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清朝皇帝的飲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氣勢宏大的“滿漢全席”了。但是滿漢全席是清朝鼎盛時期才開始出現的,而且皇帝不可能每頓飯都吃滿漢全席,那麼,皇帝平時的飲食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眾所周知,清朝由東北的建州女真創建,所以清初幾個皇帝的飲食保留了較為濃厚的滿族特色:喜食甜黏的食物和各種醃製的食品。
女真人的祖先長期生活在中國東北部的長白山區,那裡是天然的養蜂天堂,所以女真人有豐富的養蜂經驗,同時對於蜜制的甜黏性糕點有特殊的喜愛。清朝初期,甚至中期的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蜜制的糕點。
在康熙年間,為了滿足皇宮對蜂蜜的需要,當時的烏拉總管衙門派出了五百五十名養蜂人,專門負責養蜂、採集生蜜。這五百五十名養蜂人在年終要上交四千斤生蜜,如果質量不好的話會招來殺身之禍。
當時的皇帝對於滿洲傳統的蜜制糕點喜愛有加,很多糕點流傳至今,仍受世人喜愛,比如糖耳朵、沙琪瑪、蜜餞果脯等等。
同時皇帝們又非常喜歡醃製的蔬菜。由於滿人祖先的主要生產方式是在山區采獵,所以勞動所得受季節影響非常大。為了保證在獵捕淡季有足夠的食物,他們不得不將旺季的采獵所得進行醃製存放,因而滿人形成了喜食醃製食品的習慣。
所以,清朝歷代皇帝對醃製食品情有獨鍾。當年康熙帝出巡的時候,為了滿足他對醃菜的需要,侍奉皇帝用膳的太監都要準備數十個瓶子,用來裝醃菜。
雖然清朝皇帝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但是,他們的飲食受到禮節和家法的嚴格限制。首先,他們保留了滿人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飯,分別是早膳(約早上6點至8點半)和晚膳(中午12點至14點),每頓飯之後會各加一頓小吃。小吃的時間就不固定了,一般都是皇帝臨時想吃什麼就會馬上有人傳膳。
清朝時期,皇帝對食物的安全格外重視。每次用膳之前,都會用一種銀子做的“試毒牌”來測試。據記載,如果食物當中有毒,試毒牌會改變顏色。用試毒牌測試完之後,太監要把各種菜親自嘗一口,名為“嘗膳”。在試毒或嘗膳中發現有毒的食物,皇帝絕不會食用,而且要追究廚師的責任,搞不好就要掉腦袋。
測試結束後,皇帝才開始享用一桌子的飯菜。即使是在吃飯的過程中,也要非常注重安全。不管一道菜多麼可口,皇帝再怎麼愛吃,也不能連續吃上三口,即所謂的“吃菜不許過三匙”。這是因為皇帝愛吃什麼,是絕對機密,萬不可輕易洩露給外人,否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知道了,就會打飯菜的主意,在皇帝愛吃的菜裡做手腳。
如果皇帝不小心把某道菜連吃了三口,侍奉皇帝用膳的太監就會喊一聲“撤”,其他太監會馬上把菜撤走,皇帝今後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這道菜了。
所以,清朝的皇帝雖然吃得講究,但是用膳的時候總是提心吊膽的,愛吃什麼也不能盡情地吃。從這個角度看,清朝皇帝還是挺可憐的。正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描述:“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所用之膳“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可見,古代的皇帝雖然能吃到當時最好的食物,能享受當時廚藝最高的廚師的服務,但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限制,他們可以享用的食物種類十分有限,膳食結構不夠健康,而且經常提心吊膽,擔心別人投毒。所以雖然生活在帝王之家,他們也未必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