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亮劍》主人公李雲龍的終局:文革時飲彈自盡
數典忘宗也不行——從「媽媽」講的故事說到李雲龍們的終局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歡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深情悱惻的歌,近年來流行於歌壇樂池,尤其是經過改編了的搖滾版,更是膾炙著青少年一代。
然而「媽媽」講的「過去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什麼動人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們「圍坐」在月色下谷堆旁呢?原來這首《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原本是還有著一大段的,那便是「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兩隻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裡,媽媽卻吃著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風雪狼一樣吼叫,媽媽卻穿著破爛的單衣裳……」
這就是「媽媽講的故事」。然而這「過去的事情」,現在被一刀斬掉了,沒有了,所以青少年朋友們全把這支歌唱成歡快的樂章,而不知道它曾浸淫的血和淚。
關於斬掉「媽媽講的故事」,輿論之間,是有各種說法的,有說斬得不對的,斬掉了這一段,歌曲就不知所云;也有說斬得好的,祥和年代,何必再去提辛酸往事。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故事」,「並不普遍存在」,「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云云———這就不是對一段歌詞的討論了,而涉及到了我們的歷史觀這樣的問題了。
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想到了暢銷的小說《亮劍》。電視劇《亮劍》,我是看了三遍的,李雲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邁風格,386旅獨立團的「亮劍精神」,乃至李團長略帶一點「匪氣」的鮮明個性,讓我熱血沸騰。因為「愛屋及烏」,於是便急切找來小說看,才知道電視劇只是截取了小說從抗戰到解放初的一段。那麼解放以後,小說中主人公們的命運如何呢?當年晉西北抗日、打蔣軍的「鐵三角」,丁偉蒙冤下獄,留下了「早知如此,當初不該參加紅軍」的呼喊,趙剛偕妻服毒自盡,最後是李雲龍帶著田雨飲彈自殺……最有戲劇的是,李雲龍自殺之後,唯有他解放戰爭中的老對手、後來的「國軍」金門司令楚雲飛為他悼念。楚司令在「對面」為他播放了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並以南宋詞人劉克莊的《滿江紅》為他送行———「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你看,多麼惺惺以惜的相知,多麼「發人深思」的「反差」?
難怪人們看了電視劇《亮劍》,要熱血沸騰,而再看小說,卻不免滿腹狐疑———現代史上國共兩黨的鬥爭,尤其是解放全中國的革命戰爭,竟是「好人打好人」嗎?中國共產黨人走過的曲折道路,果真是「早知如此,何苦當初」嗎?這又已經是涉及我們的歷史觀的事兒了。我相信對於從小喝我們軍隊奶水長大、從部隊大院裡走出來的作者,對於這種「效果」,這種「讀後感」,應是始料不及的,並非他的初衷,只是無意間收穫的「跳蚤」吧……
從一曲歌被腰斬,到一部小說給人錯覺,我相信是有助於我們反思一下歷史觀的。比如說,我們正在進行改革,是否意味著過去的革命就「何苦當初」?我們是要擴大開放,是否意味著過去推翻三座大山就「並無必要」?我們爭取祖國統一,是否意味著過去的革命戰爭就是「好人打好人」?等等,這些近年來有一些混沌的事兒,還是應當按「實事求是」的精神正本清源,靠歷史唯物主義來搞搞清楚。
我們正在學習十七大報告,胡錦濤同志說的「三個永遠銘記」,第一個就是「永遠銘記」改革開放的偉業,是在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等基礎上進行的,從而深刻地斷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沒有這個「前提」和「基礎」,就談不上今天的改革開放。這就是唯物論的歷史觀,這就是十七大對歷史與現實的辯證關係的科學解讀,這就是我們對諸如「好人打好人」一類誤解的理性回答。我們不能因為要與時俱進,就輕易否定160年來無數志士仁人的前赴後繼,否定幾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拋頭灑血。
我們正在開創未來,我們不能數典忘宗。在雲朵裡穿行著月亮的和諧時光,我們也不要忘記,更不要無端地否定「媽媽」講的「過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