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梁思禮院士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而他更為人津津樂道的另一個身份,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梁思成的弟弟”。
梁思禮是中國著名的飛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他參與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的諸多“首次”,曾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以用大事
梁思禮生於1924年,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梁啟超最小的兒子。雖5歲時父親便離世,但梁啟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以用大事”對梁思禮影響頗深。
1941年高中畢業後,梁思禮隨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學,這段求學經歷為梁思禮的“工業救國”思想奠定了專業基礎,“留學的時候,我覺得中國工業落後,所以想學一門工業技術,學成回國出力。”赴美後,梁思禮先後在普渡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攻讀電機工程、自動控制等專業,並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49年9月,梁思禮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對於當初的回國選擇如此闡述:“我有個好朋友留在美國,後來他任美國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我任中國航天部的總工程師,我們地位相當但收入相差很多。有人問我,對此作何感想。我的回答是,他研製的飛彈是瞄準中國的,而我研製成功的東風五號飛彈是保衛祖國的,這就是我們的差別。”
梁老先生對祖國的赤子之心,今天讀起來,仍讓我們感動萬分。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除梁思禮外,還有兩位院士:梁思成,建築學家;梁思永,考古學家,均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梁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梁思莊,圖書館學家;梁思達,經濟學家;梁思懿,社會活動家;梁思寧,曾參加新四軍。
梁啟超的子女兒時的照片
建築宗師梁思成
梁家幾位子女中,最著名的當屬梁思成。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
由於在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上作出的傑出貢獻,他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他還曾被選為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梁思成與妻子林徽因
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北平古跡避免受到炮擊,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牆。
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更是稱梁思成為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近代考古學開拓者梁思永
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是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並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永還曾擔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此外,他還留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這樣的經典傳世。
梁思永選擇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啟超影響。很多外國人當年來中國四處挖掘文物,得手後即偷運出國牟取暴利,梁啟超覺得中國不能放任自家的寶貝被人奪走,中國學者應該努力建立自己國家的考古學科。
當時,考古是一門不被人看好的冷門專業,但梁思永卻義不容辭地赴美學習考古了。梁思永是名副其實的“拚命三郎”,就算是在患病後,也拚命工作,最終積勞成疾,年僅49歲就去世。www.timetw.com
一生家國夢,幾代赤子心
一個家庭,能出一位教授已是不易;能出一位院士,更是無上光榮。梁家滿門俊秀,孩子各個成才,與梁啟超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和影響密不可分。但和別的大家族不同,梁家沒有成文的家規家訓,卻用言傳身教,將一生不變的家國情懷,融入了幾代梁氏後人的血脈。
梁啟超
梁啟超畢生愛國,他的愛國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子女,在他九個子女中,有七個曾到國外留學,面對當時處於戰亂之中的中國,梁啟超的子女們都義無反顧地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國內。
梁思禮在談到父親梁啟超對他的影響時提到:愛國和趣味。他說,父親從小就給子女講南宋名臣陸秀夫懷抱少帝投海等愛國故事,長大後也教導子女要“愛國如家”,我們都傳承了父親的愛國基因,都有一顆愛國的心。
趣味主義也是梁啟超留給後代的遺產,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沒有趣味人生就沒有意義。梁思禮先搞飛彈控制、再擴展到計算機應用,都是趣味驅使。
梁氏教育:平等、關愛、尊重、向學
在教育方面,梁啟超無疑是近代教育的偉大先驅,從他的家書中,可以看出,他對子女的尊重、關愛,他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梁啟超把子女看做是平等親愛的朋友。因為行蹤無常,他常和孩子們寫信交流,所談話題甚廣,文學、歷史,家常,人生無所不談,總是親切自然,不裝不端。
這位“縱筆所至不檢束”的文字豪傑在給孩子們寫信時,卻是罕見的溫柔、囉嗦、流水賬,稱呼也全是“大寶貝思順”、“小寶貝莊莊”、“老beby”“達達”“忠忠”等,發自內心的親暱。
梁啟超與長子梁思成(左一)、三子梁思忠、長女梁思順,攝於東京。
他給子女很多建議,卻並不要求他們一定照辦,如思莊選專業,他一開始希望她選學生物,寫信勸勉,後來瞭解到她沒興趣,便又寫信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此外,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啟超也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梁啟超先生不僅以愛國為己任,為救國救亡呼籲奔走,開啟明智,同時又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孩子,為建設祖國做出巨大貢獻,實在是一位偉人。
讓我們向梁啟超致敬、向梁家好兒女致敬!梁思禮老先生,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