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祐,字眷誠,廣東南海縣人。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19世紀80年代,他投身於中國鐵路建設事業,曾主持過我國京張、川漢、粵漢等早期鐵路的建設,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鬥終生。特別是他主持的京張鐵路的建成,震驚中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鐵路事業的發展。
詹氏大家庭
詹天祐的曾祖詹萬榜是清乾隆年間的太學生,因經銷茶葉來到廣東。祖父詹世鸞繼承了上輩的事業,遷居到廣東省城,生意漸漸做大。祖父詹世鸞的名字被載入《婺源縣志》,稱他“資稟雄偉、見義勇為。佑父理舊業,償夙逋千餘金……立文社,置祀田,建學宮,修會館,多揮金不惜”。
可是到了詹天祐的父親詹興洪那一代,鴉片戰爭爆發了,英國侵略者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門戶。那些原來為清王朝的統治者服務的商人們,開始為英國侵略者服務,變成了英國侵略者控制的買辦,在廣州的一些外銷小商人開始衰落。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詹氏的榮行和其他很多外銷小商人一樣,全都破產了。父親詹興洪也不得已把全家由廣東省城遷回南海,一面讀書,一面種田,維持家計。
機器模型裡的童年
詹天祐7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到南海一所私塾裡去讀書。廣東在兩次鴉片戰爭後已成為英國侵略擴張的一個基地。鴉片、紡織品和其他洋貨由香港進入廣東,內地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又由廣東運往香港。
在這樣的環境中,詹天祐早早地接觸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和機器,於是他開始對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不感興趣,每天去玩弄自己用泥土做的機器模型,收集一些機器零件。在他的衣袋裡,常常裝著一些小的齒輪或是發條等。他在街上走時,看見洋人帶有新奇的東西,總要佇立很久,看個究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怎樣做成的?如果有機會的話,他一定向旁人問個清楚。對於機械,他從小時候起就有著濃厚的興趣。
父親詹興洪很瞭解兒子對機器的興趣,並經常給予鼓勵和支持。
父親詹興洪有個安徽同鄉,名叫譚伯村。他非常喜歡詹天祐,認為這個孩子聰明、堅毅,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那時候,譚家比詹家富裕一點,因此常常接濟詹家。
中國第一代留學生
1871年年底,11歲的詹天祐讀完了私塾,是該去種田,還是做學徒去,父親詹興洪開始給他最喜歡的長子考慮出路問題。他當然希望詹天祐能多讀些書或去省城學些技藝,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不能如願以償。
正當父親為詹天祐的工作、學習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清朝政府派容閎到香港主持“選送幼童出洋肄業”的招生工作。那時譚伯村正在香港,聽到這消息,特地從香港趕回來,勸詹興洪夫婦送詹天祐去美國留學,並說這是走洋翰林的路子,一輩子的金飯碗。詹興洪夫婦猶豫不決:自己的孩子從未離開過父母的身邊,那麼小送到外國讀書。父母很是放心不下,但為了詹天祐的前途考慮,還是決定將詹天祐送往國外唸書。於是,譚伯村便到香港給詹天祐報了名,並註明學習的專業是機藝。
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祐,到香港投考容閎的幼童出洋預備班時被錄取了。錄取之後,按照清朝政府的規定,其父兄必須在“出洋志願書”上簽字畫押。於是詹興洪懷著將與兒子離別10年,疾病死亡只能“各安天命”的沉重心情,在“出洋志願書”上簽了字。
詹天祐等第一批學生共30名,乘船赴美,到達美國後,就經華盛頓轉往斯普林菲爾德,當時容閎所主持的留學生事務所就設在這裡。1873年,詹天祐補習了一個時期的外語後,已能直接聽課,於是就進入了西海文小學學習。
1876年,詹天祐以卓越的成績考取了紐海文中學。在中學學習的幾年中,詹天祐開始系統地學習科學的基礎知識,他對自然科學的課程尤感興趣,這給他後來在耶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留學生的棒球代表
詹天祐並不只是一個埋頭讀書的學生,他深深瞭解健康對於事業的重要性,因而他在課餘時間,特別注意鍛煉身體。他喜愛各種運動,如遊泳、滑冰、釣魚、打球等。他也特別喜歡打棒球,而且還是中國留學生代表隊——中華棒球隊的隊員。這個球隊曾同舊金山附近橡地的半職業球隊進行過一場表演賽,他們的球藝震驚了美國人。
1878年,詹天祐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他在美國中小學求學的幾年中深切體會到:由於祖國的貧弱,國際地位日益低落,中國人在美國受到了種種的歧視。因此,他迫切希望改變當時中國落後的經濟制度。所以當他中學畢業後,就決意投考工程學系,他願以自己優秀的學習成績來為祖國的工程事業服務。
圓滿完成國外學業
詹天祐是最早幾個通過大學考試的中國學生之一。17歲的時候,他進入了美國耶魯大學的以雪費爾命名的科學學堂。因為他擅長科學和數學,進入土木工程系後,學習的是鐵路工程一科。www.timetw.com
詹天祐在耶魯大學學習的四年中刻苦鑽研,成績十分優異,尤其是數學。在班級上,他是數學最優秀的學生,在一、二年級時,曾獲數學獎學金,在畢業考試中,他得了第一名。第四學年,詹天祐開始寫畢業論文,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很有價值的題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的論文。
在大學時期,詹天祐除了努力學習外,在課餘時間還閱讀了很多文藝作品——尤其是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作家的作品。他仔細地閱讀了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反宗教的優秀作家——薄伽丘的的代表作《十日談》等;又廣泛地閱讀了英國偉大的古典作家、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和美國的民主主義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他對馬克·吐溫的作品特別愛好。這些作品對詹天祐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響。
容閎“教育計畫”中的120名出洋肄業的幼童,最後一批30名於光緒元年(1875年)秋間抵美國。這些幼童卻沒能像詹天祐一樣順利完成學業。由於國內清政府頑固派的阻撓和美國的反華輿論和行為,光緒七年(1881年),120名留學生全部返回祖國。當這120人回國時,只有詹天祐和他的同班同學歐陽庚獲得了學位,圓滿完成了在國外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