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溫恪公主簡介:清朝史唯一死於難產的公主

  和碩溫恪公主,史稱八公主。是清朝歷史上唯一死於難產的公主,和碩溫恪公主有著怎麼的人生經歷?請各位看客和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和碩溫恪公主(1687年—1709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女(當時常被稱八公主),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為怡親王胤祥同胞妹、和碩敦恪公主同胞姐。由於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且僅為庶妃,因此是由宜妃養大。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和碩溫恪公主嫁給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翁牛特部杜稜郡王倉津。康熙皇帝親自送親。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公主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兒,隨即去世,年二十三。和碩溫恪公主是清代唯一由帝王親自陪送下嫁的公主,也是官方記載的清朝唯一的死於難產的公主。

和碩溫恪公主簡介:清朝史唯一死於難產的公主.jpg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生,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生,四十八年六月薨,年二十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20歲的八公主被封為和碩溫恪公主。

  由於生母章佳氏身份低微,所以八公主自生下來便送到了宜妃處撫養。宜妃身份尊貴,深得寵信,生了三個皇子,自然是好歸宿。八公主容貌雖非傾國傾城,卻也清秀白淨,柳眉鳳眸,直挺秀鼻,薄唇輕佻。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下嫁倉津。倉津,初名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襲翁牛特部杜凌郡王。尚主。雍正五年,坐事奪爵。

  公主是清代唯一一個帝王萬聖至尊親自陪送下嫁的公主,也是官方記載的清朝唯一的死於難產的公主。

  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顏額爾追地方,翁牛特諸台吉及眾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來謀生甚艱,蒙皇上遣官訓以謀生之道,禁止盜賊加以養育,又賜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羅杜楞郡王倉津,又蒙聖駕親臨光榮無比,合詞迎駕歡呼動地。是日,上駐驛和碩溫恪公主第。無附載--《清史稿—公主表》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丁卯,康熙往塞外避暑行獵。這次他是九月二十三日回京的。八公主就死於這個時間段。--《清聖祖實錄》

  去世

  皇十三女(八公主),是胤祥的同母妹妹,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封和碩溫恪公主,下嫁翁牛特杜楞郡王倉津(四十五年七月戊午封下嫁翁牛特多羅杜楞郡王倉津公主為和碩溫恪公主,授倉津為和碩額駙。--《清聖祖實錄》。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卒,年23歲。

  感覺康熙是比較喜愛這個女兒的,年20歲出嫁,已經不小了,所嫁的地方又在熱河附近,而且當年公主嫁給倉津的時候,康熙還到公主家去了。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得到公主去世的消息,給康熙上折子。

  臣胤祉等謹奏:為奏聞事。

  竊本月二十一日夜亥時,八公主產下雙胞胎,因甚虛弱,不省人事。在彼護理之大夫霍桂芳、戴君選等未及用藥,一面往報在京值班之臣胤祺、胤祐,故皆未趕上,即時薨。今除臣胤祉、胤褀等與禮部、工部、內務府總管等共同按例料理喪事外,臣等叩請皇父,公主妹業已如此,聖躬甚屬要緊,務須精心養神。此不但我等之福,且又天下眾人之福。再者,公主之事,臣等尚未奏聞太后祖母,俟皇父命下之日,再行奏聞。所有大夫等奏書,謹並奏以聞。

  臣胤祉、胤褀、胤佑、胤祹、胤禎。

  朱批:著奏聞皇太后。近來朕體稍弱,不甚強健。公主乃已嫁之女,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養身罷了。至隨朕來此之妃嬪等,匿而不令聞之。

  看康熙的話有一種表面麻木,內心絞痛的感覺。他說,我近來身體不太好,公主已經是嫁出去的女兒了,我又能做什麼,我會照常養生的。然後還囑咐不要告訴“隨朕來此之妃嬪等”。

  附一:公主產下二女

  公主產下二女,皆安然無恙。

  附二:大夫診治書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六月二十一日亥時,大人霍桂芳、戴君選請得八公主產下雙胎,六脈全無,牙關緊急,四肢逆冷。隨用人參湯及童便,不能下嚥,即時暴脫。謹此啟聞。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臣胤祉等謹奏:

  竊於二十四日午時,捧回臣等本月二十二日奏聞折,奉御批:著奏聞皇太后。近來朕體稍弱,不甚強健。公主乃已嫁之女,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養身罷了。至隨朕來此之妃嬪等,匿而不令聞之。欽此欽遵。奏聞太后祖母。臣等聞近來皇父聖躬稍弱,不甚強健,不勝憂慮。伏乞皇父,好生保養聖躬,以副天下眾人感激之情。人心誠切,感召天和。聞皇父照常養身罷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近兩日來,臣等急欲得知天顏萬安。為此謹具奏請萬安。臣等臨奏不勝仰望之至。

  臣胤祉、胤祺、胤佑、胤祹、胤禎。

  朱批:朕體安

  胤祉看到康熙的話,立刻就體會到康熙喪失愛女的痛苦和對無常生死的無奈,於是“不勝憂慮”“伏乞皇父,好生保養聖躬”,還說“聞皇父照常養身罷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可見對康熙故作淡然地擔憂,也可見胤祉深知八公主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這個消息一直到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日,康熙才對胤祉說“公主之事不必再隱”了,消息匿而不發竟有半月餘。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