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後,號稱「帝國兵工廠」的德國克虜伯公司走進了晚清洋務官員的視線中。淮軍和湘軍陸續裝備克虜伯後膛炮,組建炮營;至l9世紀80年代末,旅順口有克虜伯火炮42尊,大連灣有26尊,威海衛則全部裝備克虜伯火炮;北洋艦隊所有主力艦也都裝備了2至8尊克虜伯火炮。同時,克虜伯火炮的國產化,也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之一。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其間中國近代化軍隊的陸續組建,清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軍事採購。德國克虜伯公司成為清政府軍購的主要供貨商之一。克虜伯公司參與晚清軍事採購活動,使晚清的中國國防建設融入了眾多的克虜伯元素,對中國軍事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英制武器到德國裝備
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的慘痛事實,令晚清朝野越發意識到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嚴重危機。於是,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隨即興起,其中軍事改革成為最重要的部分。「堅船利炮」給洋務派官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其深感「購買外洋船炮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正如李鴻章所言:「中國欲自強,則莫如習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購買西方船炮等軍事裝備,以及引進相關的製造技術,成為這場軍事改革的重中之重。
清政府最初的軍購對像混亂不一,基本靠外國駐華使領引薦,導致湘軍、淮軍最初的槍炮裝備制式各異、維護不便。在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等人的推薦下,大批英制槍炮兵艦紛至沓來。然而這些裝備耗資巨大、技術落伍、性價比低。而當時的德國是軍事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其武器裝備技術精良、質量過硬和受聘在華工作的德國人的忠於職守,給洋務派官員留下了良好印象。19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清政府軍購的主要對象,特別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火炮,為清政府大量購買。
1811年,弗雷德裡希·克虜伯(1787—1826)創辦克虜伯鑄鋼廠,開啟了克虜伯家族企業興起的大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營範圍擴大到採礦、鑄鋼、軍火生產等領域,其製造的鑄鋼火炮性能精良,在普法戰爭中「鋒銳莫當」,行銷40多個國家,為克虜伯公司贏得了「帝國兵工廠」的美譽。
德國軍火輸入中國始於19世紀60年代,最早的途徑是德商私運。同治九年(1870),克虜伯公司派員來華,受聘山東登榮水師,操演他們所購置的克虜伯火炮。這是克虜伯的產品和教官首次由官方途徑進入中國。其後,淮軍和湘軍陸續裝備克虜伯後膛炮,組建炮營,在收復新疆和抵抗日本侵台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炮購置的兩大渠道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克虜伯產品在華銷量的激增,不少洋行、公司紛紛爭做克虜伯產品的中介代理。德國軍火商滿德最早任職泰來洋行,曾推銷過克虜伯產品,與清政府官員有過接觸,也曾代表英商怡和洋行做軍火生意。光緒十三年(1887),滿德在怡和洋行的支持下,倚仗更有利的付款條件,擊敗與之競價的泰來洋行和斯米德公司,獲得向李鴻章兜售16尊克虜伯火炮的資格。克虜伯公司為促成這單生意,不惜額外給滿德3厘回扣,用來賄賂清政府官員。此後,滿德在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等人的幫助下,獲取了克虜伯高層的信任,成為克虜伯產品在華的全權代理。他所組建的信義洋行,也在19世紀80年代成為克虜伯產品在華的獨家經銷商。光緒十五年(1889),滿德促成了克虜伯公司20年來在華的最大一筆交易——價值550萬馬克的火炮裝備,其中43萬馬克定金用於賄賂中國官員。正是這批裝備,構成了北洋艦隊旅順和威海衛炮台的基礎。
由於清政府駐外公使們長駐各國,瞭解各國情況,清政府也授權駐外使節「就近查訪」「採購外洋軍火」。其中,駐德公使李鳳苞、許景澄、洪鈞3人在採購克虜伯火炮中先後發揮了重要作用。李鳳苞赴德任公使之前,曾翻譯過一些克虜伯炮學著作。赴德數載,經過多次考察,他選定伏爾鏗船廠訂購「定遠」「鎮遠」「濟遠」等主力艦,按照李鴻章「船堅還需炮利」的思想,配備大口徑克虜伯艦炮,構成了北洋艦隊的中堅。任駐德公使時間最長的許景澄,較早提出海軍艦炮一律使用克虜伯產品的主張,這一主張對當時的艦炮購置產生了深遠影響,購炮自克虜伯逐漸成為各省督撫的共識。洋務運動後期,一些學堂和艦船所雇的德籍克虜伯廠技師,也多是出自許景澄的引薦。此外,1887年至1891年任駐德公使的洪鈞,將所有銷往中國的克虜伯產品的驗收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洋行與駐德公使相互配合,是所購克虜伯產品及時購運到位的保證。但是,洋行與駐德公使的合作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洪鈞看來,購買克虜伯產品時,應當保證駐德公使具有訂立合同的優先權,他特別厭惡滿德對銷售合同的控制。正因如此,光緒十五年(1889),滿德為威海衛購置了16尊克虜伯火炮,洪鈞就拒不驗收,滿德為此蒙受了不小的損失。
推動德國對華滲透和影響
關於淮軍和克虜伯火炮之間的關係,有兩個標誌性事件值得一提。光緒三年(1877)二月二十四日,李鴻章奏請將淮軍114尊克虜伯火炮分為炮隊19營,形成獨立的炮營編制。光緒六年(1880)春,李鴻章對訪華的克虜伯公司全權代表卡爾·曼斯豪森承諾,淮軍今後將只採用克虜伯火炮。炮兵地位的提升和火炮裝備品牌的統一,當然有助於提升戰鬥力。以李鴻章苦心經營的旅順、大連、威海衛炮台和北洋艦隊為例,至l9世紀80年代末,旅順口已建10座炮台,共63尊炮,其中克虜伯火炮42尊;大連灣已建6座炮台,共38尊炮,其中克虜伯火炮26尊;威海衛已建15座炮台,全部裝備克虜伯火炮。顯然,克虜伯火炮成為19世紀末清政府岸基防禦的主戰武器。北洋艦隊所有主力艦也都裝備了2至8尊克虜伯火炮。
克虜伯火炮的引入,對於提升中國國防實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進口大批火炮成品的同時,洋務派官員也積極聘請德國顧問,引進造炮技術,江南製造總局、湖北槍炮廠逐漸具備了仿製克虜伯火炮的生產能力。克虜伯火炮的國產化,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之一。
克虜伯火炮的引入,也推動了德國的對華滲透和影響。大量德國教習進入中國的軍事學堂,大批克虜伯炮學書籍被譯介到中國,不少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深造,大批兵工人員前往克虜伯公司參觀考察。這對中國軍事教育近代化,特別是晚清軍事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清政府在軍事改革的思路上實現了由崇尚英法到效仿德日的方向性改變。
引進克虜伯火炮的過程,也是中國人對世界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至少,克虜伯火炮大量裝備海防炮台的事實證明,中國人正在改變以內陸為主的傳統國防觀念,海權意識正逐漸增強。
當然,在洋務運動過程中,軍事工業畸形發展,缺乏完整、自主的工業體系,內憂外患的國內外環境和封建制度的腐敗,使得靠軍事採購裝備起來的海軍貌似強大,卻不堪一擊;北洋艦隊炮甲亞洲,卻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顯然,這些社會政治問題不是單靠軍事採購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