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他的第十個兒子出生,取名為「彘」。隨著薄皇后被廢,太子劉榮被廢,竇太后力挺梁王繼位失敗,這個毫不起眼的「彘兒」,後來竟成為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一代君王漢武帝。劉彘受好運眷顧,既是吉人天相,又是景帝后宮中五個地位不等的女人多年角逐的結果。 薄氏祖孫:失寵後的二重變奏 第一個女人,薄皇后。她是漢景帝的第一個皇后。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祖母就給他指...
史上的一代雄主漢武帝為何堅決不給李廣封侯?
多年之後,漢武帝即位。此時的李廣已是舉國公認的名將之花。新皇帝,新氣象,李廣終於從地方來到了中央,被漢武帝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只是多年的邊地生涯之後,李廣已告別了中年。李廣有個參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誰都知道,李蔡才幹遠在李廣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漢景帝時,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漢武帝時,李蔡更是一帆風順地升至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
漢武帝一生的功過評說: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立了劉弗陵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個顧命大臣後,終於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塵埃落定。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重用人才,招賢納士;他嚴刑峻法,重用酷吏。漢武帝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太多讓人談論的話題,關於他本人的歷史評價更是莫衷一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位神秘而複雜的皇帝時,我們做何評價?...
摧花辣手的漢武帝一生中念念不忘的女子是誰?
漢武帝死後,托孤大臣霍光,體念帝心,請求繼位的漢昭帝追封這個人為皇后,並將其衣物與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這人就是漢代一代美人——李妍。漢武帝一方面熱衷於富國強兵,開疆闢土。一方面也醉心於絲竹管弦,聲色犬馬。有一天漢武帝罷朝回到內官,李延年率領一班樂師和舞姬,為皇上唱新歌,獻新舞,歌聲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只聽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
智聖東方朔:一位寫自薦書向漢武帝要官的奇人!
智聖東方朔焰故事:漢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史記?滑稽列傳》中這樣記載:「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也就是說,東方朔給漢武帝的上書,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漢武帝讀了兩...
漢武帝臨終為何將年輕有子的妃子全部處死?
漢武帝為何把給他生過孩子的妃子都處死?漢景帝有五個妻妾,分別是栗姬、程姬、唐姬、賈姬和王夫人。此前,漢景帝曾有薄皇后,只是當了六年皇后就死了,沒有子嗣。漢景帝廢了栗姬所生的太子之後,立王夫人所生的劉徹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楊縣人郅都以郎官的身份服事漢文帝。到了景帝時代,郅都當了中郎將。一次,他跟隨景帝到上林苑。賈姬到廁所去,野豬突然闖進廁所。景帝用眼示意郅都去...
漠北之戰的戰略 漢武帝劉徹如何佈置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戰略: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會戰後,匈奴伊稚斜單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不料漢武帝卻轉攻河西,使匈奴的誘兵之計落空。惱羞成怒的伊稚斜單于,於元狩三年(前120年)春發數萬騎兵,分別從右北平、定襄兩郡入犯,殺略千餘人,企圖藉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 鑒於匈奴單于本部及左賢王邦仍具相當實力並嚴重威脅漢朝北部邊疆安全的...
漢武帝任命的五位「顧命大臣」是誰 下場如何?
漢武帝劉徹,「千古一帝」,首創年號,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晚年因巫蠱之風盛行,太子受牽連被奸臣所害,最後自縊而亡。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臨終將太子托孤於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車千秋。此五人為漢昭帝的顧命大臣。此五人下場如何呢? 霍光: 漢武帝死後,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勳,麒麟閣十一功臣第一。由於權利熏天,漢宣帝在霍光活著的時候...
歷史上李夫人是如何抓住漢武帝的小心臟的?
自古君王都好色,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不例外。不過在美女如雲的後宮想要脫穎而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都是人尖子,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別人倣傚的對象,如果運用不當,肯定會適得其反。不過總有一些美女比如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卻能讓人過目不忘,不僅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就是死後也讓漢武帝心痛不已。 那麼這個李夫人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其一,廣告做的好,李夫人的...
漢武帝竟是雙性戀:名將衛青霍去病曾被「貴幸」
大概是某種生理基因的作祟,漢朝皇帝大都有「雙性戀」怪癖,既貪女色又好男色,這已是一個不爭的史實。而在這方面獨領風騷的則是武帝劉徹,他相繼所寵幸的竟是或姐弟倆,或兄妹倆,或兄弟倆,可謂另類「亂倫」。
劉徹寵幸的姐弟倆是衛子夫、衛青。衛青究竟是否劉徹寵男,一直是人們爭議的焦點。竊以為,衛青曾是劉徹寵男之說大致成立。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明確提到或暗示此事,只是世人實在不願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