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珍稀動物白鵜鶘被困雪山無魚改吃素
士兵們四天給它洗一澡
戰士和鵜鶘在一起
一隻國家珍稀動物白鵜鶘在穿越崑崙山向南遷徙途中被獵槍打傷,幸被某通信連官兵救下。然而,兩個月後,大雪封山後,白鵜鶘的食物——魚沒有了,它該何去何從,官兵們愁上心頭。
救下「大嘴」鳥
今年10月10日,駐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阿里雪域高原的某通信連士官趙沖和李欣罡在離營區40米處發現了一隻大鳥。
大鳥約有1米高,嘴巴足有30厘米長,趙沖所在的營區空氣稀薄、植被稀少、平日裡難覓鳥雀蹤影,能見到一隻這麼大的鳥,兩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大鳥撲騰翅膀的瞬間,趙沖和李欣罡發現,鳥的翅膀和腿上鮮血直流,兩人當即決定把大鳥帶回營區。
通信連連長馬強雖然沒有見過這種大鳥,但他還是叮囑連隊衛生員周麟檢查大鳥的傷情。
手術時,4名官兵負責按著鳥的大嘴和翅膀。周麟從大鳥的多處傷口中取出了四片金屬碎片。
連隊裡沒有人見過這種鳥,誰也不知道它吃什麼。有戰士建議丟只蝦試試,大鳥毫不猶豫地笑納了,再拿魚試試,大鳥也一點都不客氣。大鳥食量驚人,一天能吃四條2公斤左右的大魚,不到一個星期,大鳥就把連隊裡面的魚都吃完了。
指導員趙正飛告訴記者:「自從來了這位尊貴的客人——大鳥,連隊裡就很少吃魚了,都省下來餵它了,就這樣還不能滿足它。」
大鳥被迫學「吃素」
一個星期後,大鳥的傷口基本痊癒,對人的敵意也漸漸消退,當官兵們撫摸它時,它顯得特別順從。
因為大鳥貪吃,連隊裡的魚有限。不能眼看它餓死,官兵們不得不償試著讓大鳥改吃素——米飯和饃饃。
「開始時相當艱難」曹萬盛告訴記者,要2個人伺候它吃飯,一名戰友撐著大鳥的大嘴,另一個人喂,當米飯倒到大嘴裡時,3秒鐘不到就會被大鳥吐出來,要是躲避不及會被吐一身。
後來,我們在米飯和饅饅裡倒上肉湯或加上肉罐頭,不停的撫摸它,並不停的安慰它,我們不知道它能不能聽懂,但它始終都表現的很乖,就這樣一次次把飯端在它嘴邊,它一次次的吐,二周後,大鳥終於接受了要「吃素」的事實,開始吃素了。
現在大鳥的食譜是,每天一條魚,剩下的就是米飯和饅饅,再加湯和肉罐頭。
自從大鳥開始接受吃素,餵它的任務也只需一個人就能完成、而且也變得相當簡單,曹萬盛說,只要你端著盆,它就會高興的跑過來,張開大嘴,等你把飯倒進去,隨後它一揚脖,咕嚕的脖子狂顫幾下嚥下,就吃完了,整個過程就花幾秒鐘時間。
官兵們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像,大鳥對白色的東西非常敏感。曾經有一個戰士拿著一張白紙從它身邊走過,大鳥一下顯得很興奮,緊緊追在戰士的後面,隨後,官兵們試著,改成別的顏色的東西,它連看都不看,趙正飛猜測「它可能是因為太想吃魚了,把白色的東西當成是魚了」。
大鳥來到連隊,它的身份之迷一直讓官兵們困惑,因為營區條件有限,信息封閉,副連長和幾名幹部就不停的和家裡的親朋好友聯繫,描述大鳥的樣子,讓他們幫助查詢鳥的身份。
在大鳥到來後一周,經親友們初步查詢,官兵們知道了這種鳥學名為「鵜鶘」, 為一種水生鳥類,以食魚為主,國家保護動物。但是具體是哪種鵜鶘,官兵沒還弄不清楚,當這隻大鳥的照片傳到新疆觀鳥會會員山魂(網名,軍人)時,山魂經仔細辯認,覺得大鳥是國家瀕危保護動物白鵜鶘。
12月19日,山魂在新疆觀鳥會QQ群中說「駐崑崙山某通信連救了一隻鵜鶘,可以是白鵜鶘」,這一發言,立即讓群裡炸開了鍋。這些觀鳥的專業人士知道,能紀錄到白鵜鶘的重要意義。
新疆觀鳥會會員河狸告訴記者「我國共有3種鵜鶘,即卷羽鵜鶘、白鵜鶘和斑嘴鵜鶘,它們均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白鵜鶘曾經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常見鳥類,但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野外數量已經十分稀少。在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我國境內連1只都未記錄到,但1992年在亞洲其他地區共記錄到5666只。」
目前,它在我國境內數量極為有限,是中國瀕危動物,近年來國內僅有個別的記錄。雖然前幾年,克拉瑪依也曾有媒體報出見過白鵜鶘,但經新疆觀鳥會的專家們確定,那只不過是兩隻卷羽鵜鶘,所在當山魂再次提白鵜鶘,觀鳥會成員對此都非常謹慎。
接下來的3天裡,在烏市的新疆觀鳥會幾個經驗豐富的鳥友,開始會診這只遠在千里之外的「鵜鶘」,山魂將大鳥的頭、羽、腳的局部放大照片發給會友們,經過大家的初步辯認,都認為是白鵜鶘。
20日,因英國人保羅常到中國印度從事觀鳥,並公佈過一些見到白鵜鶘記錄,新疆觀鳥會會員又圖片傳給英國資深觀鳥人保羅,並得到保羅確認。
20下午,新疆觀鳥會會員告訴記者,已完全可以確認此鳥為瀕危保護動物白鵜鶘。此鳥致危因素,因為白鵜鶘在我國的繁殖區狹小,食物亦較單純。棲息地破壞: 越冬區環境條件嚴酷,加之青海湖等地近年來自然條件不斷惡化,沙丘淹沒了許多草地,植物更加稀少,湖內大量捕魚,故數量急劇減少,致使白鵜鶘遷至他處越冬。
戰士希望白鵜鶘早日找到合適的家
白鵜鶘何去何從?
在大鳥到來一周後,得知它是國家保護動物,官兵們更加不敢怠慢。副連長玉山江聯繫林業部門告知情況,希望能由地方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同時調整連隊伙食計畫,將魚省下供應鵜鶘餵食。
11月,指導員趙正飛休假歸隊後,感覺高原氣溫驟降,夜間最低溫度達到零下30攝氏度,生活在溫室也不能保證鵜鶘的生存條件,於是帶領連隊官兵立足現有條件,在鍋爐房為鵜鶘搭建了簡易鳥窩。
因為身處高原,方原百里都稀無人煙,大鳥成為官兵們很好的朋友。經過兩個月的相處,鵜鶘已經和連隊官兵非常熟悉,10月份,天氣還比較溫暖,中午出太陽時,大鳥會到院子裡走走,曬曬太陽,和官兵們追逐,有時還在營區裡的水池裡小遊兩圈。
現在,大鳥住在鍋爐房裡,身上常會落很多灰塵,官兵們第四天就給他燒水洗澡。冬天官兵們本身後勤供給就比較困難,但為了照顧好鵜鶘,僅剩的十來條魚也捨不得吃,將魚切塊攪拌在菜湯米飯裡給鳥餵食。
昨日,趙正飛知道他們救的是只國家瀕危保護動物非常高興 ,同時,他又不免也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他告訴記者,現在連裡用最大的努力解決大鳥的生存問題,但因為每天只吃一條魚,大鳥比來的時候瘦了很多,而且現在也不太愛活動了,白天都在沉睡,晚上才有點精神,看著很讓人心痛。
趙正飛介紹說,大鳥剛來的時候,副連長玉山江聯繫林業部門告知情況,希望能由地方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得到葉城縣林業局的回答是先幫助養傷,等到傷養好了再說,可是直到現在葉城縣林業局也沒有過問「白鵜鶘」的事,想把它送下山吧,現在上來的車越來越少,而且保溫條件也不好,但送下山連接收的單位都沒有。
目前,山上的白天的氣溫是零下10度,晚上是30度,如果下雪,大雪封山,給養送不上來,白鵜鶘怎麼辦,雖然我們和它相處了2個月感情很深了,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它能離開這裡,要麼回歸自然,要麼得到有關部門的救助。
新疆觀鳥會會員,聽到白鵜鶘被困雪域高原的消息也很著急,會員們認為,這只白鵜鶘現在不適合養在雪域高原,應盡快返回大自然,並四處打聽野生動物求助機構能收留,會員們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讓這只白鵜鶘早日找到合適的「家」。
白鵜鶘背景資料:
白鵜鶘的體形比卷羽鵜鶘小,體長為140-175厘米,體形粗短肥胖,頸部細長。與卷羽鵜鶘不同的是嘴雖然也是長而粗直,但呈鉛藍色,嘴下有一個橙黃色的皮囊,黑色的眼睛在粉黃色的臉上極為醒目,腳為肉紅色。它全身的羽毛都是雪白的顏色,稍微綴有一些橙色,頭的後部有一束長而狹的懸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束淡黃色的羽毛,翼下的飛羽為黑色,與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明顯的對照。
白鵜鶘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常成群生活,善於飛行,善於遊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飛行時頭部向後縮,頸部彎曲靠在背部,腳向後伸,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的高。在水中遊泳時,頸常曲成「S」形,並不時地發出粗啞的叫聲。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覓食時從高空直扎人水中。
白鵜鶘沒有亞種分化。
國外分佈:歐洲南部、非洲、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
國內分佈:曾見於新疆西部及天山、青海湖,以及河南、福建等地,均為冬候鳥或旅鳥。
我國共有3種鵜鶘,即卷羽鵜鶘、白鵜鶘和斑嘴鵜鶘,它們均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豫北黃河故道濕地 青海湖鳥島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準噶爾盆地 艾比湖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爾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塔河中下遊平原 伊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