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清宮戲”被炒得火熱,但是很多影視劇中都出現了給皇帝“亂穿衣”的現象。比如“皇帝”身上的龍紋數量和樣式都出現嚴重錯誤,或者“皇帝”穿著龍袍戴著朝帽,這些穿衣現象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與清朝皇帝嚴格的穿衣規定有著非常強烈的反差。那麼,清朝的皇帝平時穿什麼呢?龍袍在這些服裝當中的地位如何?龍袍的樣式質地又有什麼要求呢?本節將會一一作出解釋。
清朝的皇帝穿衣十分講究,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是萬萬錯不得的。皇帝的衣服一般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禮服是皇帝級別最高的服裝,吉服次之。常服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服裝,平時也可以穿。行服是供皇帝出門打獵的時候穿的;而雨服,顧名思義,是供皇帝下雨下雪的時候穿的。
而我們通常說的清朝龍袍,只是吉服當中的一種。我們在清宮戲的台詞中動不動就會聽到“龍袍”這樣的字眼,不管什麼服裝都一律叫龍袍,這是有失嚴謹的。
同時,清朝皇帝的龍袍上面所繡的圖案也很有講究。一般來說,龍袍上會有九條金龍,中間一條正襟危坐,面目威嚴;其餘八條遊動四方,繡得極具動感之勢。同時,除了九條龍,龍袍上還要有其他的圖案來襯托。在這些圖案中,較為重要的就是五彩雲了。彩雲有祥瑞之意,袍上繡彩雲,蘊涵了吉祥如意的美意。
除了龍和彩雲,龍袍上還會出現其他的圖案,甚至很多人所不喜歡的蝙蝠都在上面。這些蝙蝠一般是紅色的,“紅色的蝙蝠”,簡讀為“紅蝠”,與“洪福”同音,意為洪福齊天,同樣是美好的寓意。
從龍袍的圖案上不難看出,清朝對於皇帝的威嚴是絕對維護的。而與此同時,清朝又實行了非常嚴酷的冠服制度,其系統性、完整性令後人瞠目。這一制度嚴格地限制了各等級的官吏、平民百姓服飾的顏色和圖案。一旦發現其服飾上出現了違禁的圖案或者顏色,搞不好會掉腦袋。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服飾觸犯皇威而被處死的人竟有近五十人。然而到了清朝中晚期,這一服飾制度很難繼續嚴格地實行下去了,這與清朝強弩之末以及法不責眾有著很大的關係。
此外,龍袍的製作也是極盡奢華。據記載,製作一件龍袍不僅動用各方進貢的綾羅綢緞,而且要各路能工巧匠馬不停蹄地工作兩年。一件龍袍的尺寸、光澤、質地、材料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果不合格就會扣減工匠的俸祿,嚴重者要遭受杖刑,甚至掉腦袋。
然而,在清後期,整個封建社會進入了衰落期,清朝的各種制度趨於畸形。服飾制度以及龍袍的製作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封建社會必將滅亡的歷史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