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投靠劉備:諸葛亮跟劉備的真實原因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為什麼投靠劉備:諸葛亮跟劉備的真實原因

2016年06月12日 三國皇帝,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1,800 次

  諸葛亮,這位中國古代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人們心目中理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化身,雖歷經了從三國時期至今的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但仍為世人所稱頌。那麼,就是這位英雄,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唯獨看中了走投無路的劉備呢?

  諸葛亮,琅邪郡陽都縣人,從17歲起開始,就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覽群書、勤於思考,一方面拜師訪友,廣泛地與社會接觸。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逐漸成為一名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確實是一位天才。據《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志存高遠,在隆中時,就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名相管仲和名將領樂毅。

  在當時名震荊州的學術領袖中有兩位長者,即龐德公和司馬徽,他們作為諸葛亮的老師,十分欣賞諸葛亮的超群才智,稱諸葛亮為「臥龍」。

  時,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能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對此,天下讀書人無人不知,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呢?是他不知道曹操這個人嗎?顯然不是。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諸葛亮對曹操肯定是早有瞭解的。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諸葛亮對曹操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喜歡的。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在這位高風亮節、功業卓著的楷模身上,古人所提倡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儒家的忠孝仁義,就是他畢生踐行的標準。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分子,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要想踐行忠義,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再者,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國理念是內儒外法,實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輔德,而曹操實行的卻是霸者之政,強權政治,這明顯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

  諸葛亮雖然不會投效曹操,但他或許應該考慮考慮孫權。孫權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不愧為一代豪傑。他據有江東,兵精而糧足。孫權愛惜人才,以諸葛亮的才幹,在東吳應該是很有前途的,但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

  接下來,再分析劉備。劉備一生極其坎坷。起初,他在家鄉起兵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後來又捲入諸侯混戰,幾十年東征西討,憑著講感情、夠朋友和自己的那點謀略才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拉起了一支隊伍。但他沒有聰明的謀士輔佐,所以只能時而投靠陶謙,時而聯合呂布,時而歸順曹操,時而依附袁紹,始終被人利用來利用去,跑了大半輩子,也沒跑出個名堂來,一直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劉備走投無路時,只好跑到荊州投靠劉表。

  劉表把劉備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線,替自己守住大門,扮演「炮灰」角色,所幸的是,劉備鎮守新野的幾年裡,曹操忙著在北方東征西討,幾乎無暇顧及劉表,所以劉備在新野一住就是八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認識了司馬徽和徐庶,這兩人極力向他推薦諸葛亮,並稱讚諸葛亮是「臥龍」。很快,劉備就親自去拜訪這位年僅27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千古傳頌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處涼亭,名叫「抱膝亭」。史書記載,由於尚未發現值得輔佐的明主,諸葛亮一直顯得很茫然,每當早晨和傍晚,他都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長嘯。當這位讀書人倍感苦悶的時候,那個最賞識他、最可以發揮他才智的人——劉備來了。

  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劉備在諸侯中被人稱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軍隊,有多大地盤,而是他對朋友很誠懇、很講信義,即使對一般的人也很有禮數,另外對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動盪的那個年代裡,很多人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他。由於有這種號召力,當時的諸侯,包括曹操和袁紹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很重視劉備,很願意與他結盟。劉備能「三顧茅廬」,拋開他急需人才不說,單說他作為一個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將軍,肯屈尊拜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問題,這就足以讓諸葛亮感動了。

  在我國古代社會,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有一個賢德的君主作為領袖,則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風廉正,官風正則民風厚,最終實現和諧社會。而在道德方面,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這在感情上就與深受忠孝思想影響的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層。此外,劉備在平原、徐州任上實行仁政,仁義之名遠播,這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同樣推崇仁政的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在當時名頭不小,這一點諸葛亮也必然會有所考慮。

  劉備雖然聲望很高,但此時除了手下有一批生死相隨的人以外,並沒有多少實力,可以說劉備還處在困境當中。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站穩腳跟,發展壯大,乃至一統天下,這個過程中間會大有可為。同時,劉備手下有一流武將,卻沒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說留給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可見,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