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神奇「仙家室」藏市區傳為五代紫霄真人修煉之地
青山綠樹間,位於豐澤城東社區的這座「仙家室」如石窟寺。
這是罕見的「仙吊石」:三塊岩石托起一塊巨石,形成一處天然石洞。
傳說,此石室是五代時紫霄真人譚峭的修真之處。
據載,清代此石室變成一私塾,培育了不少英才。
這就是考古隊員在泉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新發現。
這一罕見「仙吊石」,也稱「仙家室」,位於豐澤華大街道城東社區。
專家稱,「仙家室」是一處泉州地區較為少見的石窟寺,它利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巨石和山體的間隙中修建,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巧手,具有較高文物價值。
發現
岩石托起巨石
構成「仙家室」
這塊「仙吊石」在清源山主峰東側的南嶺東南處。它重約百噸,上拱下平,由三塊岩石呈三角形托起,形成一處天然石洞。
為何叫「仙吊石」呢?原來,巨石底部有向裡凹陷紋理,這種紋理類似用仙繩吊起巨石而引起的凹陷,故稱「仙吊石」。
那為何又叫「仙家室」呢?華大街道辦民間民俗研究員、東方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魏朝陽說,因附近村民以「仙吊石」為屋頂,以三塊天然支撐的岩石為柱,用毛石做牆,建成面積為35平方米的石室,故稱「仙家室」。
記者探訪時看到,「仙家室」由三塊高2米多的豎石以鼎足之勢立在大石台上,穩穩托住重百噸的巨石。三豎石的周邊,砌有毛石作牆,其上有石窗,其中有石門,其內是一天然空間,其外有平台,台邊有古木。
環顧四周,群巒疊翠。對面就是後渚港,看海色天光。石室旁環台梯道,與台下曲徑相通,景致幽深。
據傳
五代紫霄真人
曾經在此修煉
傳說「仙家室」是五代時紫霄真人譚峭初到泉州時的修真之處。「仙家室」西南方,還有一由山石天然成形的佛龕,稱「仙姑龕」,據傳是古代山民奉祀仙姑入山施藥救人的聖地。
魏朝陽介紹,唐末五代,紫霄真人譚峭,隱居廬山棲隱洞。有一天,八仙之一呂洞賓路過廬山,便上棲隱洞尋訪譚真人。剛好譚真人外出不在,呂洞賓就留詩洞壁上:「我室適君東海邊,天台承露結金丹。夜深鶴靜秋光碧,萬里清風盡入山。」詩後題「無上宮主訪譚真人作」。
譚真人回洞時,見題詩後很驚喜道,「宮主無上,應是宮字無寶蓋頭,那就是『呂』字,這是八仙洞賓所寫的詩,可惜失之交臂,既然呂仙師指點我重尋修真洞天,便應立即啟程前去尋訪。」
譚真人祖籍泉州晉江,而晉江就在東海邊。因此譚真人回晉江後,便到清源山尋訪修真福地。他一路尋訪,先到「紫澤洞」,發現與詩句所寫不符。第二天一早,他沿清源山脈向東側走,看到東南邊山頭頂有一座大石台,上面有三塊岩石,呈品字形,托著一塊形如麵包的大山石。這山石就是重約百噸的巨石。
登上大石台後,東邊是大海,只見「一日波中出,兩江匯海忙」,後渚港景色盡收眼底。譚真人觸景心動:三塊岩石,品字形,不就是「巖」字嗎?正是呂仙師大名(呂祖名巖,字洞賓)。而呂洞賓題壁詩頭兩句剛好與此景如此相像,此室適合真人修真「結金丹」。
於是,譚真人選中此處為修煉之地。接著,砌石圍亭,設石窗石門,「仙吊石」下三腳室,就這樣成了名副其實的「仙家室」。
十年後,譚真人才回到更為安靜的「紫澤洞」精修。史料記載,宋開寶六年(937年)譚真人在清源紫澤洞駕鶴西歸。因此,後人知譚真人居「清源紫澤洞」者眾,而知譚真人曾居「清源仙家室」者少。
據載
清初變成私塾
出了不少人才
明末清初,「仙家室」改作城東、後路、南埔三村合辦的私塾。第一任授課先生,就是原清源「鏡山書院」主持人何喬遠的學生——城東魏尚公。魏尚公給農家子弟傳授四書五經,為當時社會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
「根據記載,加上椅桌,可坐30多人。」近年來著力研究該石室的魏朝陽稱,當時山村就在附近,後來村民陸續搬遷下山,而仙家室裡的物件在「文革」中也被破壞了。
「仙家室私塾」的第一期學生——南埔村魏士曾,就名列清史。據載,康熙十七年,反叛朝廷的吳三桂、吳應麒父子,用重兵死守岳州,控制洞庭湖,清軍一時無法攻取;康熙帝令萬正色率領岳陽水師與千總魏士曾,對吳應麒的部將進行策反,使其部將陳華、李超、王度等出降。在此次平叛中,萬、魏之軍連勝17仗,吳應麒棄城而遁,岳州遂被收復,但魏士曾卻戰死於此次戰役。康熙帝賜贈魏士曾為「守備」。
■相關鏈接
譚峭,泉州晉江人,唐末國子司業譚洙之子。他博學善文,其父希望他入仕途,但他卻無意功名利祿,從小嗜好黃老之術,拜嵩山道士為師,學道十餘年,善辟榖服氣,喜遨遊名山。閩王昶曾拜其為師,被賜號為「金門羽客正一先生」;閩亡之後,隱居廬山棲隱洞,授徒傳道;南唐主聞其名,賜予官階和財物,譚真人固辭不受,被南唐主賜號為「紫霄真人」。晚年回歸泉州,隱居清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