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發現商周時期最大制鹽遺址群
在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邊發現了大面積制鹽作坊遺址,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制鹽遺址群。
考古界專家日前經過論證認定,這些遺址所在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鹽地點,為研究中國古代制鹽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山東省的部分考古專家,日前在壽光對在這一地區發現的大規模制鹽作坊遺址的發掘成果進行了論證。專家們認為,對這些遺址的挖掘揭露了比較完整的制鹽作坊遺跡,獲得非常重要的發現,在中國鹽業考古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雙王城水庫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三大庫區建設工程之一,位於壽光市以北,北距渤海南岸25公里。南水北調工程將原庫區擴大為17平方公里,經過調查,在新庫區範圍內共發現遺址30處,均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制鹽遺跡。隨後,考古人員擴大調查範圍,在水庫及周圍30平方公里內共發現商周時期遺址近80處,這是渤海南岸商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制鹽遺址群,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制鹽遺址群。
鹽業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李水誠說,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制鹽有關的古代作坊遺址,在中國鹽業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今年4月,山東省文物部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始對雙王城水庫遺址進行挖掘,目前已完成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據山東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王守功介紹,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出土遺物中,90%以上是制鹽工具盔形器,時代大多數為商周時期。同時,他們還發現了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以及煮鹽用的兩個大型灶台。
山東省是中國的海洋大省,海岸線全長3204.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禹貢》《管子》《山東通志》等文獻對鹽及制鹽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記載很多,但對制鹽工具與制鹽工藝的描述卻非常少。
據介紹,包括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在內,考古人員在渤海南岸共發現了商周時期與制鹽有關的文物點200餘個。這些文物點多成群分佈,大的遺址群由30至70個文物點組成,代表了商周時期制鹽業每個組織單位的基本規模。
專家們論證認為,這些遺址對這一區域制鹽規模及制鹽工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助於逐步解決渤海南岸商周時期的制鹽規模、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社會分工和生產性質等重大學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