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為什麼會降清?施琅到底是不是漢奸?

  施琅,明末清初軍事家。生於公元1621年,去世於公元1696年,享年75歲。字尊候,號琢公,最開始是鄭芝龍的部將,後來經鄭成功招攬,隨鄭成功一起抗擊清朝統治者。先後跟隨鄭芝龍、鄭成功父子,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公元1683年,接受康熙命令率軍渡海統一台灣。後世人對於施琅這個人,歷來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他「背鄭降清」是漢奸,有些人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有利於祖國的團結。對於鄭成功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們不妨先從他引起爭議的源頭說起。這個關鍵問題就是,施琅他為什麼會降清呢?

  

施琅為什麼會降清?施琅到底是不是漢奸?

施琅早年跟隨鄭芝龍,後來隨鄭芝龍一起降清。鄭芝龍死後,受其兒子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
、善戰的得力驍將。
通過這兒我們知道,施琅降清並不是只有一次。但這第一次,顯然只是跟隨自己的將軍,並不代表他自身願意。不然他不會隨即就轉入舊主之子的陣營,共同抗擊清軍。

  照這個樣子,施琅應該就會這樣跟著鄭成功,走完自己的一生了,怎麼會選擇第二次降清呢?長城不是一日建起的,矛盾也不是一日堆積的。早在公元1651年,施琅就對鄭成功南下勤君時,提出的「捨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策略極為不滿,提出反對意見。

  如此做法,讓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琅以閒假人員返回廈門。當時正好遇到清軍攻打廈門,可是守城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只有施琅奮勇抵抗,親率身邊六十餘人,英勇抗擊清軍,殺死清軍馬得功弟,馬得功差點被活擒,率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對於守廈成功,鄭成功對抵抗將領皆有重賞,卻特意「遺忘」了施琅,這就讓施琅極為不滿。

施琅為什麼會降清?施琅到底是不是漢奸?

  種種事件的發生,小矛盾激發成大矛盾,終於在一個導火線的刺激下,爆發。這根導火線,就是施琅親兵曾德。曾德曾犯了死罪,逃匿於鄭成功處,並被提拔為親隨。施琅抓回曾德,準備治罪。鄭聞訊急派人傳達命令,施琅不得殺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違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脫責任?」接著他下令殺了曾德。施琅殺死曾德,在鄭成功看來就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這讓鄭成功很是生氣。於是命人捕施琅父子三人。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大怒即殺施父大宣及其弟施顯。這個時候在鄭成功處已經沒有了活路,唯一能讓他報仇,又能護他安全的便只有清軍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施琅投降清廷。

  施琅到底是不是漢奸,其實不好判斷。要是在當時,凡是漢族人之外的民族,都不是正統。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王朝,在當時反清復明勢力,還極為強盛的情況下,施琅絕對是妥妥的漢奸。他幫助外族攻打漢族,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不能抹殺他背叛種族的罪過。

  可要是放在清朝和如今之人看來,施琅實在沒達到漢奸的程度。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施琅收復台灣,是大功臣,絕對不會給他安一個漢奸的帽子。

  在今人看來,施琅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施琅將收復台灣的損失減到最小,要是換一個滿族將領來的話,當時的台灣人民絕對要遭罪。最重要的是,施琅沒有拘泥於個人恩怨,並沒有對鄭氏家族打擊報復。他死後,「兩島八閩皆頃德」,紛紛為之樹碑揚譽。十九都有「
靖海侯」坊,陽義輔立康熙制詩句「上將能宣力,南紀盡風流」,同安等地立「績
光銅柱」、「澤普南天」、「勳高大樹」、「澤沛甘棠」。因此判斷施琅是不是漢奸,並不是一兩個原因就能下定論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人存在爭論的原因。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