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剛與沙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安定了中國北部與東北部的邊疆後,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領噶爾丹反叛的挑戰。
明末清初,中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早就歸順清朝;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國一帶;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區。這兩大蒙古部落也先後歸順清朝。但在漠西蒙古中有個準噶爾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區。噶爾丹是準噶爾部落的首領,非常強悍。他取得準噶爾部落的大權後,受到沙皇俄國的唆使,就開始向外擴張、掠奪。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著他又進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過噶爾丹,幾十萬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請求清朝保護。康熙帝一面安撫、救濟逃難的災民,一面派人前往噶爾丹軍營,要求他立即退兵,並將所侵佔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統統歸還主人。噶爾丹野心極大,本來就想打到北京,哪聽得進康熙帝的勸阻,便策動大軍向東殺來。
康熙帝決心嚴厲懲罰噶爾丹。公元1690年,他親率大軍西征。左路清軍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統領,出古北口,右路清軍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
左路軍先與噶爾丹交手,吃了敗仗,不得不後撤。噶爾丹因此更加輕視清軍,向南猛攻,一直打到烏蘭布通(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離北京只有七百里。他狂妄地叫嚷,要打到北京去。康熙帝下令右路軍停止後撤,迅速會合左路軍,在烏蘭布通迎戰噶爾丹。
噶爾丹將他的大軍佈陣在一座大山下,一邊有河流,一邊有樹林。他將一萬多匹駱駝,圍成圓陣,捆住四腳躺下,不能移動。駝背上綁著木箱,蒙上濕毛氈,士兵們則躲在駝陣後發炮射箭,稱為駝城。清軍先用大炮向駝城中段轟擊。猛烈的炮火,將駱駝炸得血肉橫飛,駝陣撕開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軍步騎兵隨後發起勇猛的衝鋒,另一支清軍則從駝城背後夾攻。噶爾丹的叛軍,被打得丟盔卸甲,屍橫遍野,狼狽逃竄。
為延緩清軍的追擊,噶爾丹派一個喇嘛向清軍求和。福全連忙向康熙帝稟報。康熙帝叫傳令官趕快傳達命令:“火速追擊!”可是就在清軍等候康熙帝命令的時候,噶爾丹跑了。他帶著殘兵敗將,取道大興安嶺,逃回漠北。
噶爾丹在漠北招兵買馬,重整旗鼓,企圖捲土重來。康熙帝派使者去邀請他來講和,訂立盟約。噶爾丹不但拒絕南來,還將使者殺害了。他帶著三萬騎兵,並揚言從俄羅斯借了鳥槍兵六萬要再殺向北京,爭奪皇帝的寶座。他的奸細還潛入漠南,製造謠言,煽動叛亂。
康熙帝於是決定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他率大軍十萬,兵分三路:東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西路由大將軍費揚古率領,任務是切斷噶爾丹的後路;中路由康熙帝親自統帥。
出征路上,清軍遇到許多困難。有時糧草斷絕,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喝渾濁的河水,康熙帝都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激發起將士們克服困難的高昂士氣。途中,他們還遇到連綿的陰雨,西路軍因雨落在後面,有人又傳說沙皇要出兵幫助噶爾丹。隨軍大臣擔心孤軍深入,易遇危險,請求康熙帝就此退兵。康熙帝堅決不同意,說:“朕掛帥出征,還沒有見到敵人就後退,如何殺敵,怎樣向百姓交待?況且我中路單獨退兵,叛賊就能集中精銳攻打西路,西路軍的將士們就危險了。”
康熙帝的大軍一直追到噶爾丹的大營前。噶爾丹聽士兵報告說康熙帝掛帥親征,已經到了大營前,他還不相信。等他跑上山頭瞭望,只見清軍軍紀嚴明,兵強馬壯,康熙帝黃色的龍旗迎風飄揚。他知道不是對手,便拔營西逃。康熙帝乘勢追擊,並通知費揚古率西路軍截擊叛軍。
費揚古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遇到噶爾丹的主力,展開激戰。清軍的伏兵突然出現在敵後及其兩翼的結果叛軍大亂,被打得稀里嘩拉,清軍追擊三十餘里,殺敵數千人。但還是被噶爾丹帶著幾十名騎兵跑掉了。
第二年春天,康熙帝再次帶著大軍出征,圍剿噶爾丹殘餘部隊。噶爾丹走投無路,服毒自殺了。
康熙帝與噶爾丹的戰爭,打了八年,終於平息了蒙古草原上的騷亂,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
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也是個不安分的人。噶爾丹在外面廝殺,他卻將伊犁地區佔為己有。後來,他又竄到西藏,強佔地盤。康熙帝便派大軍進入西藏,趕走策妄阿拉布坦,設置駐藏大臣,護送達賴六世回藏,與朝廷派駐西藏的大臣及班禪喇嘛共同管理西藏。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