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唐)究竟因何而死,一直是清史上的一樁懸案。有的說他倆是被康熙皇帝幽禁而死,也有的說他倆是被雍正指使人暗中殺害的。但是,無論以何作為歷史的定論,始終難以找出確鑿的第一手證據。
康熙皇帝晚年,眾多皇子爭奪帝位,握有重權的胤祀、胤(+唐)是雍正的主要政敵,在雍正登基不久先後暴斃,皇室黑幕重重,無人膽敢探知真相。史書並非沒有記載,但卻用了曲筆,又使這一疑案掩在了濃重的疑雲之中。
真相終於大白。賈英華在《末代皇弟溥傑傳》中寫到:溥儀與溥傑當年在宮中嬉戲,偶然在養心殿東廂房佛龕裡發現了乾隆皇帝的一件遺詔——“後世如有開啟者,便不是我的子孫”!
“打開,看……”溥儀一句“聖旨”,雍正殺弟的密詔被溥傑親手展開,弟兄二人頓時大驚失色。這份密詔證明了雍正確係元兇。乾隆之所以將這一密詔嚴密包藏起來,並另寫了遺詔,顯然是出於“子為父隱”的考慮。但他後來又選擇適當的時機,為兩位叔叔做了平反昭雪,實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
1982年8月,溥傑在會見一位社會學者後,曾在一封親筆信中客觀真實地寫下了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所說的康熙的親筆遺書云云,實際上是乾隆供在養心殿東廂房佛龕裡的用紙密包的雍正殺害其弟的密詔。乾隆在紙包上寫有“後世如有開啟者,便不是我的子孫”(概略如此)的字樣。我認為,為什麼把這張密詔包在密封的紙包裡,又把它放在佛龕裡?大概是出於想為其父贖罪和懺悔之意罷!
至於乾隆的良苦用心,《清史稿·胤祀傳》裡記載了他的一份上諭:
聖祖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唐)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僅令其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而論,覬便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蠻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有待。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祀、胤(+唐)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此實仰體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緒,想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
顯然,雍正皇帝違背了其父之意,殘暴地殺害兩個親弟弟的確是歷史的真相。否則,乾隆皇帝關於將雍正兩個弟弟“仍復原名”並“收入玉牒”的上諭就無從解釋了。這件昧心殺戮之事,使雍正一生都感到內疚,所以才“愀然不樂,意頗悔之”。直到逝世之前,他才把這個秘密向乾隆皇帝訴說,暗示了他想借乾隆之手,在自己身後將此冤案平反昭雪。
聰明過人的乾隆,並沒敢貿然將內幕大白於天下——迫於當時朝廷內部危機重重,雍正當政時濫殺無辜造成的惡果,仍在威脅著其子皇位的穩固。40年後,當乾隆的權威已無可動搖,雍正生前的主要政敵也不復存在了,他這才小心翼翼地按照雍正的旨意,將胤祀、胤(+唐)的冤案平反,同時也掩蓋了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這一番煞費苦心,也正符合“子為父隱”的封建禮教,身為最高統治者的乾隆皇帝,也堪稱身體力行的模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