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那些故居都在哪?探秘康有為的北京故居
導讀:探秘康有為的北京故居,然而由於歷史變遷,如今這裡只是普通民居,院內住戶雜多,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
探秘康有為的北京故居
曾經看過一檔節目,講到康有為提倡一夫一妻制,自己卻娶了六個老婆,還辯稱一夫一妻制是將來的事。因此難怪有人說康有為偽君子。康有為到底是聖人還是偽君子,歷史自有公論,不過如此言行不一、「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做法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何況他辯解的理由也多少有點可笑。
康有為的那些故居
北京米市胡同43號院
原廣東南海會館,其中「七樹堂」是康有為在北京時的住所。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是近代改良派領袖。曾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再次上書主張變法,並邀請赴京會試的舉人聯合書名,要求拒簽合約,反對割地賠款,要求變法維新,即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康有為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移居日本。1984年,康有為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由於歷史變遷,如今這裡只是普通民居,院內住戶雜多,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不知是否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沉的緣故,院落低於胡同路面一大截,望去頗有落魄之感。宣武區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然而多達39處的市級、區級文保單位中,有近半數還是民居和經營場所,許多故居、會館的房屋年久失修造成安全隱患,這一問題引起了市政協委員張文華的關注。走訪宣武區部分名人故居時會發現,不少百年老屋處境岌岌可危。
青島福山支路5號
原為德國總督初來青島市的宅第,1923年康有為來青島時購得此宅。因為清末代皇帝溥儀曾贈康有為堂名「天遊堂」,故康將此宅取名為「天遊園」。康有為雖然沒有定居青島,但每年都來此住一個時期,直至1927年病逝。
館內有介紹康有為生平及戊戌變法的歷史照片、文獻和實物,還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研究康有為的專著和文章。故居復原陳列的3個展室,分別展出康有為的遺物和隨葬品,介紹康有為在青島的生活、逝世和安葬與遷葬情況,以及康有為生前收藏的中外文物珍品、書法作品等。
佛山南海丹灶鎮銀河鄉蘇村
清代民居建築,為一廳、二廊、二房佈局,硬山頂,故居面積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農村住宅形式--"鑊耳屋"。"涎香老屋"始建於清代中葉,至康有為時,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為故居稱之為"百年舊宅"。是康有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讀書的地方,有"涎香書屋"、"澹如樓"、"七檜園"和康有為中進士時所豎立的旗桿夾石。
康有為在這座老屋中渡過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時期。在此,他遍覽群籍,初步形成了他的維新思想體系。並攥寫了傳誦千古的《大同書》(初稿)。
康有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又南轅北轍,妻妾成群。一共有六位太太:一、張雲珠;二、梁隨覺;三、何旃理;四、市岡鶴子;五、廖定徵;六、張光。尤在晚年,他與幾位中外妙齡女郎,譜寫了一曲曲浪漫的黃昏戀。
美國:何旃理
1907年,康有為到達了美國西部的非士那(FRESNO)。
當時,海外五百萬華僑報國無門,只要康有為出現在何方,他們無不趨之若鶩,去追尋一代愛國者的萍蹤。當地華僑熱誠地請康有為演講,消息一下傳到了幾十里外的一個種植園。園主是老華僑,生有十個子女,其中最聰穎美麗的何金蘭(英文名LILY),又名何旃理,從小在一位博學儒生的嚴格教育下,不僅通曉四國文字,而且熟悉中國文化,能歌善舞,更兼有一顆赤子之心。何旃理久聞康有為叱吒風雲的傳奇色彩,立即約了幾個小姐妹,風塵僕僕地趕往目的地,去聆聽啟蒙大師的救國宏論。
康有為在華僑領袖的擁戴下,氣宇軒昂地走上講台。他目光炯炯,環掃一圈無邊的大海,聲若洪鐘地講述變法維新、君主立憲、創辦實業等拯救祖國的主張和藍圖。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會場寂靜肅穆。人們彷彿看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鮮血中摸索光明、摸索幸福……康有為話鋒轉向他朝思暮想的大同世界,劈頭就講男女平等:「同胞們,人都是天生的,有其身必有其利,如果誰侵犯人權,就是侵犯天權……男女雖然性別有異,但其他一切都是一樣的。我們必須解禁變法,實行男女平等!」台下掌聲如雷。康有為深吸一口氣,將手猛力揮向天空,厲聲道:「我以為解放女子,實在是今日中國一貼良藥啊!」
何旃理被康有為的儒雅氣度、救國衷腸、深刻思想所折服,激動得熱淚盈眶。待康有為演講結束,她趨步上前,恭敬地行大禮:「南海先生(康出身於廣東南海,故人們尊稱其康南海),您講得太好了!我還想……聽一遍……維新變法的道理呢。」「好吧。」康有為凝視著面前的美麗姑娘,從哥白尼的日心說講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從文藝復興講到法國啟蒙運動,從孔子改考制講到戊戌維新。這些宏論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何旃理情竇初開的春心。以後數日,康有為神思恍惚,不知不覺去華僑那兒瞭解了何旃理的底細。
那時的康有為已娶了原配夫人張雲珠(生有五個女兒),二太太梁隨覺(生有三女一子),但他的心依然似年輕人一般,被愛情燃燒得如癡如醉。
不久,康有為離開非士那,周遊美國各地,他心中不時浮現這位年僅十七歲,有著白皙瓜子臉兒的少女倩影。心想:自己要在各國華僑中組織保皇會,宣傳君主立憲,辦實業,多麼需要一名懂外文、知書達理的紅顏知己啊。於是,康有為投石問路,發函給何旃理,此舉正中已墜入情網的何旃理下懷。他們通過書信交往,共結同心,短短的日子裡居然寫了上百封情書。
許多年後,這批情書落到二太太手裡。就在龐蓮嫁到康家前夕,一天她去探望康同凝(何旃理所生),二太太捧出一札信件,對同凝說:「這是你爸爸和媽媽交往的情書。」龐蓮見到何旃理寫的信中夾了不少英文。
這年夏天,康有為接到歐洲弟子來信,敦請他去處理一大筆捐款。臨別之際,一對老少戀人在如洗的月夜依依不捨。何旃理偎著康有為柔聲說:「南海先生,我要跟您去歐洲考察,我離不開您哪。」表示願意以身相許。康有為一陣亢奮,不覺渾身顫抖。但轉念一想,雙方年齡相差30多歲,結合恐怕有阻力,便叫何旃理回家徵求父母的意見,自己則推遲行程。果然,何旃理的父母及兄弟姐妹萬萬沒料到如花似玉的旃理,會愛上一個50多歲,被大清王朝通緝的頭號「欽犯」,個個激烈反對。何旃理據理力爭:「你們知道什麼?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的變法救國思想是多麼振奮人心哪!」她說罷淚流滿臉,頭一仰,嚷道:「他現在需要我,你們不要反對了,我非他不嫁!」
兩人婚後漫遊世界,何旃理開展夫人外交,使康有為如虎添翼。康有為老來交桃花運,格外疼愛這位三太太。
日本:市岡鶴子
康有為在世界各國流亡的過程中,前後三次客居日本,住了三年時間。1911年6月7日,康有為應梁啟超的敦請,從新加坡移居日本,次年春天,搬至須磨「奮豫園」,此行又播下一顆愛情的種子。
「奮豫園」依山傍海,坐落在遮天蔽日的古樹群中,空氣清新極了。康有為住定後,經常參加當地華僑舉辦的愛國活動,去各地瀏覽,不覺對日本的風土人情發生了興趣,遂經人介紹雇了一名十六歲的神戶少女市岡鶴子作女傭。
鶴子懷著神秘感來到了康家。康有為仔細打量鶴子,只見她細眉小眼,嘴唇微翹,額頭高聳,雖貌不驚人,但那副羞答答的神情,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他便通過秘書兼翻譯阮鑒光對鶴子說:「姑娘,請坐下,你不要拘謹。日子久了,你就會產生賓至如歸之感了。」
鶴子與康有為相處久了,發現這位長者很慈祥,從他那兒她知道了中日交往的綿長歷史,以及鑒真東渡、大化改新與明治維新,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感。
鶴子見來康家的客人都是氣度不凡的中國人和日本名流,他們坐下便談笑風生,出語驚人,而她卻始終不知道主人是什麼人物。她對康的好感與日俱增。1913年早春二月,鶴子隨康有為、何旃理去須磨海邊散步,忽地長空一聲雁叫,康有為舉目仰望,想起自己遠離故土已十五個年頭了,如今還在浪跡天涯,眼中竟湧出一層晶瑩的淚光。他放眼大浪東去的太平洋,再次憶起了戊戌維新的悲壯畫卷。鶴子這才知道,主人居然是在中國能與清朝皇帝對話的數一數二的人物,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對大海那邊的文明古國充滿了憧憬。康有為夫婦對這位充分體現日本女性溫文、柔順和善解人意的少女,表示了彼此間水乳交融的深情。
康有為歸國之前,正是心緒極為複雜之時,他既為逃離祖國,與母親生離死別而悲傷,又為能重新踏上故土而欣慰。為了平息心中奔湧的情愫,便由鶴子陪同,去參拜「奮豫園」附近的淨土真宗現光寺。在這座飛簷翹角的大廟上空,覆蓋著楠樹、松柏、銀杏等樹,綠油油、黑森森一片。寺內的鐘聲伴著海濤悠悠地飄來,使人產生空靈之感。他們從大雄寶殿下來,默默地向前走著,康有為從日本的這座寺廟聯想到中國淨土宗的發源地———廬山的東林寺,不禁喟然長歎:「唉,1889年我上匡廬,去參拜東林寺時是何等意氣風發,當年情景猶歷歷在目啊!」「大臣,這兒不是也有寺廟嗎,」鶴子尚不知康有為將回國,便柔柔地寬慰他,「您老為何歎息呀?」
康有為捏須仰首,望著藍天碧雲,良久才答道:「老夫想到歸國在即,卻拿不出一貼救國救民之良藥,不像年輕時有那麼一股豪情,故而歎息。」
「什麼,大臣要……回去啦?」鶴子聞言淚如雨下,「我可捨不得你們離開呢。我非常喜歡同凝、同炎,還有……還有……」鶴子臉上飛起一朵紅雲,陷入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中。
康有為一眼看穿了鶴子的用心,他何嘗捨得與這位典雅的日本姑娘分別呢。他注視著侷促不安的鶴子,斬釘截鐵地說:「鶴子啊,我和三太太都需要你,孩兒更離不開你。等我們回國,一定會請你來的。」鶴子這才破涕為笑。
康有為遷回上海,念念不忘鶴子,便修書一封,邀請她來上海做客。鶴子接信後欣喜若狂,馬上與父母商議,其家因十分貧困,父母見康家厚待女兒,遂欣然允諾。鶴子赴滬,不出數月,就名正言順地成了康有為的四太太。
最寵幸的太太:張光
康有為的第六任太太叫張光。張光成了康有為生命旅程中最後幾年最寵幸的太太。他精心培養這位沒上過學的浣紗女,特意請了家庭教師教她讀書,自己又親手教她書法。等張光有所長進,他大筆一揮,贈她對聯一副:
懲忿窒慾改過遷善;仁民愛物知命樂天。
這兒反映了康有為拖著封建尾巴的三從四德和天命觀。可是,他們結秦晉之好後,多年無小孩,康有為不免若有所失,張光也深感愧對康家。最後經他倆商量,在康有為去世那年,張光抱來了出生才三天的親侄女,取名康靜谷(今為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生)。來自:奇麗女性網http://www.71lady.com
1927年3月8日,康有為在上海做畢70大壽,適逢北伐軍東進之際,於21日抵青島,感到週身不適。30日晚,一位廣東同鄉請康有為吃飯,未終席而腹巨痛,急回家請日本醫生就診,斷為食物中毒。次日黃昏,康猝死於「天遊堂」居室,終年70歲。據康有為之女同環回憶:「康有為卒前掙扎痛苦,七竅都有血漬,當然是中毒的現象。不過所謂食物中毒,可能是酒樓的食物不潔所致,未必是因為政治鬥爭而犧牲的。」
康有為猝死對張光的打擊尤深,因為她年紀輕輕守寡,在舊時代不允許再嫁人的。她將康有為留下的一箱字畫視作生命,每當懷念康有為時,就打開箱子看他的字畫。久而久之,張光的秘密露了眼。1945年那箱字畫不翼而飛。她打開箱蓋後當場暈厥,從此一病不起,命歸黃泉,追隨夫君而去。
人物簡介
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康有為有一種「唯我獨尊」的狂生之氣,也有急功近利、輕狂妄進的躁氣;好大喜功、重名輕實的虛氣。這種狂生之氣讓他在戊戌變法的大潮中覬覦「帝師」的資格,本人卻沒有主導變法的能力。而他身上的燥氣和虛妄也令他在變法小挫之時謀求瘋狂的冒險,最終葬送了戊戌變法這中國自強來之不易的機會。
科舉考試中的幸運兒
康有為是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雖然有滿腹文才,但年輕時字寫得卻很蹩腳,有點攤肩胛。在科舉時代,考官大多重字不重文,批閱試卷時先看字體寫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的內容如何。因此,康有為每次鄉試,考卷都被丟進了廢紙簍中。
這次,康有為又去考舉人。主考官是個姓李的有識之士,他見康有為字跡不秀,有點潦草,只是皺了皺眉頭,還是認真仔細地閱讀起來。李主考讀著讀著,不禁連連點頭,直喊「妙哉!妙哉!」他發現康有為的文章說理透徹,文思流暢,不落俗套,入木三分。於是,欣然將康有為錄取為舉人。康有為能遇上這位「重文不重字」的主考,也是他的幸運。
書生意氣不通世事
康有為一生,從自己的個人功績的角度說有一個最大的夢想,就是把自己變成像孔子一樣的聖人,後人都信奉他所創立的學說,在他所設想的社會裡生活。他是一個產生於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學者和思想家,他所進行的政治改革,都以他的思想為指導原則的。但他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憑這些奇思妙想,書生意氣,終究難成大事。
康有為還有一本書叫做《大同書》,這本書應該說是他自己畢生功力之所聚,不是敷衍之作了。一個學者的思想,應該具備超越現實,穿透未來的特性,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現實的政治鬥爭和社會改革上,而這本書儘管其中的觀點在現在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但卻正好體現了康有為的學者特點。
重建儒家認同的努力
多重現代性充分關注本土價值和現代性之間的複雜關係,這對於我們思考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並非是要尋求一種普遍性的結論,而是而是要通過對康有為和孔教會的活動的考察,來討論儒家立場和現代性之間的一種解決方式及其後果,這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係是極富啟發性的。
「變」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關鍵鍵詞,而就思想文化而言,「變」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制度化儒家的解體,具體地說例如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了儒家與權力的結盟的解體和儒家傳播系統的消失;而以西方的法律範本的新法律的制定使平等取代了「愛有差等」。那麼如何面對傳統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崩潰所帶來的社會危機和認同危機呢,敏感而富有煽動力的康有為開始了他重建儒家認同的努力。
既是「聖人」也是「庸人」
很長一段時間內,康有為是作為「改良派」和「保皇派」被放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的對立面的。這種評價當然帶有明顯的政治標記,因此,當斗轉星移,人們開始重新評價改良和漸進改革的意義時,也對康有為首的變法活動給予了積極評價,把他看成一個愛國的改革先驅。但很快,康有為的人格又遭到了懷疑,康的狂妄,虛驕,功利都成為被詬病的對象,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康有為的形象頗為不堪,只是這股潮流的藝術體現。
然而,這部分人身上,有時又存在宏大的目標與責任和自身性格缺陷之間的矛盾。章詒和對羅隆基有句總結:「他是坦蕩蕩的君子,也是常慼慼的小人」,何嘗不可以說,康有為既是理想之「聖人」,又為一實踐之庸人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