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湖南湘潭縣發現戰國時期軍人墓地
2200年前古劍吐射寒光
湘潭考古又有重大發現!今日,在湘潭縣易俗河鎮牛頭嶺一工地,當地文物部門發掘了一處戰國晚期的土坑墓,出土了銅砝碼、琉璃璧、陶鼎、陶敦、陶壺等23件戰國晚期重要文物,其中包括一把保存相當完好的青銅劍和一組3件湘潭最早的珍貴鐵器。
出土陶器十多件
古墓群所在範圍系原湘潭縣瓷廠廠區,原廠區被拆後,此地賣給了當地一開發商興建商品房。
去年下半年,湘潭市文物處考古專家郭民主在工地巡查時發現了這處古墓群。經初步考證,這是一處戰國晚期的墓葬群,共有6個墓葬,距今至少在2200年以上。為進一步弄清情況,文物部門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但因天氣等原因一直沒有正式發掘。
制訂詳細方案後,3月11日,湘潭市文物處聯合湘潭縣文物管理所,決定對其中的1號墓葬首先進行挖掘。通過近5個小時的努力,1號古墓終於「重見天日」。
這是一座呈規則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其墓穴長2.4米,寬1.7米,殘存深度約為3米。上午8時許,10名考古工作人員開始清理該墓的表層泥土,隨著一步步掘進,5個陶壺最先露了出來。這5個陶壺挨在一起,大多已經破碎,其中1個還為彩陶。隨後,又挖出了3件陶豆、2件陶鼎和2件陶敦等。
2200年前古劍吐射寒光
墓室裡還挖出了1把青銅劍,銅劍旁邊埋著一把長約1.8米的銅戈和1個戈鐏。經測量,這把銅劍長60厘米,其中劍身長51厘米、劍柄長9厘米。
雖然因年代久遠,但銅劍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輪廓十分清晰,劍身透著淡藍色的光澤。銅戈不太完整,中間木柄已經腐蝕,只剩戈頭、戈鐏。「因年代甚久,古墓主人的屍體和棺材已經腐爛,銅劍、銅戈和戈鐏緊挨著埋在墓室的一側,應該就放在當時墓主人的右手邊。」考古專家盛兆華說,在古代,一些有身份的死者下葬時,一般都會有鼎、敦、壺等禮器陪葬,其中鼎代表一定的身份。但這座墓室裡只發現敦、壺,沒有發現鼎。
盛兆華分析,從古墓大小來看,墓主應是一個普通人;而隨葬物品證明,他應是位男性軍人,或許立過戰功,但詳細情況還要待其他5座墓挖掘後才能揭曉。
鐵器見證較高冶煉水平
最讓人驚喜的是,在墓室裡還發現一套4粒銅砝碼和1組鐵器。
2005年7月,在湘潭縣牛頭嶺一帶也曾發現9座戰國晚期的古墓,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其中包括我國最早的一批鐵器——夯錘。「這次挖出的鐵器1組共3件,已經銹蝕,是否為夯錘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青銅劍完全可以申報為國家三級文物。」湘潭市文物處專古部主任羅強武說。
據文獻記載,湘潭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天寶年間,距今不到1300年。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連同過去省、市、縣文物部門在當地的發現充分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易俗河就頗具規模,成為當地行政中心,其重要性不亞於今天的湘潭縣。
從出土的鐵器推斷,在戰國晚期,湘潭縣一帶的鐵器鑄造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批墓葬的出土,為研究戰國晚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研究楚越關係提供了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