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民國時南京市民亂倒垃圾被拘罰糞便被征三種稅
■兵荒馬亂的年代,南京人如何處理生活垃圾
■你聽說過嗎,糞便竟然能被國民政府征三種稅
劉紀文(左)任職民國南京市長期間,對南京市政建設尤為重視,南京的環境衛生狀況因此大為改善;而四川軍閥楊森,竟然打起了糞便的主意,開了征糞便稅的先河。
隨著氣溫的居高不下,市民的生活垃圾也驟增。垃圾,是城市生活裡無法迴避的存在,不難想像,如果不妥善處理好它們,我們的城市將會有著何種面容。為了加強市民的衛生意識,民國時期的南京,衛生局甚至對亂倒垃圾者進行拘罰,記者在1930年8月24日的國民政府《中央日報》上就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亂倒垃圾被拘罰》,新聞說:「姚家巷十號住戶王友奎,年十八歲,江都人,新姚家巷二號住戶胡正波,年三十四歲,湖南人,均於昨日上午,將垃圾任意傾倒馬路上,被市衛生警張弼瞥見,以其有妨公共衛生,帶交該管第二分駐所,送由第四警察局罰辦。」
由此看來,民國時期的南京,對環境衛生是相當注意的,那麼,七八十年前的南京是如何處理生活垃圾的呢?
民國建立前夕,南京城臭氣熏天
在民國建立之前的古城南京,剛剛經歷了曾國藩的「剃頭式」屠殺不久,人口銳減,經濟衰退,毫無生氣可言。民國建立前夕,尤其是大街小巷的衛生狀況,糟糕透頂。百姓們都處在自掃門前雪的狀態,史料上也鮮有專門的清潔人員的文字記載。大街上,到處都是驢、馬等牲口的便溺之物,臊氣沖天。城內主要的百姓生活區,幾乎家家門口都堆放著生活垃圾。儘管不遠處可能就有一個專門放置生活垃圾的籮筐,就是那種用竹篾編製成的,但老百姓就是不願多走幾步,寧願把垃圾隨意地堆放在自家門口,直到完全腐爛,和周圍的地面融為一體。愛乾淨的人,也只會是將垃圾掃遠點而已。「清朝末年的時候,也存在清道伕役,但基本上是為了打掃重要部門周圍道路而設立的。」89歲的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老南京張翰林說。
這些垃圾,平時也能糊弄過去,但是到了夏天,除了難以入鼻的怪味,還會成為痢疾等傳染病的源頭。「每到了夏天,負責街道清掃的伕役就每天清除一次,將垃圾收走。「那個時候處理生活垃圾,無非就是挖坑填埋,或者就集中傾倒在低窪處,要麼就倒到江裡河裡,被水沖走。」張翰林認為,談到日常生活垃圾,還應該包括糞便的處理問題。
那個時候,南京城區的大戶人家都在使用馬桶,平時專門有人來收拾。如果遇到兵荒馬亂,收拾不及,也只好將馬桶放到門外,寄希望於被鄉下人收走肥田去。等了幾天,門口放滿了馬桶,還是沒人收拾,就會讓人趁夜深人靜時,偷偷倒入附近的池塘裡。
至於那時南京的大街小巷,幾乎是沒有廁所的,時人有文字記載說:「尋遍全街而不得一溺所,忍溺致疾者有之。」「其實,按照老輩人的說法,南京老早就有了公共廁所了,其創始人正是明朝南京首富沈萬三。」張翰林說,老輩人說過,由於沈萬三常常遠足,並能夠接受外來進步思想,他對當時明朝都城的環境衛生尤為擔心。他自己就嘗過出了家門之後,在大街上無處便溺的痛苦。為此,他讓家人在馬道街及周圍大路上蓋了幾間茅屋,讓木匠營中的木匠打上幾隻馬桶,放在此中,讓路人「便急」之用,並為此起名:眾便房,百姓稱「茅房」,這大概就是中國第一代公共廁所了。但這也不過是老輩人的說法而已,無文字可以作證。民國建立前,南京城內道路兩側專門留有土坑,供人解決「燃眉之急」。南京城內到處可見背對人群「方便」的男子,「整個南京城都成了廁所,臭氣熏天。」
所幸,這種現象在民國建立之後,有了好轉。
商戶主動捐垃圾箱,原來只為做廣告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成為一國之都,雖然時間短暫,但在城市的門面上,文章還是做得不錯。「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情況就大有改觀,這首先要功歸於劉紀文。」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親自推薦37歲的劉紀文出任南京市長,南京的局面開始得到逐步改善。劉紀文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熟悉西方市政管理學的專家,在他短短兩年時間的治理下,城市的衛生局面得到相當大的改善。
1930年起,南京市出台「垃圾清潔規則」等11項市容環衛管理規章,內容包括環衛機構職能、道路清掃、糞便垃圾清除、街巷保潔、廁所管理、環衛監察、伕役管理等等,基本涵蓋了整個城市環境衛生的內容,並逐步建立了由衛生稽查隊和清潔總隊構成的環境衛生管理體系,成立了專門的清潔隊伍——清道夫。「他們穿著灰色的,後面有著綠色的『清道夫』三個字的馬夾。」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老南京蘇洪泉說。其中,最落實到實處的,便是逐步增建環境衛生設施,比如,在垃圾處理上,引進了歐美國家的焚燒技術,成立了垃圾處理站,「這個垃圾處理站具體的位置可能是在城東的轎子山,但因為焚燒垃圾產生了巨大的異味,導致附近的居民在《民生報》上聲討,不久,這個處理站就改用填埋的方式了。」張翰林說。蘇洪泉也告訴記者,當時南京城北的垃圾會被送到清涼山和三汊河,然後再送往轎子山填埋。
此外,衛生局要求南京各商戶都要在自己的門前自備一個垃圾箱,「也有一些商戶,主動捐贈給衛生局鐵皮鑄造的垃圾箱,上面貼上店的名稱、地址,放置在有消費能力的居民區中,為自己做廣告。」因為垃圾箱要自備,南京棚戶區就十分缺少,衛生狀況極為惡劣,成為許多夏季傳染性疾病的源頭,為此,衛生局不得不採取措施。記者在1932年8月23日的《中央日報》上就看到《衛生局置備垃圾箱在棚戶聚居之處》的新聞,新聞說:「市衛生局,自添制垃圾車,行施分路挨戶運輸垃圾辦法後,以棚戶聚居之處,無力自備垃圾箱,而垃圾奇多,偏僻處所,運輸車且不能逐日走到,特在某項事業費下撙節得數百元,先置備塔式垃圾箱五十餘具,分發六路清道隊,擇地設置……」
國民政府稅收多,糞便被征三種稅
至於大街小巷老百姓的「方便」問題,在劉紀文當市長後,也得到了解決,那就是由財政撥款,興建了第一批公共廁所,統由「清道夫」打掃保潔。「你可能想不到,這批廁所如今還存有一個,就是在夫子廟,建康路1路公交車站邊上的那座公廁。」張翰林說。
「其實,南京的這個公廁問題,是大有講頭的,而且都是以往在書上看不到的。都說國民黨的捐稅多如牛毛,這話是有道理的,就是這個糞,都是收捐的。」張翰林告訴記者,軍閥混戰結束後,南京的局勢漸漸穩定下來了。許多的農民又進城來收糞肥田了。因為南京水土肥沃,農業發達,那時又無化肥,全靠天然的糞便,鄉村裡需要量大了起來,漸漸的,農民們還象徵性地付一點費用。因此,家家戶戶的馬桶和茅坑被收拾得乾乾淨淨。
「後來,南京就出現了一個行業,叫做糞業。因為南京是民國的首都啊,來往人員頻繁,於是就有私人開始建立廁所了,」張翰林回憶說,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前,南京的私廁很多,是收費的,可能是受到了上海收費公廁的啟示。大概是1917年4月,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為減少當局對公廁的支出,將一處公有公廁承包給商戶「王榮記」經營。承包合約規定,公廁須按公董局規定時間開放,承包人須日夜負責公廁的清潔和消毒工作,承擔公廁的用水、照明及一切修理費用。每月由「王榮記」交公董局「包銀5元」,並允許其實行「售紙收費經營」。
南京私廁數量誇張一點說,差不多是三步一廁,五步一所,競爭非常激烈。為了效益,私廁甚至專門僱有「掮客」,一方面看守廁所,一方面拉客入廁。這種現象在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但首先想起來收捐的,是四川督軍楊森,他派軍警在城門口堵截進城挑糞的農民,按挑收錢。楊森督軍沒有做多久,就被其他軍閥趕下了台。但一個楊森倒下去,千萬個楊森站起來,糞捐很快被推及全國,到了國民黨當政的時候,糞捐還在收。不過,因為行政部門多了起來,矛盾就出現了。衛生局說,糞便有關衛生,捐該我們收;社會局說,人入廁方便,是由於社會問題,所以該我們收;稅務局急了,說,稅務局收稅天經地義。最後三家機構協調的結果是,一個廁所,衛生局收衛生捐,社會局收社會捐,稅務局收糞捐。
街巷裡的私廁數量增加後,糞便成了「香餑餑」。廁所的管理者們就想到了一個糞便清除的好辦法:招商承包,即向社會招商,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區域內,招標的商人自行僱人清除糞便,並交付相應的糞便承包費,這樣,糞便被清除了,廁所的所有者還能得到一定的經濟收入。
「但許多農民沒有錢來買糞,他們就想別的法子。我小時候就在下關的公共路看到,來自江北的農民把糞桶一字排開放在牆角,供路人免費方便。你別說,許多人都樂意使用。然後,到了晚上,農民們再用船隻將糞桶運到江北。」蘇洪泉告訴記者,就為這,還曾經發生過打架鬥毆事件。因為江北農民的這種做法,危及了私廁承包商的利益,他們就找來流氓鬧事。
「這些私所,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時,還有144座。」
不遵守衛生規章制度,市民亂倒垃圾被拘罰
記者注意看到,《中央日報》上關於垃圾處理問題的新聞,多出現在每年的八月。很顯然,八月是各種疾病橫生的時候。市民的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時按規定處理,勢必給市容衛生帶來隱患。這也是當年南京特別市衛生局為何一到夏天就緊張的原因。然而,規章制度制定了,處罰措施也公佈了,百姓們就一定會遵守嗎?
記者在1932年8月23日的《中央日報》上看到了一篇題為《垃圾任意倒馬路,衛生稽查昨獲四起》的新聞,說,「首都市民,往往將垃圾任意傾倒馬路,致各街市齷齪異常,雖經衛生稽查時常查罰,仍是不絕,茲將昨日查獲四起志下:一、市衛生局稽查員趙聊增,昨日上午七時,查得雙石鼓八號義興祥米店,夥計朱寬,傾倒垃圾於路上,遂將其拘交該處崗警張德升,帶往二所轉解八局訊辦。二、該局稽查李耀普,於昨日上午十時許,查得三道高井三新茶園門前有張金山者,傾倒垃圾於路中,即將其拘交該處第二十號守望警劉雲登帶所,轉解八局訊辦。三、該稽查同時查得牌樓街五十號門前有劉士芬者,傾倒垃圾於街心,不聽禁止,遂將其拘交該處崗警費永科。四、中正街一一七號住戶陳長髮,年二十八歲,江寧人,以裁縫為業,昨日上午九時,將室內垃圾,掃傾路旁,適被市衛生局稽查張弼經過瞥見,以其妨害公共衛生,將其帶交該管第四分駐所,移送第四警察局罰辦。」
「至於糞便問題,因為農民上門來處理,還出錢購買,就很少見到有市民亂倒糞便的新聞。」張翰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