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清軍高級將領

  在甲午戰爭保衛平壤的戰鬥中,負責防守玄武門的左寶貴,眼見清軍已成潰敗之勢,他抱定了必死決心,依照回族禮儀,先期沐浴,身穿御賜黃馬褂、戴花翎,出現在了炮聲震天、血肉橫飛的平壤城頭,親自指揮,說道「吾身當前,爾等繼至」,以激勵全軍。

  身邊的士兵相繼倒下後,他親自點燃大炮向日軍轟擊,先後「手發榴彈巨炮三十六顆」,激戰中,左寶貴身負重傷卻不下火線,堅守陣地,裹創再戰,血染征衣,在他的帶領下眾將士奮勇向前,連續擊退日軍三次進攻,不久左寶貴被炮彈擊穿胸部,壯烈犧牲,就此悲壯地終結了三十八年戎馬生涯,成為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第一位清軍高級將領,與黃海海戰中殉國的鄧世昌並稱「雙忠」。

  左寶貴出生於1837年,回族人,幼時家貧,父母早逝,曾流浪街頭靠補鞋為生,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左寶貴投效江南軍營,開始戎馬生涯,在鎮壓太平軍中,左寶貴屢立軍功多次獲得提拔,被封為「建威將軍」,官至記名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駐軍奉天,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戴雙眼花翎。

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清軍高級將領

  直隸總督李鴻章就曾保舉左寶貴,讚揚他「曉暢軍事,謀勇兼優」。

  就是這樣一位在清政府中地位顯赫,有著強烈忠君思想的統兵武將,卻也有著熱衷「公益」柔情的另一面。

  左寶貴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性慈善,尚節義」,多次捐資重修清真寺、興辦義學、捐款賑災、開設慈善機構等,左寶貴投身公益三十餘年不間斷。

  根據當時《申報》記載,每當水災等災難發生時,左寶貴不僅積極募捐帶頭捐款,還率領部隊投入到搶險救災第一線,並親自發放救濟物資,「貴不忘本,富而好施」,是一名惜民愛民的將領,受到回漢兩族人民的歌頌。

  這位兼具俠骨柔情的老將,在異國他鄉朝鮮平壤抗擊日軍時,被後世稱為「決死平壤城頭的大清提督」,這其間又有著怎樣的熱血故事?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國,被新興近代化國家,逼迫到懸崖邊,而進行的大決戰,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關乎兩個國家百年國運的生死決戰。

  而清軍從一開始就處處被動,先是在牙山遭日軍海陸同時偷襲,葉志超、聶士成等部被迫繞道漢城,撤到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在朝鮮形勢日趨嚴峻的時候,左寶貴等四支部隊,計29營13000餘人等奉調入朝,史稱四大軍入朝。

  當時的一位英國傳教士評價說:「左將軍的部隊,是滿洲唯一的真正軍隊,訓練非常好,永遠保持著緊張的精神」。

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清軍高級將領

  日軍兵臨城下後,從牙山一路潰逃到平壤的葉志超準備退出平壤,身經百戰的老將左寶貴說:「敵人懸軍長驅,正宜出奇痛擊……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哉?」

  在偵查到日軍將分路合圍平壤後,左寶貴提出主動出擊,與諸將商議派7000人向南,分三路迎擊日軍,另派3000人北進元山,計畫將來犯日軍用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然而膽小的葉志超破壞了這次非常有戰略意義的行動,撤回出擊部隊,錯失戰機,日本軍事家曾評論「出擊計畫終止,實為清軍之不幸也」。

  日軍順利完成對平壤的包圍開始總攻,葉志超再次主張棄城逃跑,左寶貴憤然怒斥「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塚矣!」誓與平壤共存亡,左寶貴甚至秘密派親兵監視主帥葉志超,防止其棄城而逃影響軍心。

  牡丹台為平壤全城制高點,成為日軍重點進攻目標,日軍集中了近一半兵力近8000人,負責鎮守此處的左寶貴部隊只有1000多人,兵力懸殊,日軍三面圍攻牡丹台,以猛烈炮火轟擊,左寶貴孤軍奮戰終於不支,牡丹台淪陷,左寶貴壯烈犧牲後,清軍無人指揮,日軍乘勢佔領了玄武門。

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清軍高級將領

  混戰中左寶貴的屍骸不知下落,清軍將士只覓得他的一領血衣和一隻朝靴,從平壤護送回其故鄉淮安,光緒帝贈左寶貴「太子少保」封號,謚號忠壯,並准許在立功省份為左寶貴建立祠堂。

  1895年,在左寶貴家鄉山東費縣,後人為其建造了一座衣冠塚,目睹他犧牲的天津籍親兵石玉林,建茅屋守護衣冠塚,直到1962年去世,左寶貴血灑平壤城頭,用錚錚鐵骨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華民族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其英名永垂青史。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