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仲康,姓姒,名仲康,又作中康。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父親是二任王姒啟。夏王朝三任王姒太康是他的兄長。姒仲康是二任王姒啟的第四個兒子,約於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年)在安邑(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西北)出生。 太康四年(前2048年),有窮國國君后羿聽說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獵,認為這是襲擊夏王朝最好的時機,便親率軍隊以閃電戰的方式攻...
夏太康簡介 不理政事被后羿奪去國政的夏朝君王
姒太康,夏代君主,生卒年不詳,姒啟長子,姒啟病死後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人物簡介 太康,夏朝君王.啟(夏啟)長子。啟病死後即位。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被后羿...
夏朝的滅亡時間及原因:孔甲亂政造成夏朝的衰落
孔甲亂政,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凶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夏王不降死後,孔甲繼位,夏朝開始衰落。孔甲加強了對於天神的崇拜,《左傳》上說他「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認為孔甲對天帝恭順...
夏帝杼簡介 季杼在位期間夏朝國勢進入鼎盛期
夏杼(前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17年。夏朝第9代帝王。夏帝少康之子。 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父親。在位17年。杼在位期間發明一種用獸皮做甲。《紀年》:帝或作帝寧,居於原。五年,遷於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紀》曰:帝寧,後杼,在位十七年。《釋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 人物介紹 夏杼,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少康子,槐的父親。名字另作杼、予、寧...
夏帝不降簡介 改變夏朝傳子制度 傳位於兄弟
夏帝不降(前1842--1784)元年丁亥,在位59年。夏朝第13代帝王。夏帝洩之子。 不降,洩之長子,扃的哥哥,孔甲的父親,洩駕崩後繼位。不降是夏朝第13任國王。即位後第6年討伐了九苑。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在位59年,不降駕崩後,葬於安邑。《紀年》: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
夏帝洩簡介 夏洩在位期間夷族承認了夏朝的統治
夏帝洩(前1863--1843)元年丙寅,在位21年。夏朝第12代帝王。夏帝芒之子 洩芒之子。芒死後繼位,洩在位期間,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了洩的爵命。這說明夷族已經承認了夏朝的統治。在位21年駕崩,葬於安邑附近。《路史·後記》作二十一。《紀年》曰:帝洩二十一年。 中文名:姒夏洩 別名:夏洩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夏代君主 姒洩(公元前?----公元前1981...
夏朝的科學文化:夏朝文化的發展為商周奠定基礎
導讀:關於夏朝的文化,雖因文獻不足,還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說:「殷因子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夏朝文化的發展,直接為商、周兩朝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1)二里頭文化 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於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還在繼續探索中。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一種介於河...
夏朝的階級關係:夏王朝奴隸制度的鞏固及發展
導讀:夏王朝是奴隸制國家。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夏王朝的奴隸,主要來源於戰爭中的俘虜。某些部族被夏王朝討滅之後,組織形式依然保留,其成員整體均淪為奴隸,例如,據《楚辭天問》注,啟討滅有扈氏,將其部族成員罰作「牧豎」,即放牧牲畜的奴隸。 夏王朝的貴族擁有大量土地和眾多奴隸。據《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失國逃奔有虞氏時,仍「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少康寄居...
夏帝扃簡介 夏朝受兄長內禪而登上王位的皇帝
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洩之子 扃,洩之次子,廑的父親,不降的弟弟。受兄內禪而繼位,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紀年》作在位十八年。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喬、高陽或胤甲。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說第十二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親是姒洩,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內禪而繼位。都城在西河。據說即位後...
[圖文]成都雙流發現夏朝末年古代遺址
4000年前夏朝「小區」
泥土疙瘩裡清理陶器殘件
泥土疙瘩裡清理出千年寶貝
華西都市報9月28日訊,距今4000年左右,處於夏朝末年的古代遺址近期在成都雙流縣華陽河池社區一樓盤工地被發掘!昨日,記者在發掘現場發現,遍佈遺址四處的古人堆放垃圾的灰坑、灰溝以及大量古蜀文明的早期——「寶墩」時期陶器殘件、石器為主表明,這裡曾是一定數量的古蜀先民集中居住之地,功能類似於現在的「居民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