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秘史:李世民之死後三個兒子的太子之爭 | 陽光歷史

 

A-A+

唐朝秘史:李世民之死後三個兒子的太子之爭

2018年10月26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3 次

  在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李世民說過,在晚年最困擾我的事情,不是治官而是管治我的兒子。唐朝這個繁榮的朝代將由誰來繼承,自然是他最頭疼的事情,李世民這一生總共有14個兒子,皇位只有一個,讓誰繼承當然是最棘手的事情,按照古代嫡長制度的話,最有望做皇帝的就是長子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這三個人又將上演怎樣的帝位爭奪之戰呢?

  立太子,從來就是讓歷代帝王頭痛不已的麻煩事。我這一輩子,共有過十四個兒子。然而其中只有長子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三位皇兒因為是長孫皇后所生,在眾皇子中便具有了特殊的地位。而承乾更是以嫡長子的身份被大家共同視為皇位的接班人。立嫡立長,這是歷代傳承下來的老規矩,自然有其合理性。不過,話雖然這麼說,但凡做父親的總還是喜歡聰明有才氣的兒子。好在承乾自小聰穎過人,被我當做掌上明珠看待。就在我剛剛從父皇手中接過皇位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將承乾立為太子,當時,他年僅八歲。之所以這麼快便決定太子人選,也是為了防止玄武門那樣的慘劇將來再一次發生在我兒子身上。及早將太子名分確定下來,也好使得其他的皇子斷了念想。

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jpg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jpg

  既然太子已經確立,接下來的工作,便是要加以培養,使得他日後能夠一肩挑起管理整個帝國的重擔。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先後聘請李剛、於志寧、李百藥、杜正倫等名師宿儒教導太子。其中不少人便是當年秦王府中的“十八學士”,人才之盛,可謂歎為觀止。

  一開始,承乾也能夠做到對老師以禮相待,畢恭畢敬。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等他稍微長大一點,便又開始讓他學習如何處理朝政,但凡政務瑣事,均交給他決斷處理。在這方面,承乾也表現出善於抓大放小的理政風格來。於是,我又在每次離京出巡的時候刻意安排承乾監國鎮守,如果不是充分信任他的才幹見識,我也斷不會這麼早就大膽放手。

  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承乾隨著年歲的增長,漸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他開始變得喜好聲色,遊樂無度,更糟糕的是,承乾憑借自己的小聰明把這一切都掩飾起來。他每天在面對老師和朝臣的時候,滿口忠孝仁恕之道,而回到自己的東宮後,便和一群妄人相互狎暱,荒唐不法。畢竟是自己從小培養的愛子,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對承乾的期望。杜正倫作為魏征大力推薦的諫臣,向來以直言忠正而聞名朝野,我挑中他作為“良藥”,配合太子左庶子於志寧一道,規誡太子。但光憑杜正倫等人的犯顏勸諫,並不能將承乾拉回正軌。他已經完全學會了對付這些大臣的良方妙計——你再怎麼磨破嘴皮,我表面上總是裝出一副言聽計從的模樣,等哄走了這些喋喋不休的諫臣,還是我行我素,一切照舊。

  我開始發愁了,這不活脫脫就是隋煬帝的翻版嗎?隋煬帝尚還知道在他老子在世的時候收斂自己,而我這個兒子呢?在我還在世的時候便敢胡作非為了,將來還怎麼得了?難道承乾你真以為這個皇位注定該你坐了不成?

  就在這個時候,承乾又患上了足疾,行走艱難。從此更是很少上朝伴隨在我身邊,我也失去了時常對他耳提面命的機會,他也日益被一群小人親信包圍蠱惑。這更使得我憂心忡忡。我百年之後,大唐天下真的能放心交給承乾這個孩子嗎?不,照他現在這個樣子,顯然不行。

  就在承乾讓我感到越來越困擾的時候,魏王李泰卻日益成為我心目中的寵兒。李泰這個孩子,自小也是聰明伶俐,特別是能寫得一手好文章。論起相貌來,李泰更是英俊灑脫,器宇不凡。再加上他向來便表現得禮賢下士,相比之下,患有足疾的承乾便顯得失色不少。

  我對李泰的另眼垂青,可以說成了對他的一種有意無意的暗示:既然父皇對我讚賞有加,也許有一天,太子的寶座,可以落到自己身上呢?從此,李泰開始效仿當年的我,籌劃起了奪嫡之計。他派遣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等人專門結交有名望的朝廷重臣,甚至不惜以寶物作為賄賂,在群臣中宣傳散佈有利於自己的消息。

  對我來說,李泰暗中有些什麼小動作,其實是一目瞭然之事。不過,我那個時候也確實動過廢立之念,故而對他的這些行為有所縱容。只不過因為當年玄武門的刀兵之聲猶在耳邊,我自然不可能有什麼輕率的舉動。這也許是我治官生涯中最大的一處敗筆。我的不作為,自然造成了兩個兒子之間的對立,造成了朝堂上的分裂局面。劉洎、侯君集、杜正倫、杜楚客……日後還有多少錯誤和悲劇都是因此而起。

  我對泰兒的縱容,承乾自然也有所察覺。對此,承乾所想到的並不是痛改前非,重獲我的信任,而是撿起了我和建成當年的故智。一方面,派出死士行刺泰兒,意圖將未來的皇儲競爭者一舉消滅。然而嘗試失敗之後,承乾終於鋌而走險,意圖發動宮廷政變來脅迫我放棄廢立的打算,自動交出皇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沒有經歷過血雨腥風洗禮的承乾把宮廷政變當成了小孩子過家家的遊戲,事情還沒有發動便胎死腹中,跟隨承乾策謀政變的漢王李元昌被賜自盡,一干參與者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均被處斬,承乾也被廢為庶人。

  其實,承乾走到今天這一步,最痛心的人,自然是我。然而,此時此刻還不是我以一個做父親的身份去憂慮煩心的時候。如今,太子的座椅空了出來,當務之急便是找到那個最有資格補上這一空白的人。按許多大臣的想法,繼任者自然非李泰莫屬了。

  確實,我也曾當面答應李泰立他為皇儲。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正是承乾被廢之後,李泰撲到我懷中感慨地說:“大哥平日裡老想加害兒臣,兒臣直到今天才真正能以父皇兒子的身份站在這裡,這真像我又重新活過一次啊。兒臣只有一個孩子,若父皇傳位於我,我百年之後,定當將自己的孩子誅殺,將國家傳給晉王!”

  當時我確實被泰兒感動了,然而,只要轉念一想,就會發現,這實在是太不正常了。人倫之親莫過於父子之情,李泰竟然表示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弟弟,甚至不惜殺掉親生兒子,這可能嗎?事情做得過了頭,那就是偽。

  另外,朝中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等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出奇的一致——反對改立李泰為太子。說起來,這也正好命中了李泰的另外一個要害——聰明,但膚淺。他什麼都學,卻什麼都沒有學像。跟隨在他身邊的,不是眼高手低的功臣子弟,便是酸氣逼人的腐儒書生。而朝堂上真正有影響力的大臣卻幾乎被他得罪了個遍,除了芩文本、劉洎等少數人外,大多站到了他的對立面。立李泰,勢必會造成將來朝廷政治力量的大洗牌。這樣的可能性,勢必會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眾位反對者中,褚遂良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內心的隱憂:李泰真能在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李治嗎?如今兄弟爭位不止,這豈不是給後世子孫開了一個壞頭,等於告訴他們皇位是可以用陰謀、用政變、用殘殺兄弟換取的嗎?如今若立李泰,那麼李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無法保全。只有選立仁厚善良的李治,才能夠保全大家的性命!

  褚遂良的擔心,我不是沒有想到,只不過囿於父子之情不願意加以正視罷了。反覆權衡利弊,自然是李治更適合穩定朝局的需要。儘管李治被立為太子實在與我的初衷相去甚遠,然而這一舉措,卻直接避免了日後可能會在朝堂上再次發生種種悲劇,甚至掀起能沉沒大唐這艘巨舟的風暴。





給我留言