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廣東發現水底千年採石場
潛水員發現,上百級完整的石階從洞穴口一直通往洞內。
水底保留的古代工匠工作時用的銅燈架
一摞摞被開採好的石板,在洞穴廢棄前沒有來得及搬走
完整的石階從洞穴口一直通往洞內
○古代水下採石場遺址達數十萬平方米○初步推斷可申報「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引發「佛山宋代是建材之都」等猜想
「我們在西樵山半山腰的石燕巖巖洞中,發現了超過義大利加城的水下『採石場』遺址!」近日,記者接到廣州龍德潛水服務公司潛水教練董國亮的報料,他們在佛山市南海西樵山的石燕巖洞穴中,發現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古代水下採石場遺址。一年多以來,潛水公司組織國際洞穴潛水專業人士多次對西樵山石燕巖進行了水下潛水考察,拍攝了珍貴的水下錄像,獨家公佈給本報記者。
帶著這段珍貴的洞穴水底視訊,記者向廣東省水下考古專家請教,專家鑒定說:南海西樵山洞穴的水下採石場遺址,堪稱迄今發現的國內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跡。「這是又一個沉睡水底千年的古代奇跡重見天日!」
現場:上百級台階驚現水底
「洞穴四壁留有一道道古代採石工落下的鑿痕,數百塊已採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似乎在說,這些古代工匠才剛剛來過。」
董國亮有數十年的水下潛水經驗,他曾在「南海I號」整體打撈期間,在海底30多米深處拍攝了珍貴的「南海I號」水下錄像在央視播出。由於掌握著十分豐富的潛水經驗,他和他的工作團隊得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對一些從未有人進入的洞穴內進行探險。
2007年,董國亮將探險的目標鎖定南海西樵山的石燕巖洞穴。「據之前的考古資料顯示,西樵山從舊石器晚期就被用作採石場,一直到明清時還在使用,我想這裡可能會找到一些先民生活的蛛絲馬跡。」
到達南海西樵山石燕巖後,董國亮被現場環境驚呆:海拔100多米的半山腰上,石燕巖的3個巖洞裡竟然都有山泉水。當董國亮潛入洞穴中的水底時,他被眼前的景象又一次震驚了:
洞穴水下竟然有十分規整的台階,上百級台階從洞口直通洞底。順著台階,潛水員潛入洞穴底部,在隨身攜帶的強射燈照射下,一個古代採石遺址出現了。整個石場規模巨大,有數十萬平方米,生產區、生活區和通道通聯的數個小洞穴錯落有致,結構非常複雜。洞穴的四壁上上下下留有一道道古代採石工落下的鑿痕,數百塊已採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可見是遺址廢棄時沒有來得及搬走的石材。
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董國亮跟他的工作團隊先後近10次潛入洞穴內探秘,最近的一次下水探險是2008年底,新發現不斷湧出:潛水人員在水底發現兩盞銅製燈台、幾個青花瓷碗以及搭在洞穴四周的幾架人造竹梯,留下了古代採石工人生產加工時的痕跡,活生生的現場似乎在說,這些古代工匠才剛剛來過。
董國亮發現,直通洞口的台階旁,竟然有一個人工開鑿砌成的方形石池,「這是不是一個供洞內工人喝水用的蓄水池?」
另外,水底幾個小洞穴竟然橫豎支撐著幾棵人腰粗的樹幹。它們為何出現在水下洞底?董國亮推測說,由於這個採石場總體面積相當於幾個足球場大,為了保持內部結構的穩定,古人很可能從洞外搬來了這些大樹做洞穴內部的支撐。「潛到洞底往上看,整個洞穴足足有10多層樓高。有趣的是不同高度的石壁上還插著一些粗壯的木棍,應該是古代工匠搭架子登高所用的架竿,因為他們必須爬到不同的高度開採石料,而不能只停在洞底。」
古代銅製燈台、上百塊人工採集的石板、成年男子腰粗的大樹幹……這些場景一一記錄在董國亮在水下現場拍攝的錄像資料中。伴隨著他拍攝的水底鏡頭,記者也彷彿闖入一個被凝固的時刻,那一刻古代工匠們正揮動斧頭、採石搬料。
價值:堪比義大利古城遺址?
「採石場至少從宋代起就源源不斷向佛山、順德等地提供石材,證明佛山不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時期起很可能也是建材之都。」
發現西樵山石燕巖水下古代採石場後,董國亮邀請省考古所專家到現場鑒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帶隊前往,初步認可了石燕巖水下生產遺址的價值。
為了進一步鑒定,考古專家張松親自潛入了深深的水下洞穴,一個小時的水下探險後,他浮上水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太牛了!」張松認為,這至少是目前國內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跡。從規模上講,西樵山石燕巖水下採石場有數十萬平方米的古代遺址現場,遠遠超過義大利中世紀時期被當作「採石場」的加城遺址。
魏峻認為,這個遺址的最大價值在於,整體結構保存非常完整,由於被水浸泡的緣故,凝固了一個活生生的古代採石場生產現場。
石燕巖水下古代採石場到底始於何時?張松翻出了《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省分集》查閱,原來西樵山石燕巖已經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書上有這樣的記載:石燕巖採石遺址,宋—清,明後發展洞穴開採,以斜井掘進後採石,現洞口人工採石痕跡明顯。張松說:「考古專家們根據石燕巖裸露在地面上的一小部分,將其定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從未有人發現這個洞穴的水中竟然完整地封存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古代採石場遺址。」
張松認為,這一採石遺址一旦進行全面考古發掘,完全具備申報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資格。
「古時候在佛山等地,大戶人家都用石板做宅門,石門是財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徵。佛山等地古代民居庭院、祠堂、廟宇裡主要使用一種『鴨屎石』的建材,很可能就產自這裡。」張松認為,西樵山的石燕巖水下採石場至少從宋代起就源源不斷地向佛山、順德等地提供石材,曾經為當地經濟起到巨大作用。「這個遺址的發現很可能證明,佛山不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時期起,它很可能也是一個建材之都。」
謎團:古採石場緣何被廢棄?
「這很可能是由於洞穴採得太深(超過40米),最後打通了西樵山內的泉眼,泉水最後溢滿了洞穴覆蓋了這個巨大的古代採石場。」
西樵山的採石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魏峻告訴記者,考古工作者曾在西樵山上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採石基地。
「西樵山其實是新石器時期南方一個大規模的採石場和石器製造基地。1958年發現的西樵山文化遺址主要分佈在西樵山東南坡和中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三大石器製造場遺址之一。經中山大學、廣東省博物館等單位多次發掘,出土遺物非常豐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錘、琢錘,石器生產工具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錛、石鏟等。」考古專家告訴記者。
這次發現的石燕巖水下古代採石遺址,至少在宋代就已開始使用,為何這麼大的採石場最終被廢棄?張松分析說,很可能是由於洞穴採得太深(超過40米),最後打通了西樵山內的泉眼,泉水最後溢滿了洞穴覆蓋了這個巨大的古代採石場。「這也是石燕巖水下採石遺址的價值所在,因為大部分在陸地的採石場都被後人生活、生產痕跡破壞了,但在西樵山石燕巖的水底,古人生產和生活的未解之謎被封存了下來。」
目前,水下古代採石遺址的洞底被一層厚厚的淤泥覆蓋,考古專家推斷,淤泥之下很可能隱藏著更大的秘密,如埋藏著古代工匠遺留的採石工具、甚至古人攜帶到洞中使用的一些生活器皿等都可能在隨後的發掘中呈現在世人眼前。
張松說,由於該水下遺址結構複雜,深入調查工作尚需更多資金與設備,更多的秘密有待考古人員深入發掘後才能揭開。
◎相關
洞穴考古危險多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呂遵諤2006年曾在廣西的洞穴裡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古生物和石器考察。他呼籲人們慎重對待各種洞穴的開發,「很多古人類活動遺跡及人類化石有了山洞的保護,免遭風化或損毀,一定要注意保護」。
洞穴考古有著陸地考古所沒有的驚險和刺激,特別是洞穴水下考古對考古人員身體、經驗等各方面要求非常高,難度甚至大於海底考古。由於洞穴的水底能見度非常低,一些洞穴甚至完全被水淹滿,考古人員一旦在水下發生不測或遇到供氧不足等危險時,靠自身浮力上浮後,很可能無法抵達水面而窒息身亡。因此,洞穴考古一般要求潛水員至少有10年潛水經驗。
董國亮告訴記者,在洞穴水底,潛水員最怕的並非可能出現的巨蟒或「怪獸」,而是最容易因迷路而亡。潛入西樵山石燕巖水下遺址後,由於有數十萬平方米之大,董國亮和他的隊友先在主洞穴四周拉起一圈白線,「潛水員要始終位於白線的上方,盯住這條白線,否則一旦偏離就可能迷路。」
洞穴內由於沒有陽光照射,水溫極低,比海底溫度更低。如果不經過培訓,潛水員長時間在水下工作極容易休克。另外,一些特別深的洞穴很可能由於照明設備的不足而無法潛入。「西樵山石燕巖水下遺址的40米深處漆黑一片,會發生獨特的吸光現象,我使用的21hid的先進水下照明設備幾乎很難發揮照明效果,光幾乎全部被黑黢黢的水底吸收了。」董國亮告訴記者,西樵山石燕巖水下可能還藏著更深的洞穴,但以目前的條件,潛水人員和考古人員都還無法潛入。
可建水下博物館
法國巴黎的特拉卡代羅宮最初就是為1878年的世博會修建的,當時巴黎世博會的舉辦者充分利用博覽會展館———特拉卡羅宮的地下室及地下舊採石場遺址,建成一個地下水族館,並借助於水泥和顏料,將地下舊採石場裝飾成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巖洞向遊人開放,形成特色引起轟動。
相關專家認為,西樵山石燕巖水下古代採石遺址從考古價值上比特拉卡代羅宮更大,完全可以規劃成可供參觀的水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