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歷史上真實的岳飛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歷史上真實的岳飛

2015年12月28日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62 次

少年岳飛曾給人當佃戶 未被勒死風波亭



槍挑小梁王


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裡」。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婦孺皆知。在岳飛被害身死不久,南宋民間說書藝人就開始講說他的故事。元明兩代,岳飛故事已被人們用平話、雜劇、傳奇等藝術形式廣泛傳頌。比如在元代有《宋大將岳飛精忠》和《秦太師東窗事發》等雜劇,明代有《精忠旗》、《精忠錄》等傳奇,明初有熊大木編輯的小說《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清初有錢彩重編的《精忠演義說岳王全傳》,如今有《說岳全傳》和評書《岳飛傳》等等,傳播岳飛的事跡和故事,但傳說中的岳飛,許多是後世虛構的,與真實的岳飛有著各種各樣的差異。


岳飛真實的青少年



《宋史·岳飛傳》中記載,岳飛一出生便遇黃河決口,母親姚氏抱著他坐到一個大沙甕裡,漂流而倖存,極具傳奇色彩。岳飛誕生在崇寧二年,但從《宋史·河渠志》和《宋會要·瑞異》等資料來看,崇寧二年並沒有黃河決口的記錄。岳飛的父親岳和也並沒有早早過世,而是在岳飛二十歲那年才過世的。



《岳傳》裡有岳飛早年槍挑小梁王的精彩情節,還在第九回用宗澤的口說:岳飛來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奪取狀元」。然而,歷史上的岳飛並沒有這番動人的經歷。但在正史別傳和野史筆記裡,均找不到岳飛這段經歷的相關描述。



歷史上岳飛的青少年時代究竟是怎樣呢?由於家境貧寒,岳飛少年時候,離鄉給人家去當了佃戶。《三朝北盟會編·岳侯傳》載:岳飛「少為韓魏公家莊客,耕種為生」。《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也說:「岳太尉飛本是韓魏家佃客,每見韓家子弟必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還說,岳飛「嘗為人庸耕,去為市遊微」。像岳飛這樣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做佃戶、當巡警的社會底層人物,是根本沒有可能去考武狀元的,更不可能有槍挑小梁王這樣的事。



由於家境貧寒,從小既不能「尤好《左氏春秋》、《孫子兵法》」,也未曾結筆墨之緣。岳飛的文學修養,可能是在他在大戶人家當佃戶時候受富家子弟的熏陶,和從軍後他的幕僚中多有文人,而得意提高。當時岳飛為生計所迫而當佃戶,生活在社會底層,考武狀元和槍挑小梁王這樣的事情也不太可能發生。之所以把岳飛的青少年塑造得如此傳奇,可能都是小說對歷史加工的一種方式,一種藝術的虛構。



岳飛並未對宋高宗唯命是從



小說中寫岳飛是個唯君命是從的「愚忠」式的人物,但歷史上的岳飛並不是這樣,他對於宋高宗的投降政策進行了許多鬥爭,是一個態度堅決的抗金派。



建炎元年(1127年),趙構剛在南京就位,岳飛還身居下位,就反對當時執政的黃潛善、汪伯彥的逃跑主張,上書要求趙構親率六軍收復中原,結果趙構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為由,撤了岳飛秉義郎的官職。此事《鄂王行實編年》有記載。



紹興五年和六年,岳飛還曾因北伐抗金的主張不被批准,兩次不待詔令,憤而解甲,跑上廬山去為母親守喪,以行動來表示抗議。每次都是宋高宗再三下詔才請出山。紹興六年(1136年),偽齊入侵,趙構乞和不成,不得不向岳飛等抗戰派求救。次年2月,岳飛到臨安朝見趙構。他利用同趙構談論用兵和戰馬的機會,借題發揮,暗罵趙構、秦檜等投降派。



小說描寫為朱仙鎮大捷後,岳飛受詔駐軍鎮上練兵待糧,之後才在一天連接十二道催岳飛本人赴京的金牌,而且寫岳飛對班師詔和十二道金牌唯命是從。



事實卻並非如此,紹興十年(1140年)5月,金兵再次南侵,岳飛等奮起抗擊,大破金兵,北方疆土,唾手可復。這時,趙構等先嚴令劉錡、吳璘、張俊、楊沂中的軍隊撤回,使岳飛軍成為孤軍,再以「孤軍不可久留」為理由,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迫使岳飛撤軍。《宋史》本傳有記載,在郾城大捷後,「檜知飛志銳不可回,乃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後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班師後,岳飛再次提出辭職,未被批准。



風波亭遇難



關於岳飛的遇難,小說所描寫,岳飛、張憲和岳雲三人同被勒死在風波亭。但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岳飛是在獄中被毒死,張憲和岳雲被斬首。況且,任何史書都未提及岳飛的死與風波亭有什麼關聯。



他的入獄,也不是從前方回朝的路上被錦衣衛押解至京的,而是在經歷了以上的一連串事情之後,被秦檜派趙構的心腹楊沂中從廬山騙到杭州的。他在獄中,任憑獄卒嚴刑拷打,決不低頭招供,並以絕食表示反抗。《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裡」。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岳飛的悲劇性結局,無論是評話、小說和戲曲,倒是與歷史上的記載都是一致的。



在將近九百年的時光裡,人們對岳飛的事跡眾口傳唱,以至在岳飛遇難身死後,小說家們也並不捨得就此結束。運用藝術虛構的手法把情節繼續發展下去。所以,小說家、戲曲家們從廣大群眾的愛憎願望出發,以多種方式對歷史作藝術的加工,對岳飛形象進行大膽的藝術再創造,以至和真實的歷史有所區別,也是可以理解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