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劉裕簡介:他有哪些歷史影響 梁啟超如何評價他?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今屬安徽蕭縣),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今江蘇鎮江),自稱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1-2],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後功高震主,代晉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

  自幼家貧,於公元399年前參軍起義,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譙縱、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西蜀、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林邑國全境歸附。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定都建康,南朝開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3],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使南方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後計畫在422年出征北魏,肅清北狄,結果還未來得及出兵,當年劉裕就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廟號高祖,謚為武皇帝,葬初寧陵。

  

  史書是這樣評價他的:

  寒門庶族劉裕「奮起寒微」,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歷史舞台,他和他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寒人掌權的局面。公元420年滅掉東晉,建立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政權。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剷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先後於402年平定孫恩,405年滅桓楚,409年滅南燕,收復山東,411年滅盧循,收復嶺南,412年攻破江陵,殺割據者劉毅。

  413年,滅西蜀,收復巴蜀,殺割據者譙縱。415年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417年,又大舉北伐攻滅後秦,平定關、洛,收復河南和關中,420年,派兵南征林邑,林邑降服,黃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盡歸一統。同時對東晉以來的一系列弊政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權中央,整頓吏治,體恤民情,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賑濟窮人,減輕人民負擔,親自聽訟,興學校,策試諸州郡秀才。又實施「義熙土斷」,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其子劉義隆(宋文帝)繼續劉裕的政策,終於出現「元嘉之治」這個分裂時期的大治盛世。當時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劉裕與曹操相提並論,他指出:「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認為:「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他還認為劉裕是漢以後,唐以前的歷史中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李贄則直接以「定亂代興之君」讚譽劉裕,近代大師魯迅先生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認為「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國之正,功業之高,漢高而外,當推宋武」。田餘慶則將劉裕視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認為門閥政治終結於劉裕之手,劉裕代晉之後,門閥士族雖然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決定性的政治力量了。「門閥士族人物雖然還可能興風浪於一時,形成政局的暫時反覆,但是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是確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劉裕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為中國軍事史做出過重大貢獻,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劉裕是東晉南北朝,頗有作為,成就最大,最有建樹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梁啟超如何評價間裕:「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賤種世世為中國患,而我與彼遇,劣敗者九而優勝者不及一。稍足為歷史之光者,一曰趙武靈,二曰秦始,三曰漢武,四曰宋武(劉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