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漳縣驚現國內最大的元墓群 | 陽光歷史

 

A-A+

甘肅漳縣驚現國內最大的元墓群

2014年09月12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48 次

  定西的漳縣因鹽而興。其最早的建置起始於鹽,有「先有漳鹽後有漳縣」之說。漳縣自然風光優美旖旎,民俗風情奇特濃郁,旅遊資源多彩多姿。也許很多人都知道漳縣境內的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貴清山和遮陽山國家攀巖訓練基地,但卻很少有人知曉這裡竟有一座歷史罕見的元墓群。


  暴雨之後的震驚


  出漳縣城向東南走不遠,涉過漳河,就看見一片用土牆圍起來的大約三萬多平方米的土地,這就是汪家墳元墓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埋葬著元代開國功勳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十餘代子孫,被考古學家稱為「海內之最」。


  1972年的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從光禿禿的山嶺上傾瀉而下,匯聚一處,沿漳河咆哮而去。洪水退後,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眾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沖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得知這一情況後,省文物部門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當地,專家們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座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為我國迄今發現最大的元墓群。


  後來有關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先後發掘清理墓葬17座,迄今共出土陶、瓷、銅、竹、木、金、銀、玉、絲織品及墓誌等文物735件,其中225件由省博物館收藏。其中元代衣帽、木屋模型、花草飛鳥紋瓷壇、彩繪陶俑、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等極為珍貴,為國內同期墓葬所少見,極為珍貴。其中元銅鏡、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賜金牌等物特別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屬國內少見的文物精品。


  戰功赫赫「三王十國公」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席捲北方。汪世顯原是金國鞏昌便宜總帥,金國滅亡後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他所堅守的金國最後一個堡壘——鞏昌 (今定西市隴西縣)城在被圍數月後,糧盡援絕,危在旦夕。隴右百姓在金夏、金宋、金蒙戰爭的漩渦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當蒙古大軍兵臨鞏昌城下,在皇子闊端保證「仁武不殺,能保全闔城軍民」的前提下汪世顯被迫出降,率軍歸附了蒙古,使隴右地區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浩劫。


  此後,汪氏對秦隴二十四城的統治得到蒙古貴族的認可,汪世顯父子為元朝統一全國立下赫赫戰功,在保衛西南、西北邊境的歷次戰鬥中屢建功勳,足跡所至,遍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及雲南廣闊地域。數十年金戈鐵馬,使他們一個個得以憑借戰功而高官顯爵,躋身於元朝統治集團的重要地位,開始了汪氏家族飛黃騰達的新時代。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貫元朝始終,「為官者一百八十餘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歷代朝廷對於外姓功臣封王,都十分審慎,有的明確規定不封外姓王。而元朝對於不僅是外姓,而且是外族的汪氏封爵如此之高,足見對其寵信和親密的程度。


  汪氏一門有3位「附馬」(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他們父子兄弟相繼擔任「鞏昌等24處便宜都總帥」,長期鎮守西南、西北的廣闊疆土,許多人榮膺最高軍階「龍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從一品)、「鎮國上將軍」(正二品)、「安元大將軍」、「昭勇大將軍」(從三品)、「明威將軍」、「武略將軍」等,其中多數擔任過 「便宜都總帥」、「都元帥」、「元師」、「掌軍萬戶」等高級職務。終元世襲鞏昌總帥府都總帥,軍民兼制。他們不僅在軍事上居於顯赫地位,而且在行政上也位高權重,掌握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權力,所任高級職務如中書右丞、陝西、四川、雲南等行省平章及刑部尚書、工部侍郎等。文官序列中,官階在三品以上有十五人。其生前或死後封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資政大夫」(正一、二品銜)的多達三十多人。


  海內最大元墓群


  據《汪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從公元1243年汪世顯葬此開始,至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止,在370餘年內,共有墓葬120餘座,葬有汪氏家族14代200餘人。


  從考古發掘來看,其墓為方形墓室、圓形穹頂,漢族傳統的磚木結構,多數墓室四壁有雕磚鑲嵌,整體形狀又呈蒙古包狀,具有明顯的「蒙漢一家」民族大融合特色。


  今天,遊客們唯一能夠見到「汪家墳元墓群」的標誌,是依圍牆而建的一個小門,上面寫著:汪家墳元墓群,1987年8月建。站在門前,真的讓人無法想像,這地底下竟埋葬著元朝功勳顯赫、長期鎮撫甘、陝、川、青、滇五省遼闊地域的隴右王。


  據介紹,元朝帝王的墓葬制度,在歷史上是一個大改革,他們吸取了過去那種「窮天下之力以崇山墳,傾天下之財以充藏槨,盡後宮之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後「幾經變亂,多遭發掘,形體暴露,甚至墳土未干,其墳墓已空」的教訓,而採取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後人無法發現。這種墓葬制度,比起糜費巨大人力、財物營建皇陵,無疑是一大進步,而汪家墳古墓群則為考察元代墓葬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從墓室結構看,汪家墳元墓群與宋墓相似,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有方形、復斗頂或卷頂和盈頂式,並有豎穴土坑墓。墓室結構極為繁華,有反映墓主人和當地人民生活的畫像磚,有神話故事的壁畫,有刻有二十四孝圖、鶴鳥、花草、天馬、牡丹和飛人的磚雕。如M20墓,墓壁由刻花磚砌成,起基四平,自下而上交互壘砌。壘至1.5米左右後,順壁砌成交錯的7座迴廊、樓台和仿木構門窗。門側閽人侍立,門內刻著端坐的墓主人。樓上層雕仿木結構的斗拱、椽、簷、瓦垅。然後逐次分收。疊澀砌成攢尖頂,最高處懸銅鏡。墓室置二棺,棺前置供桌,其上放盅、碟和供果等,棺左右也置供物。


  總之,元墓群所呈現的汪氏家族的顯赫鼎盛歷史罕見,是元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習俗、建築技術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的實證。這些文物及墓室本身,為研究元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習俗以及建築技術、房屋殿宇結構等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和文字資料。據有關專家介紹,該處墓葬群不僅成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元代墓葬群,而且因葬儀豐厚而具有其他元墓不可望及的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