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親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爾丹借口追擊喀爾喀,率兵3萬(一說2萬)自庫楞湖(今呼倫湖)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北京。清廷命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兵抗擊,失利於烏爾會河(即烏拉桂河,在今內蒙古烏蘭浩特西)。準噶爾軍乘勢南進至烏珠穆沁(今屬內蒙古)地區。七月初,清廷發兵10萬,採取分進合擊的方略,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分別由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出擊;又令盛京(今瀋陽)、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
康熙帝玄燁親率禁旅進駐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督軍。常寧部進至烏珠穆沁,清軍糧食給養缺乏,情況惡劣,與準噶爾軍遭遇,交戰失利南退。準噶爾軍遂長驅追擊,渡過沙拉木倫河,與福全部逐漸接近。康熙帝於七月十九日急令右路軍會同左路將準噶爾軍阻於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遊支流)北,令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移師歸化(今呼和浩特),斷其歸路。七月二十九日,福全偵知準噶爾軍屯於烏蘭布通,整軍前往。準噶爾軍列營於山坡上,因東西兩翼無屏蔽,噶爾丹命將萬餘頭駱駝縛足臥地,背上加箱籠,蒙以濕氈,構成"駝城",士兵依托箱垛,發射弓矢、火器,進行阻擊。清軍及時調整部署,以火器兵為前列,步兵繼後,騎兵為兩翼。八月初一,清軍集中火炮轟擊,自晡至暮,大破準噶爾軍的"駝城",隨後步兵正面衝殺,騎兵從左右迂迴夾擊,殺傷了非常多的準噶爾軍士兵。噶爾丹見勢不利,遂行緩兵計,遣使向清軍乞和,旋乘夜率部渡沙拉木倫河北撤,沿途焚燒野草,以遲滯清軍追騎。福全中計,致使噶爾丹逃逸。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初,福全所派侍郎等人傳信給噶爾丹,逾月未歸,他估計噶爾丹早已出邊逃循,且當時軍中糧草不足,只能維持幾天,鑒於此,便自作主張,下令回師。部隊歸至康熙帝軍中,康熙帝對福全不請示就自行撤回十分不滿,決定先回京再議罪。康熙帝先行回京,福全等留後。福全又將偵察噶爾丹行蹤的情報送交康熙帝過目,叛敵確實出邊,也一一認了罪。康熙帝當即命福全還師京城。
再征破敵
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兵敗之後退據科布多(在今蒙古國西部),招集舊部,求援沙俄,圖謀再舉。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採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火銃火炮。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殲之。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準備:調集兵馬,徵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嚮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按每名士兵配備一名民夫四匹馬的標準,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準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爾丹率騎兵3萬,東掠位於克魯倫河流域的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然後沿河而下,進駐巴顏烏蘭(今烏蘭巴托東南)以東地區,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6萬大舉攻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廷發兵約10萬,分三路出擊:東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9000越興安嶺西進;西路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率兵4.6萬分別由歸化(今呼和浩特)、寧夏(今銀川),越過沙漠,於翁金河(今蒙古國德勒格爾杭蓋西)會師,爾後北上;康熙帝玄燁親率中路軍3.4萬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三路大軍約期於克魯倫河一帶殲滅準噶爾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初,中路軍先抵克魯倫河,逼近準噶爾軍。噶爾丹遙望清軍勢眾,遂棄廬帳、器械,乘夜西撤。
康熙帝即命馬思喀為平北大將軍,坐鎮巴顏烏蘭地區;令費揚古西路軍截準噶爾軍退路,設伏襲擊;命內大臣納蘭明珠盡運中路軍之糧以濟西師。旋自率前鋒追擊三日,至拖諾山(巴顏烏蘭東)而返。準噶爾軍退至特勒爾濟(今烏蘭巴托東南)時,僅剩萬餘人。五月十三,清軍西路進抵昭莫多,距特勒爾濟30里紮營。費揚古以逸待勞,將東陣兵陳於山上,一部沿土拉河佈防於西,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中,以孫思克率綠營兵居中,旋派400精騎至準噶爾軍營地挑戰,誘其入伏。噶爾丹果然將萬餘騎全部出擊,追至昭莫多,即向清軍陣地猛撲。清軍居高臨下,依險俯擊,弩銃迭發,籐牌兵繼之,每進則以拒馬木列前自固。準噶爾軍初戰受挫,乃下馬力攻,冒矢銃鏖戰,傷亡甚眾,仍不退兵。費揚古見其後陣不動,知為婦女和駝畜所在,即令一部迂迴橫衝,一部襲其後陣,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扼守山頂的清軍乘勢奮擊,上下夾攻,斬殺3000餘,俘獲數百人。
噶爾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擊斃。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
三征決勝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集團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負隅頑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噶爾丹走投無路,就服毒自殺。
初次親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爾丹借口追擊喀爾喀,率兵3萬(一說2萬)自庫楞湖(今呼倫湖)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北京。清廷命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兵抗擊,失利於烏爾會河(即烏拉桂河,在今內蒙古烏蘭浩特西)。準噶爾軍乘勢南進至烏珠穆沁(今屬內蒙古)地區。七月初,清廷發兵10萬,採取分進合擊的方略,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分別由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出擊;又令盛京(今瀋陽)、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
康熙帝玄燁親率禁旅進駐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督軍。常寧部進至烏珠穆沁,清軍糧食給養缺乏,情況惡劣,與準噶爾軍遭遇,交戰失利南退。準噶爾軍遂長驅追擊,渡過沙拉木倫河,與福全部逐漸接近。康熙帝於七月十九日急令右路軍會同左路將準噶爾軍阻於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遊支流)北,令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移師歸化(今呼和浩特),斷其歸路。七月二十九日,福全偵知準噶爾軍屯於烏蘭布通,整軍前往。準噶爾軍列營於山坡上,因東西兩翼無屏蔽,噶爾丹命將萬餘頭駱駝縛足臥地,背上加箱籠,蒙以濕氈,構成"駝城",士兵依托箱垛,發射弓矢、火器,進行阻擊。清軍及時調整部署,以火器兵為前列,步兵繼後,騎兵為兩翼。八月初一,清軍集中火炮轟擊,自晡至暮,大破準噶爾軍的"駝城",隨後步兵正面衝殺,騎兵從左右迂迴夾擊,殺傷了非常多的準噶爾軍士兵。噶爾丹見勢不利,遂行緩兵計,遣使向清軍乞和,旋乘夜率部渡沙拉木倫河北撤,沿途焚燒野草,以遲滯清軍追騎。福全中計,致使噶爾丹逃逸。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初,福全所派侍郎等人傳信給噶爾丹,逾月未歸,他估計噶爾丹早已出邊逃循,且當時軍中糧草不足,只能維持幾天,鑒於此,便自作主張,下令回師。部隊歸至康熙帝軍中,康熙帝對福全不請示就自行撤回十分不滿,決定先回京再議罪。康熙帝先行回京,福全等留後。福全又將偵察噶爾丹行蹤的情報送交康熙帝過目,叛敵確實出邊,也一一認了罪。康熙帝當即命福全還師京城。
再征破敵
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兵敗之後退據科布多(在今蒙古國西部),招集舊部,求援沙俄,圖謀再舉。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採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火銃火炮。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殲之。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準備:調集兵馬,徵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嚮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按每名士兵配備一名民夫四匹馬的標準,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準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爾丹率騎兵3萬,東掠位於克魯倫河流域的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然後沿河而下,進駐巴顏烏蘭(今烏蘭巴托東南)以東地區,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6萬大舉攻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廷發兵約10萬,分三路出擊:東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9000越興安嶺西進;西路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率兵4.6萬分別由歸化(今呼和浩特)、寧夏(今銀川),越過沙漠,於翁金河(今蒙古國德勒格爾杭蓋西)會師,爾後北上;康熙帝玄燁親率中路軍3.4萬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三路大軍約期於克魯倫河一帶殲滅準噶爾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初,中路軍先抵克魯倫河,逼近準噶爾軍。噶爾丹遙望清軍勢眾,遂棄廬帳、器械,乘夜西撤。
康熙帝即命馬思喀為平北大將軍,坐鎮巴顏烏蘭地區;令費揚古西路軍截準噶爾軍退路,設伏襲擊;命內大臣納蘭明珠盡運中路軍之糧以濟西師。旋自率前鋒追擊三日,至拖諾山(巴顏烏蘭東)而返。準噶爾軍退至特勒爾濟(今烏蘭巴托東南)時,僅剩萬餘人。五月十三,清軍西路進抵昭莫多,距特勒爾濟30里紮營。費揚古以逸待勞,將東陣兵陳於山上,一部沿土拉河佈防於西,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中,以孫思克率綠營兵居中,旋派400精騎至準噶爾軍營地挑戰,誘其入伏。噶爾丹果然將萬餘騎全部出擊,追至昭莫多,即向清軍陣地猛撲。清軍居高臨下,依險俯擊,弩銃迭發,籐牌兵繼之,每進則以拒馬木列前自固。準噶爾軍初戰受挫,乃下馬力攻,冒矢銃鏖戰,傷亡甚眾,仍不退兵。費揚古見其後陣不動,知為婦女和駝畜所在,即令一部迂迴橫衝,一部襲其後陣,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扼守山頂的清軍乘勢奮擊,上下夾攻,斬殺3000餘,俘獲數百人。
噶爾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擊斃。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
三征決勝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集團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負隅頑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噶爾丹走投無路,就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