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之際,總少不了叛國投敵的人。投降,這個詞彙很讓人不齒,但為形勢所迫,為苟且偷生,很多人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走上了這條蒼涼之路。李永芳,這個名字優美的明朝將領,就是第一個投降滿清(當時稱後金)的變節之人。
李永芳,生年不詳,明朝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萬曆年間就成為撫順的最高軍事長官,手下六百餘人。撫順雖然地方不大,卻緊鄰後金老巢赫圖哈拉(今遼寧新賓),是大明帝國防禦努爾哈赤的第一道戰線。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葉赫部時,曾與李永芳有過接觸,且有書信來往,故二人彼此比較熟悉。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以所謂的「七大恨」為由,秘密起兵伐明,其需要闖的第一關就是撫順。努爾哈赤所部以請求入市貿易為借口,賺開關門,隨即以大軍包圍了撫順城,李永芳成了甕中之鱉。努爾哈赤派人給李永芳送去了勸降書,一方面以許婚、陞官來勸誘,一方面則以屠城相威脅。面對窘境,李永芳嘴上答應投降,但仍排兵佈陣準備守城作戰,最終寡不敵眾,城牆被敵軍攻佔。迫於無奈,缺乏軍人血性的李永芳率餘部近六百人「冠帶乘馬出降」,成為明朝第一個投降滿清(後金)的將領。
當時,努爾哈赤的實力並不雄厚,有這麼一支明軍歸附,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意義上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儘管李永芳曾做過抵抗,但努爾哈赤仍大喜過望,以不失前言的姿態對其極力加以籠絡,「授永芳三等副將轄其眾」,並把親孫女(第七子阿巴泰之女)許配給李永芳為妻。從此,李永芳改頭換面,成為滿清(後金)的一員,並竭力為努爾哈赤效力。對於李永芳投降變節一事,史書稱「伐明取邊城,自撫順始;明邊將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李永芳投降後,鑒於其特殊身份,努爾哈赤交給他的主要任務是窺探消息、收買明將,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間諜、策反活動。你別說,李永芳守城懈怠,但這個還行,每天一百兩的銀子沒白花,其派出的諜探遍佈遼東,腐朽的明將一個個被打動,願為內應的有之,開門投降的有之,甚至連遠在關內京師的情況,也被探聽出來。遼陽之戰、瀋陽之戰、四平堡之戰,努爾哈赤接連大捷。李永芳也因功被提拔為總兵一職。
李永芳有光鮮的一面,也有羞愧、窩囊的一面。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薩爾滸大戰結束時,李永芳曾進入被俘的朝鮮元帥帳中,用箸在地上劃字,寫了一句「如俺不孝不忠之人,足下必丑看矣」,表露了他作為叛臣的羞愧心態。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李永芳擔心消息不確實,貿然出兵不利,故勸努爾哈赤暫不興兵鎮壓復州軍民反抗,結果遭致努爾哈赤的嚴厲斥責,幾個兒子也被捆綁囚禁。不久,李永芳又因劉興祚投奔明朝一事受到牽連,被革掉總兵之職。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天聰元年(1627年),李永芳隨阿敏(努爾哈赤侄子)征朝鮮期間,不過遵循皇太極的意思提了幾句中肯建議,就被阿敏大罵「蠻奴」,還要殺了他。事後,一向賞罰分明的皇太極聽說了這件事,沒有給李永芳任何安慰。在皇太極看來,他只是一個變節的奴才,為他犯不著得罪同宗兄弟。由此,自以為對滿清忠心耿耿的李永芳受到嚴重刺激,自此之後不再發一言。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論功行賞,「分別諸臣功次,以永芳歸誠最久,予三等子爵,世襲罔替」。但這個爵位和殊榮,絲毫不能挽救李永芳受到道義和屈辱雙重折磨的心靈。不久,李永芳就悒悒而終,帶著無盡的憋屈離開人世。
李永芳的子孫深得滿清歷代皇帝信任和器重,其四世孫李侍堯就被破格提拔為滿洲都統。當時,有很多人提出異議,但乾隆皇帝駁斥吏部"滿官不授漢軍"的理由之一就是"李永芳孫,安可與他漢軍比也"?可見李永芳在清朝的影響。對李永芳降清一事,乾隆皇帝曾說"律有死無貳之義,不能為之諱",最終還是被列為「貳臣」,不過是在甲等。
朝代更迭之際,總少不了叛國投敵的人。投降,這個詞彙很讓人不齒,但為形勢所迫,為苟且偷生,很多人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走上了這條蒼涼之路。李永芳,這個名字優美的明朝將領,就是第一個投降滿清(當時稱後金)的變節之人。
李永芳,生年不詳,明朝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萬曆年間就成為撫順的最高軍事長官,手下六百餘人。撫順雖然地方不大,卻緊鄰後金老巢赫圖哈拉(今遼寧新賓),是大明帝國防禦努爾哈赤的第一道戰線。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葉赫部時,曾與李永芳有過接觸,且有書信來往,故二人彼此比較熟悉。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以所謂的「七大恨」為由,秘密起兵伐明,其需要闖的第一關就是撫順。努爾哈赤所部以請求入市貿易為借口,賺開關門,隨即以大軍包圍了撫順城,李永芳成了甕中之鱉。努爾哈赤派人給李永芳送去了勸降書,一方面以許婚、陞官來勸誘,一方面則以屠城相威脅。面對窘境,李永芳嘴上答應投降,但仍排兵佈陣準備守城作戰,最終寡不敵眾,城牆被敵軍攻佔。迫於無奈,缺乏軍人血性的李永芳率餘部近六百人「冠帶乘馬出降」,成為明朝第一個投降滿清(後金)的將領。
當時,努爾哈赤的實力並不雄厚,有這麼一支明軍歸附,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意義上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儘管李永芳曾做過抵抗,但努爾哈赤仍大喜過望,以不失前言的姿態對其極力加以籠絡,「授永芳三等副將轄其眾」,並把親孫女(第七子阿巴泰之女)許配給李永芳為妻。從此,李永芳改頭換面,成為滿清(後金)的一員,並竭力為努爾哈赤效力。對於李永芳投降變節一事,史書稱「伐明取邊城,自撫順始;明邊將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李永芳投降後,鑒於其特殊身份,努爾哈赤交給他的主要任務是窺探消息、收買明將,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間諜、策反活動。你別說,李永芳守城懈怠,但這個還行,每天一百兩的銀子沒白花,其派出的諜探遍佈遼東,腐朽的明將一個個被打動,願為內應的有之,開門投降的有之,甚至連遠在關內京師的情況,也被探聽出來。遼陽之戰、瀋陽之戰、四平堡之戰,努爾哈赤接連大捷。李永芳也因功被提拔為總兵一職。
李永芳有光鮮的一面,也有羞愧、窩囊的一面。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薩爾滸大戰結束時,李永芳曾進入被俘的朝鮮元帥帳中,用箸在地上劃字,寫了一句「如俺不孝不忠之人,足下必丑看矣」,表露了他作為叛臣的羞愧心態。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李永芳擔心消息不確實,貿然出兵不利,故勸努爾哈赤暫不興兵鎮壓復州軍民反抗,結果遭致努爾哈赤的嚴厲斥責,幾個兒子也被捆綁囚禁。不久,李永芳又因劉興祚投奔明朝一事受到牽連,被革掉總兵之職。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天聰元年(1627年),李永芳隨阿敏(努爾哈赤侄子)征朝鮮期間,不過遵循皇太極的意思提了幾句中肯建議,就被阿敏大罵「蠻奴」,還要殺了他。事後,一向賞罰分明的皇太極聽說了這件事,沒有給李永芳任何安慰。在皇太極看來,他只是一個變節的奴才,為他犯不著得罪同宗兄弟。由此,自以為對滿清忠心耿耿的李永芳受到嚴重刺激,自此之後不再發一言。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論功行賞,「分別諸臣功次,以永芳歸誠最久,予三等子爵,世襲罔替」。但這個爵位和殊榮,絲毫不能挽救李永芳受到道義和屈辱雙重折磨的心靈。不久,李永芳就悒悒而終,帶著無盡的憋屈離開人世。
李永芳的子孫深得滿清歷代皇帝信任和器重,其四世孫李侍堯就被破格提拔為滿洲都統。當時,有很多人提出異議,但乾隆皇帝駁斥吏部"滿官不授漢軍"的理由之一就是"李永芳孫,安可與他漢軍比也"?可見李永芳在清朝的影響。對李永芳降清一事,乾隆皇帝曾說"律有死無貳之義,不能為之諱",最終還是被列為「貳臣」,不過是在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