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簡介,梁啟超小時候的故事


梁啟超簡介,梁啟超小時候的故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筆名主要有過哀時客、飲冰子、飲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梁啟超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他在《飲冰室合集》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為中國近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
  
  爬上竹梯做打油詩
  
  1873年,梁啟超出生在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一個書香門第的人家裡。小時候的他很淘氣,一天,他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險,望著梁啟超急叫:“快下來,快下來!會跌死你的……”梁啟超看見祖父急成那樣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級,還衝口念出兩句詩:“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祖父不由開心大笑,感到乖孫非比尋常。他彷彿看到了孫兒的鴻鵠之志。那個溫馨又平常的瞬間,也彷彿昭示著這個孩子與眾不同的未來。
  
  出言不遜逗樂來客
  
  書香門第,教育孩子自然有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
  
  梁啟超10歲那年,跟父親入城,夜裡住在秀才李兆鏡家。李家正廳對面有個杏花園,梁啟超第二天早晨起來便走到杏花園玩耍,但見朵朵帶露杏花爭妍鬥艷,十分可愛,便摘了幾朵。突然聽到腳步聲由遠而近,原來是父親與李秀才來了。梁啟超急忙將杏花藏於袖裡,但仍被父親看見了。
  
  父親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責怪兒子,便以對對聯的形式來處罰他。父親吟上聯:“袖裡籠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啟超仰頭凝思,瞥見對面廳簷掛著的“擋煞”大鏡,即念出下聯:“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鏡拍掌叫絕,於是道:“讓老夫也來考一考賢侄,‘推車出小陌’,怎樣?”梁啟超立刻對上:“策馬入長安。”“好,好!”李兆鏡連聲讚好。在歡悅的氣氛中,父親原諒了梁啟超的過錯。
  
  還有一次,梁啟超家裡來了一位客人,當時正在廳裡與父親談著什麼。梁啟超從外面玩得滿頭大汗走進來,從茶几上提起茶壺斟了一大碗涼開水正想喝,卻被客人叫住了。“啟超,你過來。”客人說,“我知道你認識很多字,我來考考你。”
  
  客人見茶几上鋪著一張大紙,提筆便狂草了一個“龍”字:“你讀給我聽。”梁啟超看了一眼,搖搖頭。客人哈哈大笑。梁啟超沒理他,一口氣喝乾了擺在茶几上的那碗涼開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飲茶龍上水。”梁啟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說:“寫字狗耙田。”梁啟超的譏諷讓父親尷尬,正要懲罰他,客人說:“令公子對答工整,才思敏捷,實在令人驚異。”
  
  登上凌雲塔初露凌雲志
  
  梁啟超的故鄉新會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雲塔。梁啟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啟超時常和小朋友爬上凌雲塔望風景。
  
  一天,梁啟超寫了一首詩給祖父看。詩是這樣的:“朝登凌雲塔,引領望四極。暮登凌雲塔,天地漸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為何多變幻?此理無人識。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我欲問孔子,孔子難解釋。搔首獨徘徊,此時終難得。”這就是梁啟超11歲時寫的《登塔》詩。www.timetw.com
  
  一個人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三個方面,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基礎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啟蒙,一般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梁啟超在童年時期也是如此。

  母親鞭笞說謊少年
  
  梁啟超在10歲以前,沒有外出求學,也沒有請家庭教師,完全受業於祖父和父母。對梁啟超來說,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嚴格的,這對他後來的成長及為人,影響極深。
  
  幼時,梁啟超晚上總是睡在祖父的床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語文和書法的功底以及系統的中國歷史知識外,在品德修養上,也被嚴格要求。
  
  首先是勤儉樸實的教育。在這方面,梁啟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傳又身教。他家十世務農,至其祖父時乃變為耕讀之家,仍以勞動為美德。他在考中秀才之後,仍被要求參加農業勞動,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並不是整天關在屋子裡讀書。
  
  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勞動,父親便批評他說:“你看看,你還像個正常的孩子嗎?”這種批評,給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每當想到父親這一訓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儉樸素的家風。他後來對農業經濟方面的論述,許多都是童年時在農村參加勞動的體驗與認識。由於祖父與父親只充當私塾的教師,他家在村裡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別家的大。
  
  其次是愛國、救國的教育。在新會縣的南端,屬於西江水系的江門水道和潭江的出海處,有一個如同珠江口虎門那樣形勢的崖門。梁啟超的高祖毅軒之墓,就在崖門北面不遠的崖山上。崖門,也是13世紀南宋末代皇帝趙和丞相陸秀夫殉國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國時,水師與元軍最後激戰遭到覆滅的古戰場。每年清明祭掃時,梁家乘船前往。水路往返時,祖父總愛向兒孫講述南宋亡國時,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敵的故事,講述當年陸秀夫如何背著皇上投海殉國的情景。當然,還會講到岳飛、文天祥等許多英雄豪傑的事跡。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啟超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嚴格的。若言行稍不注意,就會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評。為人要忠實,對人要仁慈厚道,這是家庭對梁啟超一貫的教育。
  
  除祖父和父親外,母親趙氏的教育對梁啟超後來的立身處世,也有極大的影響。據他自己在《我之為童子時》一文的回憶,幼時母親對他一次極為深刻的教育。他說:我家的教育,任何過錯都可以原諒,唯獨說謊,則不可饒恕。我6歲時,已記不起因為什麼事,說了句謊話,不久即被我母親發覺。晚飯後,母親喚我進房,嚴厲地盤問我說謊的情況和原因。母親氣得臉色蒼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幾下。可憐我幼嫩的身軀,自出母胎以來,從未受過如此苦楚。鞭打之後,母親責教我說:你若再說謊,將來就會成為盜賊,成為乞丐。人為什麼說謊?或者是因為不應該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別人責備不應該做,便謊言自己沒有做;或者有必須做、應該做的事,而自己不願做,但又害怕別人責備自己應做而不做,便謊言自己已經做了。這對說謊的人來說,明知它的過錯而故意犯之,不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為有什麼好處,這種行為與盜賊的性質有什麼不同?可是,欺騙了別人,最終都會被人知道,將來人人都會指著他說,這是個愛說謊的人。從此,再也沒有人去相信他了。既然沒有人相信,這樣的人,將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
  
  母親的這一番教導,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使他終生難忘。
  
  梁啟超一生儒雅敏銳,無論是思想還是學術都有建樹,小時候就能出口成章,成年之後也不忘追求真理,他和康有為一起在晚清腐朽的空氣中吹進了清新文明之風。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