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變性魚、雙性魚、性早熟屢見不鮮?
變性魚、雙性魚、性早熟,這些問題正在侵擾「無知」的水生世界。在日前舉行的「2006水產科技論壇」上,與會的中外專家對於魚類的「性彆扭曲」現象表示擔憂。而種種跡象表明,擾亂這一秩序的「罪魁禍首」,當推人類無休止地排污與過度捕撈。
日本內海水產與環境研究所教授籐井一則在論壇上講述了一項位於東京灣的野外實驗。由於長期受到含有雌激素的污水處理水影響,該海域內的許多雄性魚出現了雌性化傾向,其中一些雄魚體內竟然發現了卵黃蛋白,有些則長出了精巢+卵巢的混合性腺。
困惑不只在東京灣。據瞭解,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已從原來的69種擴展到100多種。保守估計,目前水體中環境類激素的濃度較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至少上升了10倍。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過多種環境類激素對魚類的影響,該中心博士查金苗告訴記者,在與水體中環境類激素濃度相當的模擬環境中生活一兩個月,稀有鮈鯽、青鳉、斑馬魚等實驗魚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性別突變。這種突變不僅反映在魚類的性腺發育上,一些與性別基因關聯的特異性蛋白也發生了改變。
與此同時,捕食壓力過大,同樣影響著魚類的發育進化。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沈建中在研究中發現,洪湖和洞庭湖的經濟型魚類就出現了性早熟和小型化傾向。對此,沈建中解釋說,魚類為了不在人類的圍捕下滅絕,無奈啟動了「強迫進化」。比如,一些魚本來到兩三歲才進入性成熟期,現在不到一歲就「早婚早育」了。只有這樣,它們才能趕在被捕撈之前把自己的基因傳給後代。然而,並非所有的魚都能成功「強迫進化」,如果魚群的強迫進化速度難抵捕撈造成的魚群銳減速度,那麼這個種群將面臨消亡。
人類活動究竟對魚類的影響有多大?專家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監測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不僅關係著魚類的繁衍生息,甚至會通過食物攝取對人體內分泌產生影響,尤其是尚未發育完全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