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鬼聖」蒲松齡詳細簡介

  談起《聊齋》二字,世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妖魔鬼怪,《聊齋誌異》小說已被當代影視公司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且深受大眾喜愛。被熱映,爭相觀看時又有幾人想起,《聊齋》的原創作者“鬼聖”蒲松齡?關於“鬼聖”蒲松齡詳細簡介你瞭解嗎?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 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

關於“鬼聖”蒲松齡詳細簡介.jpg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誌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捨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關於《聊齋誌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誌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誌異》。

  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他曾寫了14種俚曲。

  蒲松齡《聊齋誌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並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聊齋誌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誌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聊齋誌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491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