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密日本關東軍為何選擇「九·一八」侵華
尋找發動戰爭的口實
關東軍原計畫9月底行動
1931年8月,本莊繁走馬上任關東軍司令官,立即聽取了關於「滿蒙」情況的匯報和作戰計畫報告,隨即發出「訓示」,表示「已下重大決心……應付多變之時局,共圖伸展國運之大業」。
接著,本莊會見了關東軍的兩大支柱——第2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將和獨立守備隊司令官森連中將,並對所屬部隊進行了巡視,檢閱了以攻擊中國軍隊為目標的軍事演習。本莊訓示中明確提出對於危害日本的「滿蒙」權益的「不逞之徒」或「有侵犯之虞者」,均應「主動採取斷然措施」,予以膺懲;並要求各部隊「萬一發生事變……要有必勝的決心和準備,不許稍有麻痺」。
關東軍原計畫是於9月底發動事變,並按分工做好了準備。儘管關東軍的活動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但還是走漏了風聲,外務省已經風聞關東軍在策劃陰謀,外務大臣幣原為此向陸軍大臣南次郎提出質問。鑒於這種情況,軍部中央決定派遣建川美次前往東北,「以防患於未然」。
防洩密提前發動侵華戰爭
關東軍接到橋本電報後,當即於15日午後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今田等人主張立即動手,花谷等主張與建川見面後再做決定,意見不一。
至16日凌晨2時,阪垣詐稱暫停行動。然而僅過了幾小時,阪垣和石原通知今田、三谷
等人提前於9月18日發動事變。之所以出現變故,並不是因為建川要來東北發生動搖,而是為防止洩密,並排除所謂「不堅定者」(主要是指花谷正,因為此人愛吹,嘴不嚴)。
9月18日下午7時許,帶著「勸說」使命的建川美次到達瀋陽,但他並沒「勸說」,而是在日本飯館裡酒足飯飽後,躺在了藝妓的懷裡。此時,關東軍守備隊川島中隊已全副武裝出發了。
他們以巡查南滿鐵路為名,到達了瀋陽城以北的東北軍第7旅駐地北大營西南約800米的地方。這裡當時叫做柳條湖村(曾訛傳為「柳條溝」)。川島中隊到達後,由河本末守中尉率領幾名士兵,在南滿鐵路一側路軌的連接處安裝上炸藥,然後點燃了導火索。時間大約是22時20分左右。
隨著一聲爆炸,寂靜的夜空被打破了。被炸壞的鐵軌和枕木的碎片,飛落到鐵路兩旁。據後來滿鐵調查,爆炸只造成了輕微的破壞。關東軍只進行小規模破壞是有用意的:第一,避免造成列車阻礙或顛覆,不使旅客滯留現場,防陰謀敗露;第二,關東軍只需在現場留守少數人員,可集中兵力進攻北大營;第三,可保證將鐵路及時修好,便於以後的軍事運輸。
實施爆破之後,川島中隊隨即趕到現場,向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發起攻擊。並用電話向阪垣報告。阪垣接到報告後,遂根據事先的計畫,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關東軍各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即按《攻取奉天城計畫》出動。夜23時許,安裝在獨立守備隊院內的巨型榴彈炮開始向北大營轟擊,一場災難降臨到了瀋陽城。
張學良不抵抗原因成謎
然而,這時東北當局和東北軍卻是群龍無首,不知所措。軍政長官張學良時在北平,東北軍政委與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張作相、遼寧省主席臧式毅和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代行。由於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1931年夏以來中日關係日趨緊張的局勢下,蔣介石不但不加強東北國防,反而於8月致張學良「銑電」,讓張對日本之挑釁不作抵抗。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張學良給臧式毅、榮臻發來密電:「查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如何尋事,我方務必萬萬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由此看來,張學良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但在1990年張學良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沒有提及蔣介石的密電,而說當時的中央政策行政院長孫科,下達過一個指示,內容是「相應處理」,意思是說中央不負責任。這等於張學良承擔了不抵抗的責任。
對於張學良的表白,日本學者認為「考慮到他現今的處境,不得不做如是說」。不管是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也好,還是判斷失誤也好,他推行了不抵抗政策,客觀上挫傷了東北軍愛國官兵抵禦外侮的積極性,致使東北軍迅即潰敗,將東北的大好河山丟掉。在這個意義上,張學良要承擔丟失國土的歷史責任的。
24小時內瀋陽內外淪陷
由於不抵抗主義,東北軍的防務只能是建立在「逃跑主義」基礎上,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精銳第7旅,擬定了敵進我退的方案。不抵抗主義和逃跑主義也造成了防務鬆懈,官不守職。
事變發生當夜,第7旅主官,只有參謀長趙鎮藩和620團團長王鐵漢留守營中,當敵向北大營發起進攻時,趙鎮藩急忙用電話向榮臻請示辦法,榮命令:「不准抵抗,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在敵攻進營垣大肆殺戮的情況下,趙鎮藩下令部隊按計畫一邊掩護一邊向東撤退。在突圍中,620團王鐵漢部進行了英勇抗擊,其他各部被敵分割,突圍情形極為混亂。至19日晨5時左右,敵完全佔領北大營,並將其付之一炬。北大營之戰,日軍以區區4個中隊數百人,進攻東北軍近萬人勁旅,結局卻是日軍獲勝。這在戰史上極為罕見。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抵抗主義造成的。如果我軍迎頭抗擊,完全可消滅敵人,日侵略計畫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