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晚清與日本淪為國恥“甲午海戰”究竟敗在哪?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後來者分析這場戰爭時,常會說,清朝北洋艦隊軍力強於日本,失敗是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軍紀渙散,軍費被慈禧挪用等等因素導致。誠然,以上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也確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失敗,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不僅僅如此。

  要理解甲午之敗,首先得瞭解我們的「壞鄰居」日本的民族性,其一心想要侵佔我國,妄圖稱霸世界。更加重要的是,他們尚武好戰。日本時刻做好對外作戰準備。早在唐朝時,日本發動了侵略唐朝屬國百濟,新羅(今韓國)的戰爭,後被唐軍在白江口擊退。

  至明代中期,日本又兩次發動入侵明朝屬國朝鮮的戰爭,均被明朝擊退,此外,日本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滋擾,再到1895中日甲午海戰。後面的大家都熟悉了,1910侵略朝鮮,1931入侵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地處太平洋地震帶,時刻處於危機之中,日本但凡有機會,就會對外侵略,這樣的民族性即便在今天,也沒有改變。

  再來看清朝時中國的民族性,閉關鎖國自以為是,因此從來不強調輸出,文化上的優越感使清朝始終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認為領邦應該四海來朝,再加上晚清由來已久的傳統儒家道德觀,對周邊各國奉行的都是你給我朝貢,我給你保護的心態,有誰欺負你報我大清名兒的策略,很少去入侵他國。

分析晚清與日本淪為國恥“甲午海戰”究竟敗在哪?

  清朝的這種民族性導致的結果是,在歷史的兩千年裡。清朝之前都強於日本,但是歷史上中原王朝比日本強的時候,沒有侵略他們,甚至幫助他們(語言和體制都是),一旦他們強於我們,馬上反咬一口。是的,日本就是這種白眼狼。

  理解了這種民族性之後,我們回到甲午的問題上來。這種民族性的差異在這場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具體來說,就是戰略問題,這也是甲午海戰敗北的真實的,深層次的原因。

  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一時期進行的。日本在這一時期,可算是臥薪嘗膽,放低身段,虛心學習列強先進的科技和體制。這是真正的學習和變革。清朝的學習呢,則是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兒上,還是覺得自己牛。

  學習只是為了可以自保,缺乏進取心。所以,清朝買來軍艦後,自認為已經亞洲無敵,於是可以安心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了,而日本呢?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到甲午海戰時,日本仍然在不斷購買和建造新艦,甚至大批日本婦女下南洋當妓女,賺取外匯用於買軍艦。而北洋水師,已經有七八年沒有購買新船了,更不談自己建造了!

  慈禧為什麼挪用軍費?一個原因是,說到底,還是覺得這個夠用就行了,沒有必要深入的去研究和發展。清朝的軍艦買回來,覺得可以自保了,高枕無憂,沒有想過要去入侵誰,而日本呢?

  北洋水師最大的兩艘軍艦「定遠」「鎮遠」號,於1887年由國外買回來,而日本,1888年開始,隨即開始委託法國建造了三艘專門克制「定遠」「鎮遠」的「嚴島」「橋立」「松島」號,這三艘艦分別在1891-1894年期間建造完成,可見日本之處心積慮。日本對於科技是真正的重視,清朝則截然不同。

  說了這麼多的清朝民族性的東西,回來看看甲午海戰中日真正的力量對比。當時清朝海軍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日本排在亞洲第二,很多人由此說甲午海戰日本以弱勝強云云。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這個排名比的是噸位,而且清朝是四大水師都算進去了,而實際參戰的僅僅是北洋水師,而日本,可是整個聯合艦隊出動!這還僅僅是噸位,還沒算性能上的天差地別。

  具體到甲午海戰實力對比是這樣,清朝對日本:參戰艦數12對12,總噸位34000噸對41000噸,總馬力42000匹對69000匹,編隊航速10節對14.5節,大口徑火炮58門對104門,速射炮3門比97門,每分鐘可發射炮彈數23發對232發。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這完全是兩個級別的較量。而實際上,我們說的腐朽落後的清軍,命中率居然還高於日軍一倍左右!軍事科技的鴻溝不是人力或者精神所能逾越的,而這種科技鴻溝,在同時維新的中日身上怎麼會如此大?

  筆者以為作為日本千百年的鄰居,瞭解日本的歷史,知道日本的民族性,不難知道日本就像一隻躲在暗處的狼,你強的時候,它遠遠看著,等你受傷了,它就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咬你一口,對於這樣的民族,永遠不能大意,在比它強的時候,甚至不能憐憫,因為它不懂得感恩,要麼遠遠甩開它,要麼「你懂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後來者分析這場戰爭時,常會說,清朝北洋艦隊軍力強於日本,失敗是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軍紀渙散,軍費被慈禧挪用等等因素導致。誠然,以上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也確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失敗,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不僅僅如此。

  要理解甲午之敗,首先得瞭解我們的「壞鄰居」日本的民族性,其一心想要侵佔我國,妄圖稱霸世界。更加重要的是,他們尚武好戰。日本時刻做好對外作戰準備。早在唐朝時,日本發動了侵略唐朝屬國百濟,新羅(今韓國)的戰爭,後被唐軍在白江口擊退。

  至明代中期,日本又兩次發動入侵明朝屬國朝鮮的戰爭,均被明朝擊退,此外,日本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滋擾,再到1895中日甲午海戰。後面的大家都熟悉了,1910侵略朝鮮,1931入侵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地處太平洋地震帶,時刻處於危機之中,日本但凡有機會,就會對外侵略,這樣的民族性即便在今天,也沒有改變。

  再來看清朝時中國的民族性,閉關鎖國自以為是,因此從來不強調輸出,文化上的優越感使清朝始終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認為領邦應該四海來朝,再加上晚清由來已久的傳統儒家道德觀,對周邊各國奉行的都是你給我朝貢,我給你保護的心態,有誰欺負你報我大清名兒的策略,很少去入侵他國。

分析晚清與日本淪為國恥“甲午海戰”究竟敗在哪?

  清朝的這種民族性導致的結果是,在歷史的兩千年裡。清朝之前都強於日本,但是歷史上中原王朝比日本強的時候,沒有侵略他們,甚至幫助他們(語言和體制都是),一旦他們強於我們,馬上反咬一口。是的,日本就是這種白眼狼。

  理解了這種民族性之後,我們回到甲午的問題上來。這種民族性的差異在這場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具體來說,就是戰略問題,這也是甲午海戰敗北的真實的,深層次的原因。

  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一時期進行的。日本在這一時期,可算是臥薪嘗膽,放低身段,虛心學習列強先進的科技和體制。這是真正的學習和變革。清朝的學習呢,則是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兒上,還是覺得自己牛。

  學習只是為了可以自保,缺乏進取心。所以,清朝買來軍艦後,自認為已經亞洲無敵,於是可以安心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了,而日本呢?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到甲午海戰時,日本仍然在不斷購買和建造新艦,甚至大批日本婦女下南洋當妓女,賺取外匯用於買軍艦。而北洋水師,已經有七八年沒有購買新船了,更不談自己建造了!

  慈禧為什麼挪用軍費?一個原因是,說到底,還是覺得這個夠用就行了,沒有必要深入的去研究和發展。清朝的軍艦買回來,覺得可以自保了,高枕無憂,沒有想過要去入侵誰,而日本呢?

  北洋水師最大的兩艘軍艦「定遠」「鎮遠」號,於1887年由國外買回來,而日本,1888年開始,隨即開始委託法國建造了三艘專門克制「定遠」「鎮遠」的「嚴島」「橋立」「松島」號,這三艘艦分別在1891-1894年期間建造完成,可見日本之處心積慮。日本對於科技是真正的重視,清朝則截然不同。

  說了這麼多的清朝民族性的東西,回來看看甲午海戰中日真正的力量對比。當時清朝海軍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日本排在亞洲第二,很多人由此說甲午海戰日本以弱勝強云云。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這個排名比的是噸位,而且清朝是四大水師都算進去了,而實際參戰的僅僅是北洋水師,而日本,可是整個聯合艦隊出動!這還僅僅是噸位,還沒算性能上的天差地別。

  具體到甲午海戰實力對比是這樣,清朝對日本:參戰艦數12對12,總噸位34000噸對41000噸,總馬力42000匹對69000匹,編隊航速10節對14.5節,大口徑火炮58門對104門,速射炮3門比97門,每分鐘可發射炮彈數23發對232發。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這完全是兩個級別的較量。而實際上,我們說的腐朽落後的清軍,命中率居然還高於日軍一倍左右!軍事科技的鴻溝不是人力或者精神所能逾越的,而這種科技鴻溝,在同時維新的中日身上怎麼會如此大?

  筆者以為作為日本千百年的鄰居,瞭解日本的歷史,知道日本的民族性,不難知道日本就像一隻躲在暗處的狼,你強的時候,它遠遠看著,等你受傷了,它就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咬你一口,對於這樣的民族,永遠不能大意,在比它強的時候,甚至不能憐憫,因為它不懂得感恩,要麼遠遠甩開它,要麼「你懂的」。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