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成年心臟可再生新細胞 | 陽光歷史

 

A-A+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成年心臟可再生新細胞

2017年04月14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54 次

據美國《生活科學》雜誌報道,長久以來人們便一直認為,人類的心臟和大腦一樣,在形成後就不再產生新的細胞。但加拿大科學家宣佈首次發現人一生當中都在孕育新心臟細胞的證據。

    幾年前,科學家曾得出另一項重大發現,進入成人期後,腦細胞也不斷產生新成員並發生變化。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拉坦·布哈德瓦基(Ratan Bhardwaj)表示:「如果割傷了皮膚,皮膚能夠自行癒合。如果骨骼斷裂,骨骼也能自行癒合。但人們一度認為,類似心臟和大腦這樣的器官不會長出新細胞。然而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人的心臟確實能夠產生新的細胞。」


  在4月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布哈德瓦基及其同事詳述了他們的發現。布哈德瓦基在接受《生活科學》雜誌採訪時說:「我們認為這是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根本性突破。我們為研究未來治療手段打開了一扇門。」例如,這一發現能夠幫助醫生針對心臟病發作造成的損傷採取相應治療措施,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這種損傷是無法復原的。布哈德瓦基等人的研究發現無疑是在告訴人們,人體擁有巨大的再生能力,程度上遠遠超出醫生此前的預測。


  研究過程中,布哈德瓦基等人利用一項創新性技術發現泵血器官——心臟擁有自癒合潛力;他們對心臟細胞進行了碳-14年代測定。在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進行地上核彈試驗時,空氣中的放射性碳-14數量增多。1963年,一項反核擴散條約最終中止了核試驗的腳步,在此之後,碳-14數量逐漸下降。


  研究人員解釋說,任何在進行地上核試驗的年代形成的細胞——無論是動植物細胞還是人類細胞——其DNA中的碳-14含量都應處於一個更高水平。他們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對核試驗前後出生的人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心臟在不同時期都會孕育新細胞。事實上,在一個人一生當中,心臟細胞都處在再生狀態,25歲時的年更新率為1%,這一數字在75歲時跌落至0.45%。


  長期以來,科學家便一直認為心臟、大腦和胰腺等器官在形成後便無法再生新細胞,雖然它們的體積明顯增大。它們雖能夠創造新細胞,但並不是心臟細胞或者大腦幹細胞。這一理論主要建立在下面這一事實基礎之上——如果這些器官因傷病遭到破壞,其失去的功能便很難恢復。研究人員現在認為,心臟實際上也擁有可用於治療疾病的干細胞。


  人體的適應能力要大大超過此前的預計,布哈德瓦基等人的新發現顯然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新證據。他說:「我們正從一個不同角度看待人體。認為器官也和動力學組織一樣能夠發生變化和自我修訂無疑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想法。」


  刊登於3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遭受神經損傷後,貓的腦細胞能夠進行重建,方式是在神經細胞中添加更多名為「髓磷脂」的絕緣體。髓磷脂是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脂肪絕緣體,在很多中央神經系統失常情況下出現退化,其中包括多發性硬化。髓磷脂的功能是提升神經細胞的「運轉」速度。在貓體內,如果在細胞中恢復髓磷脂,細胞便可重獲失去的功能。


  此項研究領導人、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學家伊恩·鄧肯(Ian Duncan)說:「此項研究的立足點是,明確證明重新形成髓鞘能夠讓因嚴重神經紊亂症失去的功能得以恢復。這種恢復說明中央神經系統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