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分析之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先勝後敗? | 陽光歷史

 

A-A+

戰役分析之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先勝後敗?

2016年09月06日 三國皇帝,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801 次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爆發於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劉備在成都稱帝后,短短幾個月時間,集結五萬大軍伐吳,其中一萬左右是少數民族。蜀軍攻入吳境前期一路過關斬將打的很順利,但是陸遜指揮吳軍後,蜀軍卻無法進軍。結果蜀軍被吳軍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為什麼會先勝後敗?陸遜為什麼先敗後勝?

  劉備方失敗原因總結:

  1利慾熏心,急於爭奪被吳國武力奪回的荊州五郡,起兵太過意氣用事。關羽在襄樊戰役敗北後,吳國奪回了荊州南部地區,關羽本人被俘後亦被處死在臨沮。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手足情義更重於君臣情義,這個是私人方面,荊州對蜀國至關重要。

  隆重對中就有利用荊州、益州擴展東西南北路線計畫,荊州丟失蜀國只剩下益州本土。但是荊州不是劉備所有,赤壁之戰孫劉取勝,劉備因實力弱小,向孫權提出借用南郡。既然是借用,就要有還期,這是借貸關係基本的常理,劉備卻因佔領漢中後實力增強,不打算將荊州還給東吳,吳國武力奪取這裡也可以理解,吳國也要生存,敗盟可理解。而劉備在攻打漢中時,已經還給了吳國三個郡,只剩下南郡、公安等地還在蜀國名下。餘下的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是應該考慮哪頭重哪頭輕,吳國會不會應該就此滿足了。

  劉備因為自己的實力增強違背當初的借貸協議,這就給吳國攻打蜀國的機會了很正常。關羽失去荊州,劉備應該考慮與吳國恢復同盟,因為荊州是吳國的西大門,必須關上。漢中是蜀國的北大門,也必須要控制在己方手裡,這個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劉備該懂。但是他卻反其道而行,對內不聽勸阻,對外不顧魏國的威脅,公然起兵入侵吳國本土。

  名不正言不順興兵是不義之舉,就算為關羽報仇為口號,那也說不過去,關羽是誰啊,是蜀國的官員,並不是吳、蜀兩國的局外人,劉備因為關羽同盟友關係惡劣導致失敗。而去興兵大力伐吳,這就說明蜀國只可以打人。別人卻不能惹蜀國,這樣是不講理的。這就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是失敗的開頭,沒有開頭也就沒了過程,更沒結果。

  2士兵疲憊,士兵戰鬥力嚴重下降,作戰成果不理想。未能體諒士兵感受。蜀軍多數人是劉備在荊州帶到益州的,經過益州、漢中幾年戰爭,這些士兵明顯疲憊。蜀軍的士兵已經對戰爭厭倦了,何況是為了關羽報仇,這些人對為誰報仇完全沒意願,迫於無奈才跟隨劉備出征,士兵在這樣的心理情況下,作戰時基本比吳軍差一大截了。

  3離心離德,內部成員未能統一戰線。單方面出兵,勢單力孤。劉備在關羽被殺時就打算起兵伐吳,但是被趙雲、諸葛亮等文臣武將勸阻後沒有出兵。內部主要大臣與自己站在了相反的戰線,劉備應該三思,要考慮出兵伐吳帶來的後果。劉備卻全然否決了內部成員的意願,這裡有些權利控的意思,最後劉備只能獨自行動。由於時間比較急,劉備甚至沒能組建一個參謀團,帶上一部分將軍,謀士幾乎沒帶去。帶個黃權還要防禦魏國偷襲,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難,何況前線戰場處處遇到阻擊呢?

  4輕視對手,過於自信,未加分析敵將實力,對敵方防備不足,被鑽空子。劉備攻入吳國邊境時很順利佔領了幾處要塞,但是呈現出驕兵的態勢,越發不可收拾。陸遜來到戰場,劉備應該想到偷襲荊州有陸遜參與,可是他也小瞧了陸遜,沒有防備。劉備與關羽有著同樣的心理,認為吳國除了周瑜就沒人了,吳國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按照這樣的心理,沒有不敗的可能,何況陸遜的兵力也是5萬左右,與蜀軍兵力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兵力差距沒有,就要看自身能力了,明顯陸遜勝過劉備太多太多。

  5固執己見,戰爭局勢對己方惡化,未能及時改變作戰方式,調整兵力部署。蜀軍進攻夷陵前夕,謀士馬良看出了陸遜不是戰敗撤退,而是引誘蜀軍深入吳國腹地。劉備卻完全否認了這點,劉備的觀念還是認為陸遜被打的無力反擊,所以才會撤退的。陸遜撤到夷陵後就不再撤退了,劉備認為陸遜是不敢撤退了,過了夷陵就是長江防線。戰爭幾個月後劉備吃虧了,吳軍不出戰,蜀軍無法繼續推進,這時他還不想著換戰術。這樣就為吳軍準備反攻騰出時間了,陸遜是人不是神,也要克制敵人的陣型才能取勝。

  6兵力分散,營寨部署失誤,沒有準備退路,導致己方進入萬劫不復之地。劉備在夷陵地區幾個月沒能前進一步,這時的蜀軍可沒有開始攻打吳國時那股衝勁了。天氣炎熱這起碼有35度以上,劉備就把兵力分配到各區域的山林地區,結營圍困吳軍。自己率領的主力進入山林地帶避暑,打算與吳軍長期作戰,但是進入山林後果他沒想。兵力分散一旦吳軍發起突擊,劉備都沒有時間集結兵力反撲,再有吳國用火攻怎麼辦?

  這些劉備都沒有顧慮,如果有顧慮會作出對應的防備,明顯沒有,陸遜軍團卻有準備。陸遜發現蜀軍進入山林,就準備好火攻取勝的計畫了,而且吳軍方面可謂是萬事俱備。陸遜利用火攻,燒燬了蜀軍主力營寨,放火燒敵其實檔次最低,但是效果卻是最好的。遇到洪水、火災誰敢說自己不會躲避,但是蜀軍躲避的效果是混亂,不是有秩序避火。曹丕聽說劉備這樣的方式作戰,說出了其中的弊端,根本沒有幾百里結營作戰的道理。

  陸遜方勝利原因:

  1內外統一,上下同心同德,全力配合,目的只有一個,擊退蜀軍。蜀軍前期攻入吳國邊境,吳國爭取議和,但是沒能成功,派遣陸遜出戰是內部的意見。陸遜沒有後顧之憂,將領完全服從領導。齊心協力對付劉備,這種優越的條件沒的比。

  2軍事才能,雙方主帥作戰方式不同,吳軍統帥部署更勝一籌。蜀軍被時時克制。陸遜到了戰場便觀察蜀軍的作戰部署,防禦部署得當,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牽制蜀軍。蜀軍主帥出現戰術分析的失誤,陸遜也正好利用這點把敵人的士氣消磨掉,防守無誤。

  3天時地利,吳軍本土作戰,蜀軍外來敵人,雙方優劣程度天上地下無法比擬。吳國天時、地利、人和佔全了,這個優勢被蜀軍忽視了,吳國對外有魏國做聲援盟友。對內君臣一心,而蜀國是千里迢迢作戰,沒等出征內部已經意見不統一了,先輸一陣,地利蜀國在吳國邊境地區雖然佔領著險要地勢,但是隨著陸遜撤退,蜀軍優勢就沒了。

  蜀軍跟著吳軍到夷陵是進入了吳軍的地盤,先前的部署已經被打亂,重新部署沒條件。有利地形被吳軍搶佔,劉備剩下的只有山林地帶。天時蜀軍趕上了炎熱的夏季被暴曬。益州雖然比荊州天氣更熱,但是益州是本土,水源起碼比在夷陵地區多,蜀軍缺水源。沒有水源這樣的戰爭想打勝困難重重。陸遜敢把劉備帶到夷陵腹地,心裡是有底氣的。總結下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最後結局,吳國取勝,兵力損失不到萬人,城池土地沒損失。

  雖然消耗資源過多,但是戰爭需要沒有辦法的事,比起蜀軍的損失,吳國等於完勝了。蜀國種種原因由勝利方轉成失敗方,並且蜀國徹底失去荊州,參戰主要將領多數陣亡。兵力損失三萬以上。防禦魏國的黃權被迫投降魏國。蜀國資源損耗慘重,比吳國還多。蜀國由強盛轉入衰敗,多年後才被恢復,但是無法與蜀國佔領漢中時的實力相比較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