度考慮,李陵的軍事冒險計畫也不可能得到大部分將領的贊同,李陵冒險是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路博德反對是出於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士卒安危的負責,出於公心不同意李陵的計畫也完全合情合理。

  李陵軍覆沒後,漢武帝曾說過一句「陵當發出塞,乃詔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一些人據此指責路博德嫉賢妒能,有意違抗詔旨不援李陵,造成李陵箭盡援絕被俘,這是錯誤的認知。在路博德上奏反對李陵的計畫後,漢武帝並沒有堅持要他負責在居延接應李陵,而是改派他自西河獨立出擊,用多增一路進攻來配合李陵和李廣利。李陵部被圍殲時,路博德與他相距近千里,根本就不該為李陵軍覆沒負任何責任。李陵在出兵前,是知道整體戰局部署地,也知道路博德就不在居延,而居延守軍有限,身負守關要職,也不敢輕出……所以李陵全軍覆沒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利慾熏心,根本怪不得別人不來援助。

  李陵自引所部出師,深入到浚稽山,遇匈奴軍,五千步兵對十一萬鐵騎,不敵。且戰且退八日,沿途殺傷匈奴萬餘人,漢軍剩三千餘。當退到距居延要塞百里處時,李陵軍箭盡兵疲,漸漸無力支撐。李陵治軍鬆懈,軍紀渙散,遠征在外時,軍中竟然還帶著數車「妻婦」,士兵在行軍中亦不忘在車中與女人鬼混。李陵平日對此睜一眼閉一眼,但此時為減輕行軍拖累,於是將這些女子「搜得,皆劍斬之。」

  之後李陵繼續率部突圍,由於箭矢不足,漢軍在匈奴鐵騎反覆衝擊下傷亡慘重,漸趨崩潰,不得不放棄繼續退卻,在小坡上固守。李陵歎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他說的這「數十矢」,應該是每人再有數十支箭。此地離居延不過百里,如果箭矢足夠,或許真能逃回居延。可惜原本放箭矢的車輛裝了女子,成了風月之所,李陵軍最終未能逃出生天。

  眼見大勢已去,手下軍吏勸他獨自逃走,李陵慷慨道:「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隨後令部下各自分散逃命,他帶著韓延年和十餘從者,騎馬逃向居延關,希望能殺出重圍。但逃不多久便被追兵趕上,副將韓延年力戰而死,李陵眼看脫逃無望,自知只能在死和降中選擇其一,便仰天歎道:「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