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張之洞
別 名:香濤、香巖、壹公、無競居士、抱冰
國 籍: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滄州南皮縣)
民 族:漢
出生地:貴州興義
出生日期: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午時1837年(丁酉年)9月12日
逝世日期:宣統元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時1909年(己酉年)10月4日
職 業:清朝官員、政治家
畢業院校:私塾就讀 博覽群書訪名仕 自力成才
信 仰:儒家
主要成就:洋務運動健將之一,發展軍工重工業,興辦新式教育,創辦了華科大、武大、南大、華農、武科大等多所高校的前身和中學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展開
代表作品:《勸學篇》
主 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謚 號:文襄
祖 籍: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
張之洞字孝達,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1837年,張之洞出生於興義府(今安龍縣)官舍,是張瑛的第四個兒子。14歲入學,16歲中舉。張之洞幼年稟賦聰慧。5歲入家塾,13歲以前,已學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字學)、文學及經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打下日後從政和治學的初步基礎,並在12歲那年刊刻了名為《天香閣十二齡草》的詩文集。
1850年,不滿14歲的張之洞回原籍南皮應縣試,得中第一名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後,又以順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取得參加會試得中進士的資格。以當時張之洞的學養實力,他應當能夠一氣呵成,早日金榜題名,進士及第,但他直到27歲那年才得中進士。
後來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張之洞的政治聲望提高了,並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1880年授翰林院侍讀。次年擢內閣學士。又任山西巡撫。光緒六年(1880年),清廷派曾紀澤赴俄,重訂伊犁條約。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